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生物入侵已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和公眾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的熱點問題,它越來越多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據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巖介紹,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擴大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速發展,外來生物入侵日益加劇,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壞生物多樣性,導致農、林、牧、漁業損失嚴重,威脅全球的生態安全、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據專家介紹,相貌丑陋的非洲大蝸牛上個世紀30年代在福建廈門被發現,當時主要是作為人類的食物、寵物以及動物的飼料等用途,后逃逸為野生。其卵體和幼體隨觀賞植物、木材等迅速傳播,可咬斷各種農作物的幼芽、嫩枝、嫩葉、樹莖表皮,可謂“所向披靡”。專家介紹,非洲大蝸牛繁殖力強,一次產卵數達100~400枚,而且生長速度快,5個月即可交配產卵,可活5~7年。為了鏟除這種對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損害的“害蟲”,幾乎什么辦法都用上了,可是它依然不時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
在外來物種位居全國前列的廣西省,牛蛙——已經遍布全境。這種1959年被引進的“盤中美味”,在我國由于天敵較少,它以旺盛的生命力排擠了眾多土生土長的兩棲類動物,使之面臨減少和絕滅的危險,同時一些昆蟲種群也受到威脅。
農業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張鳳桐日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國已成為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近10年來,新入侵我國的外來生物至少有20余種,平均每年新增約2種,外來生物入侵呈現出傳入數量增多、頻率加快、蔓延范圍擴大、發生危害加劇、經濟損失加重的趨勢。根據中國生態學會理事長李文華院士表述的一組數據,“我國每年因為外來物種造成的損失達到1198億元,占到我們國內生產總值的1.36%”。
專家提醒,對外貿易與旅游的開放發展正在為外來物種入侵創造條件。
專家介紹,并不是每個非本地的生物都可以稱之為外來入侵物種。生物入侵指的是生物由原來的生存地經過自然的或者人為的途徑侵入到另一個新環境,并對入侵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者生態災難的過程。“對于特定的生態系統與棲息環境來說,任何非本地的生物都叫做外來生物,但是外來生物與外來入侵物種并不是一個概念。”萬教授解釋說,只有對生態系統、棲息環境、物種、人類健康等帶來威脅的外來物種才是外來入侵物種。
近年來,入侵我國的外來有害生物不僅種類多,而且蔓延速度很快,危害面積廣,危險性也在不斷地增加。李文華院士介紹說,如不對外來物種給予適量的監督和控制,會造成大問題,外來入侵物種會破壞我國的生態環境。(節選自《參考消息》)
實戰演練
1. 下列對第一節文字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 )
A. 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來的生存地到另一個新環境,并造成生態災難的過程。
B. 入侵生物對新生長環境有一定的破壞作用,但能增加當地生物的多樣性。
C. 入侵生物指那些對新生長環境造成多種危害、破壞當地經濟的各種生物。
D. 生物入侵會對當地農業生產造成一定的損失,并且危害人體健康。
2. 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 我國是世界上外來生物入侵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增加接近兩種的物種都會造成接近1198億元的損失。
B. 盲目開放旅游和大量對外貿易強化了外來物種的入侵,再加上國家沒有高度重視,外來物種入侵愈演愈烈。
C. 外來生物的危害很大,不僅破壞當地的經濟發展、危害當地人的身體健康,還會直接影響人的日常生活。
D. 從非洲大蝸牛和美國牛蛙在我國肆虐的情況看,生物入侵的一個重要途徑是我國沒有考察而盲目引進的結果。
3. 根據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遏制外來生物入侵最根本的方法是對外來生物進行環境影響實驗,這樣可以保證沒有生物入侵現象。
B.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飛速發展,外來生物入侵也“突飛猛進”,影響著全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C. 外來物種在新環境肆虐的重要原因是該生物在原產地有天敵或其他制約,但在新環境下卻沒有相應的制約。
D. 外來生物的定位是從生態系統、棲息環境等角度分析的,所以只要不是原產地的生物都認為是外來生物。
答案解析
1. B(“增加當地生物的多樣性”錯誤,入侵生物危害當地生物,造成當地生物群落的衰退)
2. D(A. 每年造成接近1198億元損失的是所有入侵的生物,而不是每年增加的兩種。B.“沒有高度重視”有誤,文章第一段有“高度重視”的語句。C.“外來生物”有誤,應該是“外來生物入侵”)
3. A(生物入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人為的,比如旅游、貿易、引進等;一種是自然現象。選項忽略了自然入侵現象)
(鮑亞民)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