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引導幼兒個性健康發展”的原則,要求教師關注、尊重、了解幼兒性格特點、學習方式、發展水平、能力經驗等方面的差異,教愛并舉,對幼兒給予充分的人文關懷,使每個兒童都能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有所收獲,并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一、直面個體差異,幫助設立不同的發展目標
首先,在幼兒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考慮他們的個體差異,改變以往一個標準、一個要求去教育眾多孩子的狀況,為不同層次幼兒的發展設立不同的發展目標。以剪對稱圖“可愛的娃娃”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差異設計三種剪紙方案。第一種方案是為一般能力幼兒準備常態的對稱圖;第二種方案是為能力相對較弱的幼兒準備較簡單的對稱圖;第三種方案是為能力相對較強的幼兒準備較復雜的對稱圖。用三種方案來配合不同能力的幼兒的操作,使之都能順利達到自己的發展目標。
其次,要根據幼兒的性格特點和差異,提供更多的活動材料來幫助他們提高運動技能。以戶外體育活動為例:可為孩子提供如皮球、跳繩、套圈、布質玩具等各種不同的戶外體育用品,為不同性格、不同需求的孩子開通鍛煉身體的渠道。在活動中,好動的孩子選擇皮球、跳繩等用品玩得滿頭大汗;文靜一點的孩子選擇了他們喜歡的套圈、布質玩具等用品也玩得興高采烈;還有的孩子對教師提供的用品不感興趣,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玩的徒手游戲,如“石頭、剪子、布”等。這樣,每次活動時,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玩得很開心。
二、了解個體差異,幫助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
幼兒園的孩子雖然年齡小,但是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而且可以說一人一個樣,百人百個樣。教師不能無視他們的個體差異,進行模式化的刻板教育,而要細心地觀察、了解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一般說來,大多數孩子都有自己固定的學習方式,教師就要在活動中為他們提供和創設與之相適應的學習機會和學習環境,促進不同學習特點的孩子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如:在詩歌《家》的學習活動中,考慮到孩子的個體差異,可把教師教孩子學詩歌,改為引導孩子自主選擇角色學詩歌的活動。這一改變讓孩子興奮不已。教師則巧妙地“退居”到教學的“外圍”,以一個“參與者”的身份,在與孩子共同游戲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去理解自己扮演的角色與詩歌內容的關系。在學習活動中,孩子選擇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便如入“無師”之境,成了學習的小主人,自主地去嘗試、去體驗學習的快樂。而那些起初沒有參與朗誦和表演的孩子,則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同伴的感染,也紛紛參與到活動中來,主動擔當起朗誦和表演角色。
三、尊重個體差異,幫助提供平等的展示機會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有個性,有喜好。他們的生活環境不同,原有的知識儲備不等,原有的經驗不均,對某一問題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在同一個層面上。因此,教師既要考慮到面向全體幼兒,又要注重孩子的個體差異,通過各種渠道,幫助他們提供均等的展示機會。在活動中,既要照顧那些“吃不飽”的孩子,又要照顧那些“吃不了”的孩子;既要滿足各方面都發展“較好”的孩子的求知欲,又要調動相對“較差”的孩子的積極性,使不同的孩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
另一方面,積極的教師期望和教學評價,是促進孩子良性發展的有效手段。實施積極評價,應以促進主體良性發展為根本目標。因此,評價應承認孩子的差異性,根據孩子的“最近發展區”,實施分層評價。對基礎好的孩子的獨到見解,運用“標新式”評價,表揚他“解答有創意”;對普通孩子的一般見解,運用“肯定式”評價,鼓勵他“解答正確”;對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孩子的錯誤見解,運用“移情式”評價: “你能行!”“老師相信你!”等。而且教師在重視語言性評價的同時,更應該重視非語言式評價,用寬容的微笑、贊許的目光、夸獎的手勢、信任的眼神等傳遞“你有進步”的信息,使幼兒個性化的學習品質得以張揚。
總之,我們只有關注幼兒個體差異,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因人施教,才能促進每個幼兒的健康發展。
責任編輯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