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博士在談笑間,為投資者繪了一幅中國私募全景圖。在如此的生存環(huán)境下,中國私募基金仍能開辟出自己的獨有領地,自然有其獨特的謀生術。在證券疆場沖鋒陷陣的私募眾生相,在楊成義老師的講述中水落石出
操作手法千姿百態(tài)
不同私募的投資理念有別天壤。有些私募基金并不坐莊,而是真正的價值投資,選好股票,長期持有;有的則習慣于利用交易制度的缺陷,狙擊市場的盲點,但不能完全算作坐莊;有的介于兩者之間,比如拿2/3的倉位進行長期投資,另外1/3的資金做短線操作。操作手法更是千姿百態(tài)。
敢死隊
“敢死隊”,是專門募集資金做漲停板的私募。它通常利用市場的貪婪心理,拉升股價直到封漲停板,吸引別人第二天、第三天去追漲,追到一定的程度它就閃電般出手,獲利了結,然后尋找下一只股票繼續(xù)做。但“敢死隊”的這種行為,還不算操縱股價或坐莊,因為有很多資金跟著敢死隊一起做。
“敢死隊”的收益來源有多種,自己做的股票上有收益,可以分紅;也可能是其他人賺錢了,分給他們一部分。
中國股市16年,寫下了眾多名聲赫赫的敢死隊的名字,如國信證券深圳紅嶺中路營業(yè)部、銀河證券寧波解放南路營業(yè)部、銀河證券寧波和義路營業(yè)部等。
貼著公募的私募
“貼著公募的私募”,是最隱蔽的私募,它通過向公募輸送利益,從公募那里取得報酬。最典型的,如私募和相應的公募對同一只重倉股反向操作。
又比如,一只私募想掩護另一筆公募資金,在某只股票上解套,它可能分三個步驟來完成。第一步是逐步吃進這只股票,為該只股票未來的拉升筑底,而非打壓建倉,以避免待解套的資金一時難以承受。第二步是拉升,可能需要上市公司配合,發(fā)一個扭虧公告,或制造一些類似資產注入、自主創(chuàng)新之類的新概念,然后逐步加大買單,加大建倉速度和力度,大幅拉升股價。第三步是掩護出貨,待解套資金先出,私募資金便掩護邊出。幫助解套的私募,可以從公募那里分取收益和管理費。
靠關系吃飯的私募
私募沒有關系很難存活,典型的是和上市公司勾結。私募基金經理與上市公司的股東或高管,通常有血緣或密切的利益關系,能提前獲知某些內幕消息;一旦募到錢,就投資這只股票,即使不能呼風喚雨,也能保證可觀收益。這種私募就是靠關系吃飯。
本土私募有80%都屬于這種機構,真正主要通過做研究分析、去拜訪上市公司而生存的很少。私募都要靠人脈資源才能生存。
生存法門別具一格
公募那種固定的游戲規(guī)則,在私募看來偏死板,它們另有一套生存法門。
生存第一
靠關系吃飯也叫“尋租”,不靠尋租,私募很難賺到錢。因為私募在研究上做不過公募,一般有自有資金參與,通常還要承諾收益,生存壓力很大。公募則無需與持有人共擔風險,手續(xù)費和管理費提取制度,可以使其“旱澇保收”。
這種生存環(huán)境,使私募很難競爭過公募,就如民營競爭不過國企一樣。所以私募只能尋租,要打通各種關節(jié),特別是在私募的原始積累階段,都是這樣做出來的。私募也達不到公募那種規(guī)模,很多需大規(guī)模資金參與的操作無法進行。
將來如果放開私募,公募將面臨極大的競爭壓力。私募一直沒有陽光化,部分基于這一原因。公募運營成本高,100億元的公募基金,一年運營成本達幾億元。要是私募拿這幾個億做研發(fā)、跑市場,很多事情都搞定了。公募受的約束也較多,不但不能用太多的賬戶分倉,還要進行信息披露。
信譽是命根
市場對私募的信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私募的協議都不受法律保護,真要打官司都有風險。私募通常自己先出資2000萬~3000萬元,信譽高,能夠再募集3億~5億元。這也等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放在里面,做不好就可能賠得精光。所以必須絞盡腦汁想辦法,尋租等自然不可避免。
長短搭配
很多私募擅長根據客戶偏好,進行品種的長短搭配。對追求高收益、也愿意共擔風險的客戶資金,可多配置一些股票或衍生產品;不愿共擔風險的客戶,配置的穩(wěn)健型品種可以多一些。
另外,資金到期時間不同,品種配置中也會予以考慮。臨近到期的資金,低風險品種配置得更多一些。
市場至上
私募通常都是首先考慮市場會怎么想、怎么做,因為他們知道市場永遠是對的。公募對市場的敏感度,遠沒有私募那么高。他們更習慣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總覺得市場是錯的,自己是對的,也就更容易高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