有這樣一則實例。在小學三年級的計算課上,教師邊問邊板書:整十數有哪些?學生齊聲答:“10、20、30......90。”但有一個小男孩似乎意猶未盡,響亮地說:“100!”引起全班同學哄笑。老師不高興地說:“哪個說的100,站在黑板前面來。”小男孩很不情愿地走到了黑板前。老師對小男孩強調:“整十數是10、20......90,100是整百數。”小男孩卻堅定地說:“我認為100是整十數。”下課后,小男孩哭了,哭得很傷心。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些學生課堂上的發言,或想得不全,或想得不透,或片面,甚至幼稚可笑,但是這些稚言嫩語,卻是學生積極思考的反應,主動參與的表現,是他們智慧的火花,創新的萌芽。容忍才會有創新。我們教師應當容忍學生異想天開,容忍學生猜想,并用全部愛心去呵護學生的創新嫩芽。因此,課堂上教師不妨容忍學生有“出格”的表現,時刻把學生放在首位,讓學生學會思考,勇于創新,真正成為知識的主人。
一、容忍學生無拘無束地想,激發學生想像力
在課堂上,教師可不必要求學生必須坐姿端正、背手等,可在不影響學習的前提下,允許學生適當的坐姿自由,并敢于發言,這樣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促使學生在想像中創新。如:我在講授“十幾減8”一課時,一個學生突然問:“老師,13-8,3不夠減8,我是倒著減的:先用8減3得5,再用10減5得5,那么13-8也得5,這樣算可以嗎?”意想不到的問題,讓我一時呆住了。我首先表揚他敢于提出問題,發表獨到見解的勇氣,并且當即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達成共識:這種算法不但合理,而且很有獨創性。在學校期中測驗時,有這樣的一道考試題:有25米花布,3米可以做一套衣服,這些花布可以做幾套衣服?多數學生都用25÷3=8(套)......1(米)。我班有兩名學生卻是這樣做:(25-1)÷3=8(套)。看到這樣的解答方法,我覺得他們真是富于創新。因此,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自由、民主的思維空間,在課堂教學中,要把學生的需要、發展放在第一位,努力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倡導課堂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平等,允許學生自由發言,允許提出與老師不一樣的方法,允許學生在課堂中爭論,允許學生走出座位進行自由交流,把課堂當作心靈交匯、智慧碰撞的場所。
二、容忍學生不切實際地設想,激發學生創新
開學的第一節數學課是《除法的豎式計算》,本課的教學任務單一,只要學生掌握了除法豎式的寫法,計算是不成問題的。但為了讓學生聽得精彩,學得有趣,我把教學的策略定在如何直觀形象地向學生講清除法豎式寫法的合理性和書寫順序上,并把練習的設計和指導作為教學設計的主要環節,力求通過多層次的練習讓學生當堂熟練地掌握“除法的豎式計算”。
可是,教學在實施時卻沒有我想像得那樣順利。剛進行了兩道鋪墊練習(口算和列豎式計算加法、乘法),我順勢談話引入,出示了例題,8÷2時,一名學生就站起來說:“薛老師,這道題我會列式計算!”看著他那自信的神情,我高興地請他到前面板演,并準備讓他給全班學生講講豎式的寫法。可當他寫完時,我不禁愣住了,這可是以前學生從未出現過的寫法啊!(當時我是這樣想的)學生的錯,還是交給學生去分析,糾正吧!我便請了一位平時學習不錯的學生作評價,沒想到她也同意上面同學的列法,我又是一愣。隨即我便請同意這一列法的同學舉手。好家伙,三分之一還多一些。于是我當機立斷,請板演的同學講講他為什么要這樣列豎式。他理直氣壯地說:“8+2列成 ,8-2列成 ,8×2列成 ,那么8÷2當然應該列成 了!”說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鼓掌表示同意,可其他的學生卻大叫“不對”。我就請其中情緒最激動的一名男生板演并講解自己的列法,接著引導兩派學生辯論,在學生均難以說服對方,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我時,我已想好了措詞,于是講道:“對于8÷2這一算式,同學們能列出兩種豎式,老師感到非常高興,首先要祝賀同學們。對于前一種列法,老師覺得你們能夠從前面學過的加減法和乘法豎式的寫法進一步類推出除法豎式也可這樣寫,說明你們具備了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這是可喜的;可是到三年級時,同學們還要學習更復雜的除法,到時再這樣寫會不便于計算,所以我們要給除法重新規定一種豎式寫法,就是后面同學的這種寫法。”講到這里,全班同學都歡呼起來。
后來,我便按預定計劃講了除法豎式的書寫方法。雖然練習的時間比預想得要少得多,但反饋信息告訴我,這節課的教學效果比我預期的還要好。以往我們總強調數學的客觀性,認為一節數學課的教學結果,無非在于學生“懂或不懂”“對或不對”“會或不會”而很少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很少關注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因此,要能容忍學生不切實際的設想,在設想中求新、求奇、求異。做教師的對這種大膽的不切實際的設想應予以充分肯定, 鼓勵學生創新思考,運用發散思維去發現問題,喚起學生創造的熱情。
三、容忍學生作業、考試自由猜想,呵護創新嫩芽
多年來,學生的作業一直被曲解為是在檢查學生“學”得如何。實際上,作業、考試不僅要檢查學生學得如何,更要看學生“理解”得怎么樣。所以,教師要容忍學生作業不拘一格,形式多樣。特別是應用題,要允許學生先猜答案,后拼湊式子,不走邏輯的路,支持學生創造思維的不斷擴展和延伸。有問題的學生不一定是壞學生。英國科學家麥克勞德,上小學的時候曾偷偷地殺死了校長家的狗,這顯然是難以原諒的錯誤。但麥克勞德遇到了一位高明的校長,懲罰方法是畫兩張解剖圖:狗的血液循環圖和骨骼結構圖。正是這個包含理解、容忍和善待的“懲罰”,使麥克勞德愛上了生物學,并最終因發現胰島素在治療糖尿病中的作用而走上了諾貝爾獎的領獎臺。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容忍學生提出不切實際甚至是荒唐的問題。但是,容忍學生的各種想、做,一定要有“度”。要做到亂中有序,亂中有論,但不應一片混亂,否則,無法進行正常的教學。
(責任編輯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