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信托的制度需求得以發生,必須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財富的分散所有,而且積累程度較高;二是財產所有人對財產的保值、增值需求非常強烈。國外的信托產品種類比較豐富,且凡是以市場化開端發展信托的國家,都與美國有相似的經歷,即以投資為主導的項目信托占主流。
英國:利用信托巧避稅
信托制度起源于英國。13世紀,英國頒布了《沒收法》,虔誠的教徒采取信托方式取代捐贈,委托他人經營管理土地,并將取得的收益全部交給教會用于宗教事業,從而形成了信托的早期雛形。英國最早的信托是個人承辦的,主要處理公益事務和私人財產事務。英國政府1893年頒布《受托人法》,開始對個人充當受托人承辦的信托業進行管理。
由于英國要對遺產征收高額稅負,繼承人想要拿到遺產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信托最早就是為了逃避資產監管,很多人都利用個人信托將資產轉移從而避稅。
例如被繼承者的遺產有1億英鎊,而遺產稅有1千萬英鎊。被繼承人去世之后,首先要做遺產凍結,繼承人要向相關部門交付1千萬英鎊的稅款,才能解除資產凍結,否則將拍賣遺產以抵繳稅負。
對于資產較多的人而言,由于基數較大,而繼承人持有的現金往往不是很多,所有很多繼承人根本無力繼承遺產。于是很多富人通過生前設立信托的方式,將資產設立成為獨立的信托。這樣,一旦去世,信托有獨立的資產名義而不屬于逝者的資產,因而不會被凍結。而由于信托的受益人可以是繼承人,享受信托收益又不必繳納稅款,資金也相應比較安全。
美國:投資型信托風行
美國信托業的開端則更加市場化,基本上都是民辦信托機構。1853年在紐約成立了第一家專門的信托公司——美國聯邦信托公司,在信托業發展歷程中有里程碑的意義。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后興起建設的熱潮,筑鐵路、開礦山的公司紛紛成立,所需巨資大部分通過發行股票和公司債券來籌集。伴隨產業資本的發展,社會上涌現出大批富人,股票和公司債券發行量也日漸增多,客觀上需要有更多的代理經營機構。于是有價證券逐漸取代了以土地為主的信托對象,美國信托業漸漸形成了以投資型信托為主導的格局。
這些產品中,較為有代表性的是房地產信托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這種信托沒有存續期限,也沒有資金量的門檻限制,形式上更類似于中國的開放式基金,甚至可以掛牌交易。此類信托每年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一般在7%~8%,但由于房地產信托投資的是實業,在估值上沒有證券那樣的發行溢價,所以風險相對不是很大,適合長期投資。
目前,美國REIT擁有的商業類房地產超過4000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房地產投資信托市場。由于REITS公司每年將絕大多數應納稅收入以股息的形式分配給股東,因此這種可靠而明顯的股息是REITS區別于一般股票的特點之一。
房地產投資信托可分為產權信托投資(equity REITS)、抵押信托投資(mortgage REITS)和混合信托投資(hybrid REITS)三種形式。早期的房地產投資信托主要為產權信托,目的在于獲得房地產的產權以取得經營收入。抵押信托的發展較快,現已超過產權信托,主要從事較長期限的房地產抵押貸款和購買抵押證券(MBS)。混合信托則帶有產權信托和抵押信托的雙重特點。除房地產信托外,還有些公共產品信托可以進行相應投資,但由于英美等發達國家多數高速公路不收費,難見有公路信托項目。
中國信托發展現狀
我國信托業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我國的信托公司過多過濫卻極少真正意義上的信托業務,因而成為孕育風險的溫床,信托幾乎成為詐騙的同義詞。之后我國進行了信托公司的重新注冊,但在需求發育不足的情況下,信托公司的發展也遠不及銀行、保險和基金行業。
目前我國一般信托理財產品的委托人和受益人都是投資者自己(受益人也可以是其他人),而受托人是信托公司,信托以自己的名義而不是以投資者的名義管理,處分財產。信托公司的投資傾向和方式基本是表達地方政府、企業主管部門或企業利益和意志,許多信托公司屬于地方政府的聚寶盆,發行的信托產品多是為了便利地方政府的建設和固定資產項目(如房地產和公路建設),在地方政府不再充當最后的貸款人時,信托業的信任危機就在所難免。所以如果目前投資者選擇信托產品進行投資,首先要注意投資風險,要選擇信譽好的信托投資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