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高新科技的發展及其在紡織服裝行業中的應用,人們從纖維性能,織物結構,款式,版型、縫制工藝,整理技術以及服用功能設計等方面不斷的對內衣進行改進,提升了內衣的總體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而且形成了內涵豐富的內衣文化,使市場逐步走向了成熟。
我國的內衣市場和使用者都意識到了內衣時代的到來,內衣的概念也已轉化為“內部時尚”、“貼身伴侶”的科技概念。內衣市場紅紅火火,但國外企業采用國際新型面料、款式以其優勢比國內內衣略勝一籌,而內衣品牌的競爭關鍵是面料的性質。
新世紀內衣行業進入了高科技的“保健”時代。超細纖維的使用使內衣柔軟、高彈、舒適、吸濕、透氣、耐磨和防紫外線:加入負氧離子材料的內衣使人體穿著后,便于活動,纖維的摩擦產生有益人體健康的負離子,促進了人體血液的循環,具有特殊的醫療作用:大豆蛋白纖維是從大豆中提取蛋白纖維,它的主要成分與羊絨、真絲類似,有羊絨的柔軟和真絲的爽快感,而且在透氣和吸濕方面超過了棉和真絲纖維,它的保暖性幾乎可以趕上羊絨:利用森林木漿制成的莫代爾纖維,它有絲的光澤、棉的柔軟及麻的滑爽,顏色明亮飽滿,洗滌后能保持原有的光滑。
據有關專家分析,面料的使用將從人工的合成纖維轉向簡單的棉布。
2007年面料的流行趨勢如下
1、有彈性的薄紗和網狀織物是彩色的,微纖維紗應有柔和的手感。
2、面料應是有光澤而質地細密的,印花將是關鍵。
3、絹布要有光澤和濕感,尤其要帶有彈性的絹。
4、圖案應是重疊和多層的,接近抽象的圖案。
5、多層的照相以構成條紋和類似格子的圖畫效果。
6、顏色或其他難預料的替代物將改變傳統的刺繡和飾邊技術。
7、從不平常的角度可以看到,多層次的花式裝飾被用作為替代品,或是用離奇古怪的顏色做替代。
8、由于休閑運動,網狀織品的圖案從微型向大的魚網式發展。
9、非常平整而精細的飾邊將流行,顏色非常關鍵,將發展成為全花織物或飾邊。
化纖織物的趨勢
科學高新技術的發展,引領了超細纖維面料的開發,使錦綸從兩根結構發展到三根結構,從而使織物達到透氣,排濕,無折皺,容易打理和洗滌不掉色及柔軟的效果。
1999年3月,Daniel Hechter系列推出采用混紡,并加入超細纖維。許多品牌都在1997至1999年問先后進一步改進這類產品,如Meryle在1998年夏天,Nylstar也在1998年,Mariner于1997年,Jim和Dim于1998。這種浪潮,最后以Tactel的出現達到頂峰。Tactel已經很成熟地運用在女內衣上,現在正開始用于男內衣。這種由杜邦公司推出的新面料,混合了萊卡。
2000年,Eminence和Schiesser使用Lyocell,一種植物纖維素纖維,手感更柔軟。為了內衣面料有涼的體感,制造業開發了隔熱纖維織物,對于冬天和滑雪運動都非常適合。Acordis(又一種化纖織物),是從纖維膠中開發出來的,1998年底由O'Neill公司使用到保曖內衣的試制,效果不錯。還有一些混入棉質的織物在不斷地被試制出來。化纖面料方興未艾。
在新的化纖物不斷發展的今天,技術創新成為關鍵。化纖織物的確是高技術的產品,并代表著紡織業的科技水準。未來的產品將向著更加舒適和更加柔軟發展。制造業將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技術開發方面,產品將走向不斷的高技術含量和復雜化。的確,織物結構將更復雜,“疊置”結構將更多樣,將可以不必經常洗滌而仍保持干凈。化纖制造正加入到棉紡織業的探索中來,從織物結構上給予改造,也使化纖織物在視覺和觸覺上都更具有天然感覺。總之,技術進步為開發新的化纖織物開辟了道路,同時也成為市場開發的先導。
歐洲面料采購的主流方式
受法國時裝學院的委托,法國針織協會下屬的紡織面料展覽會舉辦單位,EUROVET公司最近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發現,歐洲紡織服裝行業運行機制正隨著經濟全球化發生改變,歐洲的大服裝經銷商和大品牌朝著安全供貨、合作加工以及中期訂貨發展,而合作加工已成為歐洲面料采購的主流方式。
該項調查的調查范圍涉及歐洲10個國家以及地中海地區的6個國家,調查對象為240家歐洲最大的服裝經銷商、服裝品牌和服裝生產商。調查顯示,當前在歐洲服裝生產過程中,面料的采購過程已經發生了改變。現在,歐洲服裝面料主要的采購方式是合作加工方式,即由服裝經銷商確定服裝風格,然后委托最后交付成品的服裝制造商采購面料。服裝經銷商與面料商的關系越來越少,他們將采購面料的任務交給了委托生產的服裝制造商。面料商們也轉換了合作伙伴,他們不再與最終的服裝經銷商發生關系,而是與服裝制造商合作。許多面料商正在重新考慮他們在服裝生產中的位置,或者與服裝制造商保持供貨關系,或者干脆自己轉變成服裝制造商。
越來越多的北歐國家已經轉向了這種合作方式,對北歐服裝經銷商來說,其65%以上的供貨方式是合作加工方式,而南歐國家則小于65%。在這方面,法國是個稍顯特殊的國家,雖然合作加工方式也獲得了發展,但是主要還是限于那些有能力發展承包加工的服裝經銷商,而且只占服裝經銷商供貨方式的58%,占大品牌的25%。承接加工和獨家生產等仍是重要的供貨方式。南北歐國家之間的不同還表現為對供貨地區選擇上的不同。北歐國家在尋找制造商時首先考慮的是價格,所以他們越來越傾向大批量進口,傾向選擇亞洲國家制造商。比如,德國的服裝經銷商在歐洲采購的服裝只占其采購總額的8%。而南歐國家則不同,他們喜歡連續不斷地生產,所以傾向選擇近處,如歐洲或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制造商。法國處于這兩種選擇的中間。據調查,法國服裝經銷商采購總額的21%在歐洲國家實現,35%在地中海地區,44%依靠進口。至于大服裝品牌,他們采購的地區選擇如下:40%在歐洲國家,49%在地中海地區,11%依靠進口。
供貨地區的選擇還在不斷變化。調查中發現,長期供貨越來越向勞動力便宜的東方國家轉移,中國是主要的目的地:短期供貨則相反,還是向近處地區傾斜。調查還發現,供貨地區向東方國家轉移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現象,因為再想回到近處國家受兩個不可忽視的條件限制:一是北歐國家為了保持他們在亞洲已有的地位,必須使已經設在當地的采購點贏利:二是他們對能夠保持靠近中國制造商的地位感興趣,因為他們預見2005年配額取消后將會向中國大量訂貨。
與合作伙伴共處方面,北歐國家的合作伙伴離得較遠,經銷商一般于每季之前通知他們的制造商預計的服裝主題、風險和質量,季節中告知銷售結果。而南方國家不同,比如在意大利因為有豐富的流動信息和交流網絡,服裝制造商起的作用倒像是龍頭作用,因為他們的面料商是根據消費者最終使用的情況而設計面料的。法國又不一樣,他們的合作伙伴太忠實,不會輕易相信新的信息。另外,合作的成功會激發經銷商合理減少供貨商,選擇最佳合作伙伴的念頭。歐洲服裝經銷商為了達到減少損失獲得安全供貨的目的,共同的變化是在供貸方式與供貨地區的選擇中不斷變化。
調查的另一個結果顯示,在歐洲整體趨勢是服裝訂貨的時間越來越晚。目前,按訂貨時間可分為遠期、中期和近期三種。與人們想象的不同,對服裝經銷商和大品牌來說發展最快的不是近期訂貨而是中期訂貨。遠期訂貨主要用于一些大品牌,他們每季的服裝款式設計得越來越早,越來越多樣化,而且由于他們的供貨商離得越來越遠。正是由于他們,推動著服裝展覽會開始得越來越早。近期訂貨主要是用于每季服裝銷售開始后,根據第一批銷售情況決定補充訂貨和生產適應市場新需求的產品等,一般限于在歐洲國家訂貨。中期訂貨約為提前6個月,目的是生產能引起消費者新的興趣的小批量服裝款式,這是大服裝經銷商和大品牌創造的一種服裝系列連續性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