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危機發生,組織必須確定真正合格的新聞發言人,并由他專門負責向媒體和公眾發布有關新聞。不稱職的新聞發言人,會加重危機,甚至導致組織在媒體報道的狂潮中覆滅。
有條件的組織,應該常備新聞發言人,這是組織的戰略儲備。目前,政府系統已經確立了新聞發布制度,也都確定了自己的新聞發言人。除了例行的新聞發布會,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新聞發言人都能及時向媒體發布消息,應對記者提問,對緩解事態,化解危機,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些地方政府的新聞發言人,甚至被媒體記者們稱為難不倒的明星。
與一般的新聞發言人不同,危機事件新聞發言人需要有幾項突出的能力。組織的高管或決策會議在選定這個角色時,應加以注意。
第一,卓越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危機信息發布是在有限時間和有限信息的條件下進行的,不管組織后臺怎樣提供信息,都需要新聞發言人在發布的時候加以整合,冷靜分析,迅速判斷,及時應變。發言人既是臺前戲中人,又是臺后戲導演。
許多時候,危機新聞發言人都是組織的高級管理者擔當,憑人生閱歷和職場經驗,感覺和記者打交道應該沒什么問題。結果怎樣?成功者少,失敗者多,因為當管理者當慣了,不善于在臺前“演戲”——克制自己,繞開陷阱,不厭其煩,等等。
記者A:哪個生產環節出了問題?出了什么問題?
發言人:不是說了嗎,正在調查,怎么還問?!
這樣的發言人,只能激化媒體報道的欲望,把事情弄得更糟。正確的回答應該是:
我愿再次重復,事故原因正在調查,我理解媒體和公眾的焦急,我同樣也很焦急,但焦急也要講事實,現在的事實就是正在調查,一經確證,馬上公布。
這樣的語言,后臺不可能準備,只能現場發揮,應急創造。
第二,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壓力化解能力
媒體不會聽由發言人擺布,他們會發問,質疑,有些記者會用各種刁鉆的問題為難發言人,激怒發言人,引誘發言人失去理智,甚至用道聽途說的謠言攻擊組織或發言人。
沒有經過嚴格媒體培訓的發言人,很難抵擋這樣的提問進攻,甚至訓練有素的大牌發言人也會失態,在發布廳直接和記者打起嘴仗,而這正是媒體想看到的危機中的危機。
記者A:現在盛傳你們公司的老總,因為這事被免職了,是嗎?
發言人:誰說的?這是造謠,我們老總仍在他的崗位上。
記者A:哪他為什么沒有到現場?
發言人:為什么要到現場?我就能回答你們的問題。
顯然,這位發言人已經被媒體圍攻得失去了理智。高管們可能不信,覺得不會有這樣的發言人。但想想當時的氣氛,那種緊張程度,超乎正常人所能承受的壓力,情緒失控完全可能,雖然這并不等于能被原諒。
比較“聰明”的問答應該是:“我還沒有接到這一通知。”
第三,體力,這同樣是危機新聞發言人的一大本錢
身體虛弱,不能充當新聞發言人。危機出現,媒體不會滿足新聞發布會上的信息,他們還會給新聞發言人打電話,不管白天黑夜,完全沒有休息的概念。新聞發言人只能跟著記者的作息走,體力跟不上,幾天就會被拖垮。
有專家認為應設備用發言人,以便替代;也有的建議可以兩個新聞發言人交替工作。這些建議對保存新聞發言人體力,都會有積極作用,但對媒體來說,可能就不會有什么積極作用了:
換了新面孔,是否能“詐”出新消息?記者都有這樣的沖動,新的發言人面臨挑戰;
兩個面孔,他們的口徑是否有不同?記者會不斷挖掘兩個發言人的不同,口徑負擔沉重。
因此,最好是一個新聞發言人從前到后伴隨危機處理全過程,和記者熟悉了,對影響媒體報道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新聞發言人來說,這一條尤其重要。
第四,感知組織全部工作和價值的能力
新聞發言人不是播音員,不是照本宣科的宣講員,新聞發言人要深刻了解組織的全部工作,感知組織的各項工作及其相互關系,感知組織與利益相關者的契約關系,在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發布信息的過程中,展現組織的社會價值,在危機處理中為組織恢復影響力提供信息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