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現當代散文解讀的項目
不同的文學體裁,擔負著不同的審美功能,我們在解讀文學作品時,應該從文體特征入手,不能用解讀小說的方法來解讀散文,不能用解讀詩歌的方法來解讀小說。
文學體裁的劃分經歷了“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的發展過程,到了現在,根據文學創作的實際情況,恐怕要采納“五分法”了,即在傳統的“四分法”(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基礎上增加了影視文學,因為它在語言運用、形象塑造、表現手法各方面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特征。
就我們高考文學短評考查的實際需要,在這里我們著重談及現當代散文的解讀。
散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散文是相對韻文而言的一種散行文體,凡不押韻、不講排偶的散行文章都是散文,包括文學文和實用文(序跋、碑銘、頌奏、札記、游記、傳記等等)。狹義的散文是指文學意義上的散文,不包括報告文學(事實上,現當代一些散文大家,其文集也收有“致用”“實用”文章;而某些實用文如果具有一定的文學品格,同樣可以看作“散文”)。
它的基本特征:注重寫實,長于抒情(抒情更直接、更自然,更真誠、更深摯),形式靈活,短小精美。
我們采納狹義散文的概念,一般把它分為三類: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議論散文。
現當代散文解讀的項目:研究構思,領悟意境,品評語言。
1. 散文的構思
散文的構思,是作者在生活中獲得深刻感受和真知灼見之后,尋求恰當的表現方法把它具體、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的全部思維過程,是作者從生活到感受、從思想到藝術、從內容到形式的一系列復雜的整體性構想。
它包括三個主要環節:立意的確定,角度的選取,布局的謀劃。
解讀散文,通常要注意作者構思上的特點,研究作者怎樣將平凡、細小的日常事物上升到一種獨特新奇的藝術境界。
立意,貴在新穎,貴在深刻。
立意,就是確立一篇文章的中心。這個“意”是很寬泛的,可能是一篇文章的主題思想,也可能只是一種情緒、情趣或哲理,也或者是幾方面的交織交融。我們在解讀散文時,應該通過作者的立意去透視作者的情感世界,透析作者所關注的現實生活。
散文的立意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托義于物,小中見大。正如郁達夫所言“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散文正是常用木、石、花、鳥之類的小題材,通過聯想、象征,給常見之景以嶄新之意,托平凡之物寓深刻內蘊。
二是因事明理,平中見奇。散文作者常用凡人小事作表現對象,但絕不會停留在就事論事,就人寫人,他們總是洞幽燭微,透過平常現象挖掘不平常的本質,從生活瑣事引發出深刻的哲理。
角度,力求別開生面、不落俗套。
我們解讀散文作品的角度,要看作者所表現的對象呈現出的是正、反、側哪種角度。
客觀事物本身是多層次多側面的,從不同的方位去觀察,總會呈現出正反側、上中下等多種角度。散文作者構思的重要任務之一就在于選取一種最能傳達自己主觀情思的最新最佳的角度,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就要準確解讀出作者所選取的角度,從而發現作者由此生發的感受或哲思。
還要看作品的敘述主體是我、你、他哪種角度。同一種事物,寫作主體選擇嶄新的敘述角度來表現,會展露出全新的畫面。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要善于發現作者的敘述角度是不是巧妙,能不能給讀者新鮮感,不僅如此,還要看作者選取的敘述主體是不是能使情思表達得淋漓盡致,趣味盎然。
布局,講究文理自然清晰,曲折多姿。
散文作者構思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布局謀篇,把獨特的情思納入和諧得體的藝術框架之中。
我們常用“形散而神不散”來概括散文的特征。這里的“形散”是指散文形式上的外在特征,指作者運筆自由,不受拘束,揮灑自如,搖曳多姿。“神不散”是指散文思想主旨的內在特征,有貫穿全文的主旨,散而有序,散而趨凝。可見,在散文作者瀟灑自如的行文中,要求思路清晰,文理自然;在和諧勻稱的格局中,做到波瀾起伏,曲折多姿。
散文的結構布局主要由線索和結構形態構成。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應該依據“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學會抓住線索,理清結構。
線索,是把材料組織成一個有機體的脈絡。它可以連綴材料,規范情思,使文章散而有序,雜而有章。
線索有內外之別。散文以抒發作者對生活的主觀感受為主,它通常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為內在線索來貫穿材料。與此同時,散文所寫的人、事、景、物又具有各自的時間、空間的聯系和發展變化的順序,這就形成文章的外在線索。散文的線索往往是內外交織、情物交融,或明或暗、若隱若現的。
把握散文的線索要遵循三條原則:
一是隨物賦形,這是從寫作對象的角度說的,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生存狀態和發展規律來安排線索,如時間先后、空間順序、事件發展為線索,這是外線、明線。
二是以意役法,這是從寫作主體的角度著眼,即以作者的情感流向為主線,縱橫交織地粘連融匯一切使情感得以產生和寄托的種種事物,如以情為線、以理為線,這是內線、暗線。
三是尺水興波,這是從接受主體的角度來說的,散文篇幅短小,其布局應如蘇州園林一般小巧玲瓏,常以人物抑揚、景物交換、情節突變、懸念設置等方法掀起波瀾,使得文章如小河一般流淌得曲折有致,姿態橫生。
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具體操作起來可以按照散文類別來尋找線索。敘事散文,雖不像小說那樣有完整的情節,但總有一定的情節性,因此應該從情節方面去尋找線索。抒情散文,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意象和情感在文中總是具體可感的,這條線索可以是景、物、人,也可以是時間推移、空間轉換,還可以是歷史往事或某種情感。
多種多樣的線索,又自然組成多姿多彩的結構形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一是連貫式,這是比較單純的一種結構形態,它以一件事、一個人或一種情景為中心,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地點的轉換,展開井然有序的描敘,清晰完整地再現事物發展的大致過程,如魯迅的《藤野先生》。
二是聚焦式,這類結構形態是把視點集中于一個場面,又把鏡頭對準一個主要人物或事物,猶如電影中的特寫。既無明顯的縱向推進,也看不出橫向的展開,作者將筆墨凝聚在這個點上著力刻畫,顯現其特有的細節和光彩。這類結構以描述的細微和主題的集中取勝,如阿累的《一面》。
三是板塊式,這種結構形態好像拼接板塊一樣把幾組生活片段或場景按并列方式布局,或寫不同的人和事,或寫同一事物的不同的側面。各個板塊表面似乎互不關聯,實際上是一脈相通的,如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四是蛛網式,這類結構形態是以某一事、物、情、理為中心,打破時空界限,文思向四周輻射伸展,就像一張蛛網似的圍繞網心縱橫交織。作者情思奔涌,想象飛騰,納入豐富博雜的材料,但一定還是“形散而神不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2. 散文的意境
真正的散文是充滿詩意的,中國散文歷來重視意境的創造。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的意境時,關鍵在于抓住情與景,意與象,充分領悟思與境諧、物我合一。
解讀散文的意境,抓住動情之物是關鍵,其實就是捕捉意象。
其實,客觀對象的美與不美,往往是因人而異、因情而異的。因此,我們解讀散文的意境時,關鍵在于捕捉是什么意象使作者動情了。具體說來,就是看是什么樣的人、事、景、物使作者深深地觸動了,使他激昂、歡樂、憂愁、深思的是什么,如果捕捉到了,你就抓住了散文意境的根本。
解讀散文的意境,找準動情之點是核心,其實就是發掘意味。
客觀事物的性質特征是多方面的,作者的情感狀態是復雜微妙的,任何情思都可以找到與之暗合的客觀對應物,而任何客觀事物也都可以移注一定的象征意味,因此,在抓住動情之物的同時,還要把聯系情與物的動情之點找準。
動情點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節點,是意境創造的著力點、落腳點,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凝聚點,是情與景的連接點、契合點。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要善于發現作者在什么關鍵處,怎樣不惜濃墨重彩地把事物當作自己的化身來寫,寫出了事物的個性,寫出了自己的感情,寫出了事物的特性,也寫出了自己的精神,找準了這個關鍵就找準了作者的動情之點。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作者對蓮的其他屬性都不說,著重突出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特性,因為這一點既切合蓮的自然屬性,也切合具有同樣品性的人的社會屬性,這就是本文情與物的連接點、契合點。
解讀散文的意境,馳騁想象聯想是羽翼,其實就是產生共鳴。
鑒賞其實就是還原生活體驗,當然這種還原需要我們馳騁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跟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作者借助豐富的想象和聯想,把難于直言的情思,難以描述的事物,寄寓在具體可感的事物上,使描寫對象主體化、人格化,化情思為景物,化景物為情思,化無形為有形,化無情為有情,那么我們在解讀時就應該馳騁自己的想象和聯想,深入作品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領悟作品含蓄深邃的內蘊。
3. 散文的語言
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文學樣式,散文語言是最接近作家本色的文字。由于作者的性格、氣質、修為、審美趣味的不同,散文語言往往呈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所以我們在解讀散文時,可以由“文”及“人”,由“人”及“文”,通過對“人”和“文”的雙重切入來觀照把握作者的散文作品。
散文語言的最大特點是自由疏放,筆法靈活,瀟灑而不流于粗疏,優美而不失之雕飾。
淡妝濃抹總相宜
優秀的作者一般會根據寫作內容的需要來定位詞采或華麗或清雅的風格,而高明的讀者也就應該懂得品評散文作品的語言或華貴或樸素的美感。我們所謂樸素美不是沒有文采,而是絢麗歸于平淡之后的自然神韻,華而不俗,樸而不拙。
疏密相間總有致
散文篇幅短小,優秀的散文作品總是力求緊要處精雕細刻,次要處惜墨如金,這就是所謂疏密相間。那么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應該懂得辨別語言使用的簡潔和精細,由此確定內容書寫的主次關系。我們要明白簡潔不是簡陋,不是枯澀。簡潔與否,不能僅僅以字數多少來論,而應該以是否盡善盡美地表情達意為基準。
妙趣橫生總有招
散文的思想內容總是給人以某種理趣或情趣,造成種種趣味的途徑很多,比如新奇的取材,精辟的立意,靈活的修辭等等。我們在品評散文語言時,注意辨析兩類表現技法。
一是詞語的錯位。如梁實秋在《男人》中寫道:“有些男人的手絹……黑糊糊粘成一團,而且內容豐富。”“多少男人洗臉都是專洗本部,邊疆一概不理。”其中,加點的詞語用法都超越了常規,在特殊的語境中產生了新的意思,這樣新奇的用法帶來了特別的情趣。
二是情理的悖謬。請看這樣一段描寫夜晚的大學校園的文字:“走廊里有狗在叫,聽得出是條缺乏營養的狗。自修的大教室里滿滿當當,我發現十有八九在學洋文。我仿佛到了異國,連狗也那么文質彬彬直朝人獻殷勤。”作者把目光專注于“缺乏營養”“文質彬彬”的狗,不屑于自修教室里“十有八九在學洋文”的校園風情,貌似冷靜的筆端流淌出一種熱辣辣的反諷,散發出一種憤世嫉俗的調侃之趣。這種把正確和荒謬、嚴肅和鄙俗相互混雜甚至以一種顛倒的形式出現的寫法,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諧趣效果。
節奏和諧總有因
散文和詩歌一樣講究語言的音調,節奏的和諧,形成這種語言的音調節奏之美有各種因素,我們在解讀散文作品時應該注意兩種主要的表現形式:
一是整散相間。整齊的偶句,音節勻稱,句式工穩;多變的散句,節奏跳躍,句式灑脫。整散相間,奇偶交錯,既可反映思想感情的起伏變化,又可增強文章的節奏之美,讀來朗朗上口。
二是長短交錯。短句斬釘截鐵,長句舒緩流利,句式長短交錯,文氣張弛有度,語言參差錯落,思想感情的表達隨之起伏合拍,形式和內容顯得和諧有致。
總而言之,散文的解讀,跟任何文學樣式的解讀一樣,是一個技巧與修為并重的事情。
(參考書目:《文學原理》,南方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寫作基礎教程》,重慶大學出版社,2000年6月第2版;《論文寫作概論》,中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11月第1版)
編輯/姚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