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國有句老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某些現象被人們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地接受著,即便偶感不平,也不過是發一兩句牢騷罷了,很少有人從制度上去追究它們的合法性。譬如,我們常常看到某些人越過候診室里的長龍不用掛號直接就找大夫看病開藥;看到某些人在擁擠不堪的火車站臺上拿著個本本向列車員一晃便徑直邁進臥鋪車廂;看到電力局的家屬整日整夜地開著空調每月卻只交幾十塊錢電費;重點中學教師的小孩不用考試不用交擇校費直接就可讀本校,等等。
最近,一個新詞匯——福利腐敗成為媒體和公眾注目的焦點,這個新詞匯和它反映的現實好似揭開了壓在人們心口的蓋子一般,人們壓抑多年的不快終于在瞬間得到總體宣泄。福利腐敗是指一些壟斷性行業將自己掌握的行業資源無償或者廉價地向本行業的職工和家屬提供,在福利的名義下形成的行業腐敗現象。
借著這股批判的東風,很多關于福利腐敗的數據和材料被陸續揭露出來。人們發現,醫療、民航、鐵路、電力、電信、燃氣、教育、銀行等行業普遍存在福利腐敗。根據統計,電力、電信、金融、保險、水電氣供應、煙草等行業職工的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職工平均工資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資以外的收入和職工福利待遇上的差異,實際收入差距可達10倍以上。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民間傳聞也被媒體陸續證實:國內各大航空公司每位在職普通職工每年可以享受兩張甚至兩張以上的免費飛機票,全國任何一個有航線的城市都可以是目的地,而且機票可以轉讓給自己的直系親屬;一個只有20人的電力企業,它繳納的企業年金可以達到400萬;某市一個電廠抄表工,每年可以領16次工資,外加年終獎和兩份商業保險,他的收入可達10萬以上,而他所做的就只是每天抄四次表。
二
從本質上講,福利腐敗根源于行業壟斷下形成的慣性特權,它的最不合理之處在于以國家埋單或社會埋單的形式來支付壟斷行業沒有節制的福利成本,形成私利集團內部的榮譽感。這種榮譽感在特權者的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前不久,東北一所高校部分教職工就因不滿學校在今年的招生中對其子女優惠政策的改革,集體向校方抗議,提出“要公平、要公正、要上學”,要求學校對其子女予以大幅度降分錄取。此事一經報道,立刻在社會上掀起軒然大波。將內部子女與一般學生人為區別開來,讓前者享受優惠,這本是一種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的做法,享受特權者居然喊著“要公平、要公正”的口號來抵制順應民心的改革。人們不禁要問:這些特權者的底氣究竟是從哪里來的?
其一、公民意識落后助長特權者的氣焰。明知福利腐敗是一大社會陋習,為何我們的社會氛圍竟能聽之任之這么多年呢?關鍵一點就在于中國人的公民意識太弱。公民意識薄弱意味著人們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能力,特權者的氣焰因此才越來越囂張。其二、監管措施不力令特權者有機可乘。其實,國家的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早已察覺出這種借福利名義不斷涌現的特權對社會公平、公正所造成的危害,也相繼出臺了一些措施來監管。令人遺憾的是,這些措施不是被利益集團在執行時敷衍,就是被某些對策消解于無形,監管往往落不到實處。其三、公私界限模糊使得特權成為習慣。長久以來,中國一直處在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很多體制內的人都形成了一種公私不分的思維。在這種思維定勢看來,單位就是一個包羅一切的大家庭,它理所當然就要首先對自己的家庭成員負責,至于它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則變成其次的事。公私不分使得特權意識在壟斷行業內形成一種體制固弊,很多員工習慣上都將特權視為應有的福利,一旦有誰破壞這種特權,即刻便被當作破壞原有的“公平、公正”而遭到強烈反對。
三
我們可以將福利腐敗的歷史根源一直追尋到存在于計劃經濟時代的集體主義社會福利體系,但那時的社會福利體系幾乎籠罩了整個國民體系。得利者群體相當龐大,可供分利的資源卻十分有限,因此,還無法將腐敗、壟斷等概念和福利聯系起來。福利一旦成為腐敗,便意味著在不成熟市場體系運行下的行業壟斷得以形成,這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
首先,從經濟體系的環境——社會來看,福利腐敗破壞了社會公平準則,使貧富差距日益拉大。按常理,社會福利應當是由全社會承當,用于幫助、扶持社會弱勢群體的,而不是給收入已經很高的壟斷企業員工的。現在,壟斷企業卻利用公眾給予它們的強勢地位,將企業福利所帶來的負擔轉嫁于社會,這和劫貧濟富沒什么兩樣,必然嚴重破壞了社會公平,使貧富差距越拉越大。
其次,從宏觀的經濟主體——國家來看,福利腐敗不僅會擾亂正常的市場秩序,還會造成國有資產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場價甚至無償的,勢必會使部分剩余福利進入市場流通,沖擊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福利房被炒賣和火車免票證、學位名額被倒賣便是常見于報端的投機倒把事件。
福利腐敗最大、最明顯的危害在于把國有資產、稅收等全民財富以福利的名義轉為個人財富。以煙草行業為例,一方面,云南煙草公司一名普通職員,每年銀行卡上基本維持將近6萬元收入,是當地平均工資的3倍,還不包括年終獎金等福利性收入,這些人的收入水平在其公司只是中等偏下;另一方面,據國家審計署對云南煙草的專項審計發現,賬面資產333億元,其中10多億資產已經流失,而在全國,煙草企業賬面上的糊涂賬竟然達到1300多億元。
最后,從微觀的經濟個體——企業來看,福利腐敗表面看是壟斷企業本身得利,但實質上它們是在扼殺自身的活力,無異于慢性自殺。現在看來,壟斷行業雖然臭名昭著,卻絲毫也不減弱其在公眾眼中風光無限的吸引力。可是,如果透過這層薄紗,直觀其內部,理性會讓我們的良知觸目驚心。這何嘗不是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一種活生生解讀呢!我們對比一下兩組數據:2005年度,169家中央企業共獲利6276.5億元,其中,來自石油、冶金、通信、煤炭、交通運輸和電力系統的“十二豪門”利潤每家都超過了100億,囊括了總利潤的78.8%;2005年度,中石油集團114.01萬人花掉了675.8億元,人工成本人均5.92萬元,中國移動集團11.2萬人花掉了136.7億元的人工成本,人均12.36萬,相比上一年度,中石油集團人工成本增幅增加22.2%,而銷售收入同比只增加了19.9%,人工成本增幅高于銷售收入的增幅。巨大利潤伴隨著成本井噴,成本增速遠高于利潤增速。一個不斷將經營成本提高的企業,其市場競爭力也必然不斷削弱,在壟斷狀態下,它可以轉嫁給國家,一旦打破壟斷,進入市場競爭狀態,又將如何生存呢?
鏟除福利腐敗,必須從根子上打破行業壟斷。企業只有面臨市場壓力,才會主動去控制成本,才會有自發消除福利腐敗的動力。鑒于中國轉型時期的特殊情況,完全打破行業壟斷,將壟斷企業全部推向市場,目前還不是很現實的,即便是在市場經濟體系十分成熟的歐美,完全打破行業壟斷也是不可能的。較為現實的做法是,在繼續推進市場化改革的同時,通過立法形成對壟斷企業的制度化約束,像建立公眾廣泛參與的價格聽證制度和專門針對壟斷企業的成本核算制度,以及出臺《反壟斷法》,等等,都是刻不容緩的。
(責編: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