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個人所得稅制是適應改革開放維護國家稅收權益、調節收入分配需要于1980年制定的。它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起過積極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發展,個稅制度雖不斷調整但仍不能很好地發揮它在組織收入、搞好分配和促進經濟穩定發展中的作用。因此,需要進一步改革和完善。
當前我國個人所得稅制存在的缺陷
1.課稅模式不公平。
實行分類所得稅制,不能體現量能負擔的原則,造成稅收負擔不公平。雖然按所得來源不同分類征收,可以廣泛采用源泉課征法,計征簡便,節省征收費用,有效發揮對特定所得的調節作用,實現特定的政策目標。但分類征收制度也存在明顯的缺陷,一是不能依納稅人的納稅能力確定稅收負擔。造成應稅所得項目多、來源廣、綜合收入高的納稅人不繳稅或少繳稅,而應稅所得來源少、項目單一、收入相對集中的納稅人則要繳稅甚至多繳稅,稅收負擔不公平;二是為某些納稅人分解收入、化整為零、逃稅提供條件,影響個人所得稅調節個人收入,縮小收入差距作用,因此,需要對個人所得稅的課稅模式進行必要的改革和調整。
2.費用扣除標準不合理。
我國個人所得稅在費用扣除上采用了定率與定額扣除兩種方法,規定過于簡單與呆板,對不同納稅人采用單一的費用扣除標準,扣除費用較低,沒有考慮到通貨膨脹與價格水平,瞻養老人,撫養子女,家庭收入多少,納稅人已婚未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等不同情況,難以體現“量能負擔”原則,容易造成稅負不公平;對存款利息,股票分紅,企業債券利息征收20%的個人所得稅,而對國債和國家發行的金融債券利息免征個人所得稅,這顯然是不公平的;減免稅范圍過大不利于公平納稅。目前我國稅法規定,對省部級以上部門及外國機構頒發的獎金免征個人所得稅,則明顯是對國外機構的超國民待遇,是對國內機構的歧視,與WTO的平等原則相背離。對在我國境內的外資企業單位中工作的外籍人員與外聘在我國境內工作的外籍人員,每月在減除一定的費用的基礎上,再附加減除費用3200元;對外籍人員從外資企業取得的股息、紅利以及房補、洗衣費免征個人所得稅;對來自國際組織的外籍專家免征個人所得稅。這些規定都不符合國民待遇原則。
3.稅率設計不合理。
稅率是個人所得稅制度的一個關鍵問題,直接影響到納稅人的稅收負擔。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設計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累進檔次偏多。我國個人所得稅實行工資薪金所得的5%-45%的9級超額累進稅率,但我國大部分居民的收入還很低,以工薪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居民是納稅主體,他們中的大部分只適用5%,10%兩檔稅率,真正的高收入階層納稅反而不多,40%、45%的高邊際稅率沒有多少人使用;這一方面使得我國個人所得稅在計算上比較繁瑣,也不利于提高稅務的行政效率。另一方面,級距越小,稅率檔次越多,反而不利于調節收入差距。二是邊際稅率偏高。我國個人所得稅工資薪金邊際稅率為45%,比發達國家普遍實行的邊際稅率要高。這一方面不利于調動勞動者創造更高收入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在違法被處罰的預期成本不高的情況下,高稅率必然驅使納稅人偷稅。三是工資薪金所得與勞動報酬所得同是勤勞所得,卻實行差別課稅,勞動報酬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同為勞動而稅負不同,這是不公平的。
4.征管制度不健全。
我國現行個人所得稅制規定征收實行扣繳義務人扣繳和納稅人自行申報納稅,實踐中基本上以代扣代繳為主。自行申報制度不夠健全,目前尚無可操作的完善的個人財產登記制度。由于個人收入來源日趨復雜,使稅源隱蔽難于控管,公民收入以現金形式較多,與銀行的個人賬號不發生直接聯系,所以,許多人不申報或少申報。代扣代繳制度未得到嚴格執行,有些扣繳義務人采取消極應付稅務機關的態度,從自身利益考慮沒有履行代扣代繳職責,導致稅收大量流失。而目前我國個人所得稅的征管仍停留在手工操作水平上,少量的計算機運用主要集中在稅收征收環節,尚未形成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現代化征管手段,沒有一個現代化的綜合信息網絡和一套科學的、規范的現代化征管程序。執行過程中主觀因素較多,處罰法規不完善,處罰力度輕,無法有效遏制偷漏稅行為,有些灰色收入甚至黑色收入,稅務機關更難把握,也是個人所得稅嚴重流失的漏洞。
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建議
1.選擇適合我國實際的課稅模式。
考慮到我國目前的稅收征收管理水平還不高,比較好的選擇是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即有利于解決征管中的稅源流失問題,又有利于稅收政策的公平。可對不同所得進行合理的分類,按年征收和按次征收相結合,屬于勞動報酬所得和有費用扣除的應稅項目,如,工資薪金,個體工商戶的生產經營所得,對企事業單位的承包承租經營所得,勞動報酬所得,財產租賃轉讓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等實行綜合征收,采取超額累進稅率,按年計算,按月(或次)預繳,多退少補;而對屬于投資性的,沒有費用扣除的應稅項目,如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則繼續分項征收,實行比例稅率,按次或按期計算上繳,年終不再匯算。這樣有利于簡化稅制,強化征收,減少逃稅,貫徹所得多多征,所得少少征的公平稅負原則。
2.建立科學合理的費用扣除制度。
首先,通過設置各種標準扣除和非標準扣除規定相應的個人基本扣除,成本、費用扣除和家庭生計扣除辦法,并實現中外人士扣除標準一致。在個人基本扣除方面,可以考慮設置一個按照人頭設計的基本生活扣除標準,對超過60歲的老人、殘疾人、兒童給予附加扣除。在成本、費用扣除方面,對學費、培訓費、搬家費、交通費可以分別設置一個允許扣除的限額,財產保險、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等費用允許在一定限額以內據實扣除。在家庭生計扣除方面,對每個被瞻養人給予一個基本扣除額;如果被瞻養人是超過60歲的老人、殘疾人、兒童,再給予一定數額的附加扣除;被瞻養人的醫療保險費用允許在一定限額以內據實扣除。另外,按國際慣例,只保留少量減免項目,如:失業救濟金或其他救濟金、撫恤金、保險賠款;法律規定予以免稅的各國使、領館外交代表,領事官員和其他人員所得;按國際慣例,中國政府參加的國際公約,簽定的各種協定、規定的免稅所得;經國務院、財政部批準免稅的所得,取消20%的存款利息稅。通過對個人所得稅的各種稅前扣除項目及其標準進行細化,可以使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負擔更加合理,管理更加規范,從而使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
3.合理設計稅率。
我國個人所得稅的稅率設計應以保護低收入者,適當照顧中等收入者,逐步降低稅率,對同一稅源的所得應適用相同的稅率形式與級次,保持稅負公平在稅率的設計上,應遵循有利于調節消費結構,促進公平的原則,在實行分類綜合所得稅制的條件下,對綜合所得征稅實行超額累進稅率,降低邊際稅率,縮小級別和累進級次。對于綜合征收的各類所得,稅率檔次一般在4-5檔,最高稅率在35%左右為宜。同時為監控高收入者,可以設立高收入者的最低平均稅率機制,即收入超過某一數額的收入者,其納稅比例不得低于某個預計稅率。對同屬于勤勞勞動所得的工資薪金所得、個體工商戶生產經營所得、企事業單位承包經營所得以及勞動報酬所得均采用同一累進稅率征收,以體現“相同性質所得相同待遇原則”。對分項征收的股息、紅利、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則實行比例稅率,對分類所得中非勤勞所得的稅率要高于勤勞類所得的稅率。
4.完善征管制度,提高征管效率。
首先,使得個人所得稅征管逐漸規范化,還應加強征管過程中的政府強制,以有利于法律及制度的貫徹執行。同時盡快建立以計算機網絡為依托的征管方法,加快稅收征管電子化的步伐。第二,建立具有開放性、監控性、標準性、高效性的個人所得稅征收體系,以及居民收入監測體系。認真落實稅收征收管理員制度,加強對高收入行業和高收入者的監督管理,以緩和收入分配不公所造成的影響。當前應加強部門協作,特別是稅務機關與銀行、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協作,改革金融體制,嚴格控制現金流通,將個人收入納入銀行結算,控制偷稅行為。另外,應充分發揮中介機構、新聞媒體的監督作用,建立納稅舉報網絡,擴大信息來源,促進社會協稅、護稅機制的建立。第三,建立以納稅人身份證號為據的納稅編號,實行身份證號碼與納稅號碼固定終身化制度,便于源泉控制;還要以法律形式規定當期收入或個人存量財產實名制,以便全面掌握個人收入及財產狀況,防止偷漏稅現象,進一步明確扣繳義務人的法律責任,特別要明確對于以各種原因瞞報,不報支付給個人收入明細表的經濟處罰措施,并完善個人所得稅“雙向申報”制度,即由扣繳義務人和納稅義務人分別向主管機關申報個人所得及納稅情況,在兩者之間建立交叉稽核體系,使兩者之間的稅收法律關系更加明確。第四,嚴厲打擊偷逃稅行為。依照稅法和其他法律的規定,對違反法律偷稅、逃稅、漏稅的單位和個人予以懲罰,決不姑息。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數學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