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個人理財市場目前的紅火景象,印證了《2007中國金融理財報告》(國發研究中心金融所發布)的結論:理財市場正處于黃金十年的起步。我刊“2006中國理財人群特征調查”也發現,理財興趣者對基金的投資偏好,在2006年首次超過傳統的儲蓄而躍居第一,對保險和股票投資參與度也明顯提升。這表明,隨著大眾理財意識的加強,對投資渠道的選擇呈現出多元化傾向。
2007年以來,股市一路飄紅,基金發行規模不斷攀升,保險的投資功能逐步強化,對外資行的人民幣業務全面解禁,創新類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踴躍推出……所有這些,給投資者本已如火的理財熱情又添了把柴。盡管我國的理財產品和服務創新尚嚴重缺乏,但對于大部分理財知識和技能相對匱乏的普通投資者而言,也有點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了。在理財市場發展初期,投資者有必要做好理財知識儲備,進而形成貼合自身生活目標和風險承受度的方法,為理財決策提供智力支撐。
決策的本質就是選擇。美國前總統林肯說過,“所謂聰明的人,就在于他知道什么是選擇。”人生總是面臨著無數次選擇,選擇的方法不同,結果就可能有天壤之別。
私募基金存在的歷史雖然已近20年,但由于其隱蔽的信息披露、面向少數特定投資者的發行特征以及法律環境的不明朗,使得絕大多數投資者對其恍若霧里看花。
本期封面故事《私募基金是與非》,分析私募現狀,公開私募事實,闡明私募利弊,目的就是要幫助讀者構建投資選擇的參考體系。
是玫瑰還是荊棘,取決于投資者的選擇與判斷。真理再前進一步就是謬誤,選擇當然要把握好火候,但最重要的是,在做選擇前先了解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