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戶口,帶著知識,帶著希望,帶著理想,三個將在今年夏天走出校門的大學生落戶農村,種起蘑菇。
“這些農活,我都能干好”
清晨,一個蘑菇大棚中,苗娟和她父親進進出出,忙碌著給土層補土。
21歲的苗娟是安徽科技學院微生物專業的大四學生,去年7月,她和同學周盤龍、王中華一起把戶口從學校遷到了鳳陽縣小崗村,承包了村里的6畝土地,建起了培育雙孢蘑菇的大棚,一板一眼地當起了農民。
說起到小崗村種蘑菇的起因,王中華說“其實很偶然”。那是2006年3月的一天,他受同學之邀到鳳陽城郊看蘑菇。當天沒有見到蘑菇,倒是聽看大棚的老大爺講了一番雙孢蘑菇的市場行情。
回到學校后,王中華立即上網查找雙孢蘑菇的相關資料,并決定要親手嘗試一下。他把自己的打算說給苗娟和周盤龍聽,三人不謀而合。
剛開始,他們的打算是:在學校或者縣城外找塊地方,100平方米左右就行,種些蘑菇,一則掙點零花錢,解決一些經濟上的困難;二則順便學點技術,畢業后要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就回老家種蘑菇去。
王中華出面聯系上了鳳陽城東蘑菇大棚的負責人。聽到大學生們愿意種植蘑菇,這位負責人很高興,但他認為校園人多不利于蘑菇生長,而且種植100平方米,成本太高,效益不會好。可三個大學生并沒放棄種蘑菇的計劃,他們繼續收集這方面的信息。
轉機出現了。2006年4月,小崗村出臺了優惠政策:種植雙孢蘑菇可獲得每個大棚1萬元的無息貸款和6500元補貼。不過,只有本村村民才能享受無息貸款和補貼。
機會就在面前,但其條件也是一般大學生難以接受的:要把戶口從城市的大學遷到小崗村去。
安徽科技學院有9個學生報了名,最后只剩下王中華、苗娟和周盤龍3個人下定決心落戶到小崗村。
大學生要當農民?他們的父母極力反對。苗娟的父親得知女兒要到農村落戶的消息后,急忙關閉了在淮北市經營多年的小飯店,趕到鳳陽勸說女兒:“你考上大學,好不容易從農村進了城,怎能又回農村呢?”但女兒決心已定,他只好留下來,在大棚邊搭個窩棚,給女兒當幫工。
王中華和周盤龍的父母氣過之后,心疼兒女了,他們也都決定,年后到小崗村住下來,幫助兒女種蘑菇。
“這仨孩子能吃苦,俺佩服”
2006年學校剛放暑假,王中華、苗娟、周盤龍就從蚌埠來到了小崗村。
王中華回憶當時的情形:“天氣熱得睡不著覺,沒有電視看,只有蚊子的‘嗡嗡’聲和偶爾的幾聲狗叫,想想同學們都已放暑假回家,心里很不是滋味……”由于時節不等人,他們一門心思地投入到了大棚建設中。
建大棚首先需要買毛竹,一個大棚需要700多根,他們每個人要建3個大棚,光是毛竹就要搬運2000多根。“買毛竹已經花了一大筆錢,像搬運毛竹這樣的活兒,我們都是自己干,那能省百十來塊啊。”王中華說。
雖然來自農村,但很少干農活的苗娟一個人爬到大貨車上,將十幾米長的毛竹抱起來往車下扔,才扔了十來根,手上就已起了3個水泡。就這樣,苗娟硬是咬著牙堅持把一根根毛竹卸下了車。
接下來是建大棚。大棚的框架是請人幫助搭建的,而完善大棚及鋪設里面的菌床,還需要多道工序。從鋪塑料薄膜到用鐵絲固定菌床,都需要他們自己動手。“那些農活,我都學著干,主要是想省點錢。我們的錢都是從銀行貸來的,一分錢恨不得當成兩分錢花。”苗娟說,“大部分的活都是我和我父親干的,基本上沒請外人。”
為了趕進度,三個大學生每天清晨就起床出門,晚上七八點鐘才收工。一個月后,他們三人追上了村民們建大棚的進度。
看著三個大學生這副“拼命”樣,村里的韓國學老人感嘆地說:“這仨孩子能吃苦,俺佩服!”
“我們現在是名副其實的小崗村村民”
看著三個大學生到村里來落戶,當起農民,干起農活,村民們一開始覺得“肯定不怎么樣”,后來看法有了改變,等到了“秋后算賬”時,他們大吃一驚:同是種蘑菇,苗娟三個大棚一季收入36000元,在十幾個種植戶中名列第二;周盤龍的收入也有30000多元。從此以后,許多種植戶和打算第二年種植蘑菇的農戶都喜歡找苗娟他們聊聊“蘑菇經”。
盡管三個大學生初戰告捷,信心大增,但村民們的疑惑依然存在。有村民在苗娟的蘑菇大棚前算了一筆賬:一個大棚要投資2萬元左右,蘑菇一共可以采兩季,秋季三茬,第二年春季只有兩茬。2006年的雙孢蘑菇市場行情是近幾年來最好的一年,一市斤地頭價賣到了2.5元,一個大棚的毛收入平均在1萬元,第二年春季收入一般占全年收入的40%,也就是近7000元。就是說,一個大棚全年正常收入不過1.7萬元,而每年要新投入將近1萬元。同時蘑菇行情波動很大,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是的,村民們講的是實情。”王中華說,“蘑菇大棚如果只建三五個,確實掙不了多少錢,所以需要上規模,規模上去了,利潤也就可觀了。”
“而且不能光盯著蘑菇,比如秋季采摘結束直到第二年春季,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大棚閑著,人也閑著。”王中華說,“我打算在冬季的時候種些金針菇和木耳等,這又是一筆收入嘛。”
而學生物技術的苗娟則學以致用,從菌種上打起了主意。一個大棚買菌種就要花去近千元,苗娟認為這筆開銷完全可以省下來。“母種是從福建買回來進行擴接的,而培育技術呢,我在學校學過,我們完全能做成。”苗娟很自信地說,她甚至計劃將來為村民提供菌種。
“種蘑菇的技術雖然成熟了,但具體的生產工藝還很落后,基本上是體力活。村民們長期以來干習慣了,而且他們也不知道有更先進的工藝可以把自己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結果只能延續著一家一戶的簡單勞作。”王中華滔滔不絕地講著年后的計劃,“我們首先要購進翻堆機等設備,大棚要用黑油氈代替傳統的稻草,不僅保溫效果更好,而且省錢、耐用。”
2006年,王中華顯得特別忙,不僅忙著種蘑菇,籌備小崗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事也牽扯了他很多的精力。去年11月合作社終于成立了。在第一次會議上,王中華被選為理事長。他在成立大會上說,以后合作社將統一負責蘑菇的原料采購、生產、銷售等一系列工作,爭取自己培育菌種、建深加工廠……
很快,三個大學生就讓村民們相信,他們的科學種植、延長產業鏈等計劃并非空中樓閣。前不久,就有蚌埠的兩位客商來到小崗村,商談雙孢蘑菇深加工的事情。
眼下,三個大學生在村子里忙碌著:今年合作社的工作規劃要制定,過完春節大棚數量將由去年的35個增加到300個左右,報名的村民要登記、安排,今年需要的毛竹要在過年前預訂好……而且,他們現在都是大四學生,還要兼顧上課和撰寫畢業論文,好在學校對他們的創業行為非常支持。
正是由于他們的到來,小崗村掀起了種蘑菇熱潮。
(中生、啟榮摘自《經濟日報》原標題為《青春之歌,在廣闊的田野上唱響》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