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組織,出現危機事件,負責人都有可能考慮用“買斷”的辦法,封住負面報道。這是潛規則,當事組織和相關媒體都暗箱操作,從法律的角度講,應該稱作賄賂和受賄。這樣的賄行一旦暴光,恐怕比危機事件本身還要轟動。但有些負責人更愿意相信這樣的舉措,是息事寧人最便捷的方法。
有如下條件,或一個,或幾個,或全部,負責人都可能考慮“買斷”負面報道:
·組織沒有發生什么危機,但遭遇不法分子要挾,他們打著媒體報道的旗號,敲詐錢財。負責人無心計較,“買斷”了事;
·組織行為有不妥之處,烈度輕微,且傳媒尚未報道,個別傳媒提出采訪要求,負責人“意思”到位,封口了;
·組織所在地比較小,中小城市,且負責人或公關負責人媒體關系深廣,事件也不大,外地媒體不關注,這樣的情況下,買斷負面報道常常作為非常“聰明”的危機公關策略被執行;
·認為金錢賄賂天下無敵的領導人,不管條件怎樣,是否力不從心,他都要買斷。
·還有其他情況,也許更多情況,引誘負責人買斷負面報道。
所有的買斷,都是不正確的,更嚴重地說,都是犯罪。所有的被買,也是不正確的,也是犯罪。當然,實際情況是這樣的做法大量存在,而且還立竿見影,簡便快捷。但不管怎樣,都屬僥幸,并非危機公關的正路,更非長策。
·買斷敲詐性的采訪,就是助長敲詐,組織會在敲詐的陰影中支付大量無形成本;
·買斷一家,家家都伸手,組織被打劫了,而且是自找的打劫;
·買斷的總是少數,不可能買斷全部媒體,組織面臨比突發危機更嚴重的危機:媒體會報道買斷的內幕,這可能給組織帶來災難;
·事件嚴重,超出了地域價值,買斷本地,但外地、全國媒體蜂擁而至,無密可保;
·其他因素,致使買斷落花東流……
更重要的是,買斷的竊喜與僥幸,阻止了真正的進步,那就是全面學習危機公關的理念、策略和做法,把組織的危機管理建立在牢固的基礎之上。這是戰略失誤,會吃大的敗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