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層之臺,起于壘土”。讀書做學問都貴在一個“積”字,厚積方能薄發。只有多讀、多記,注意積累,“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才能信手拈來,都成文章,達到古人所謂的“胸藏萬江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境界。
那么,積累應該從何處下手,積累些什么呢?
一、從閱讀中積累
1.積累語言表達的技巧。
(1)善用整句,為語言增添韻律美。整句音節和諧,氣勢貫通,語意鮮明,讀來有一種整飭美、音韻美。
如: 一縷陽光刺破了黑暗的縫隙,于是縫隙里注滿了新鮮與活力;一席傾聽讓心靈插上翅膀飛越了茫然,于是心靈便有了空靈與清爽。
巨浪隆隆是海的呼號,松濤陣陣是樹林的沉吟;唧唧如訴是秋蟲的私語,凄凄如怨是子規的哀辭。
或許是北國的皚皚白雪,南國的椰林海風;或許是江南的小橋流水人家,西北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或許是春的嫵媚、夏的豐腴、秋的綽約、冬的傲骨。
(2)巧用修辭,為語言增添情趣美。
如:山谷中,楓葉還綠著。走出山谷,不見楓樹,卻見高坡上紅艷艷一棵樹,鮮紅的葉,像一條條紅魚在風中游動;鮮紅的果,大如握拳,在晚秋的艷陽天里一顆顆如倒掛的金鐘。
現在它終于完完全全綻開了。像一朵碩大的舌狀白菊,又像一朵冰清玉潔的雪蓮,不,應該說它更像一位美妙絕倫的白衣少女,赤著腳從云中翩然而至。從音樂奏響的那一刻起,她便欣喜地抖開了素潔的衣裙,開始那一場舞蹈。
(3)妙用名人、名句,為語言增添典雅之美。妙用名人名言名句,能讓筆下之物化腐朽為神奇,化通俗為高雅,收到出人意料的藝術效果。
如:站在歷史的河畔,漫溯那一道道鴻梁,翻閱素養的楷模:楚大夫沉吟澤畔,九死而不悔;霸王淚灑江東岸,一瞬成鬼雄;虞姬心隨項王去,化作矛尖花;張騫扶著駝鈴走,一心向天山;衛將軍旌旗飛舞,奔向大沙漠;魏武帝揚鞭東指,壯心不能已;陶淵明悠然南山,飲酒與采菊;唐太宗載舟為民,創貞觀之治;南唐后主伴寂寥,佳作不間斷;康熙帝英明神武,亙古永銘記。回眸歷史滄桑,掩卷長思,蕩氣回腸。三分嘯成劍氣,無處不散發著素養的光芒。
2.積累鮮活的素材。
首先,要注意積累課本中的素材。學生往往對課本資源熟視無睹,而事實上課本中內容豐富,有許多生動、新穎的材料可供作文時使用。所以教師要指導學生平時注意整理課本中的素材,可按友誼、愛情、親情、奮斗、誠信等不同主題進行分類歸納。這樣,平時燒好香就不用臨時抱佛腳了。
其次,在課外閱讀時,也要細心積累各方面的例子,根據表達主題的不同進行分類整理,這樣寫文章才有可以使用的材料,使文章內容充實、具體,生動可讀。
3.體會、感悟深刻的思想。
中學生人生閱歷較少,思想單純,在論述問題時往往流于淺淡,沒有自己獨特、深刻的思想。因此,論述問題要達到深刻、生動的程度,就必須在平時的閱讀中關注作者的思想,才能逐漸深入、成熟。所以在閱讀時一定要盡可能地摘錄體現作者思想的句子,仔細品味,加深認識。
如:歷史被如沙的時光悄悄地掩埋,當我們回首時,已了無痕跡。然而當我們真正回首去聆聽和撫摸著塵封的記憶時,卻總有那一串串的姓名在大漠的鳴沙中突兀,回蕩。
曾經的質樸人情正在變得淡薄,曾經的經典正在被人遺忘,那種久久品味、欣賞名家之美的感覺已變成了一種奢侈,龍井在角落里無意義地散發淡香,可樂披著閃亮的罐頭高高在上。
這些生活的哲理如一盞盞的明燈,照亮了人的心靈。我們只有常讀常溫,日積月累,才能受到熏陶漸染,寫出有生命有思想的好文章。
二、從生活中積累
1.在自然中發現積累。
“一葉一菩提,一花一世界。”“山有傲骨,水有豐神。”自然界是一部無言的哲理書,總能帶給每一個善于發現、善于感悟的人許多啟示。注意觀察自然,感悟自然,更是會讓我們的語言豐富多彩,富有生命力。例如:“山中的老楓樹伸開它依然綠著的手掌,令我想起大慈大悲的千手觀音。然而它們不是觀音,是樹,所以我才能聽見它們善意的調侃和嘲諷:人類是如何經受不住疼痛啊,這么年輕就失去了感動和生命的能力,只會躋身于熱鬧以求麻木和消解生命的疼痛,是多么愚不可及的一群!這段文字借老楓樹身經數劫,卻依然維護住青翠年輕熱烈的心來批判人類青春在手卻心已蒼老的生活態度。
再如這一段文字: “河流從遠處趕來,沒有任何倦意。站在渡口邊,與每滴水相遇,然后看它們流走。河流也是在趕路,與你一樣。只是河流很平靜,它的涌動是一種韌性的涌動,而旅人們總是在渡口邊焦急地徘徊。”通過自然界的意象讓人聯想到它所體現的思想內容、哲理意義,從而深化主題,揭示主旨。
2.從日常生活中去發現、積累。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因此,學生想要文思泉涌,就必須先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留心身邊的事物并善于觀察,在生活中發現美,從生活微小處領悟、積累生活哲理。
生活是我們寫作的寶庫,生活中我們會有喜怒哀樂,會看到聽到很多的大事或小節,文章也只有寫出生活中的真情實感,才能引起讀者共鳴。例如,有篇叫《天堂之約》的文章這樣寫道:……這時,不期然地,父親生前給我說的一句話就會清晰地回蕩在耳畔:“爸爸走后,不要難過,孩子,我會在某一個地方等你們的,因為我們人人都會去那里。到那時我們還是一家人。”這種聲音是那么親切,仿佛一種約定似的。于是,我會不知覺地坐起來,對著父親生前喜歡的二胡呆呆地獨自落淚。恍惚之間,那種熟悉的或凄婉,或歡快的聲音就會破空而來,似在安慰我,輕輕地告訴我,平靜地對待生活。隨著那旋律,我的心靜了,重新找到了歸依。
在善于觀察、善于體味的作家那里,父親的言行折射出很多的生活哲理。因此,生活是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只要時時留心生活,觀察生活,體味生活,你就能寫出新穎深刻、原汁原味、言近旨遠的文章來。
如果說優美的文章是芬芳的花朵,積累就是那花根下的養分,如果缺少積累,就像園丁只耕耘不施肥一樣,縱然我們怎樣刻苦訓練,也不會寫出充實、生動、內涵深刻的文章來。“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只有做一個有心人,多看、多讀、多思,才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來。
責任編輯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