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讓我們的客戶了解并接受“金融紀律”(Financing Discipline),懂得制定理財規劃,并很聰明地使用所擁有的信用額度。
每個人的包里都有好幾張卡,怎樣讓大家在消費時拿出來的卡是廣發卡,這才是最重要的。
——廣東發展銀行個人業務總監、執行董事林文和
如果說廣發卡初期是跑馬圈地,現在則是精耕細作。“我們現在是很有選擇地去拓展我們的客戶群。雖然我們的發卡量在業內排名第四,但廣發卡的發放是最精確的。”
2006歲末金狗換金豬之時,中國銀行業最凝聚視聽之事,莫過于花旗發起的競標團強勢入主廣東發展銀行。據廣發行人士證實,花旗出身的董事在新一屆16人董事會中將獨占關鍵6席,以支持花旗即將與廣發聯手推進的技術合作。
花旗牽手廣發,將引領廣發卡路往何方?作為國內信用卡業的領跑者之一,廣發卡用什么來打造發卡行與持卡人的雙贏?帶著持卡人關心的這一系列問題,在北京飯店尊貴典雅的會客廳里,記者有幸拜會了廣東發展銀行個人業務總監林文和(Raymond Lim)先生和廣東發展銀行信用卡中心總經理呂詩楓女士。
中西合璧
林文和先生長期擔任花旗銀行亞太區業務發展副總裁,如今被花旗任命為新廣發的個人業務總監,為各界了解廣發未來走向釋放了一顆信號彈。
花旗入主將給廣發卡帶來什么?“顧客的消費模式是隨其生命周期而變的,如果能深入了解客戶群的消費模式,發卡行的營銷就會精準到位。客戶也會喜歡這樣的營銷活動,因為你能有選擇地把對他們有用的信息發給他們。”林文和說,“花旗是目前世界上信用卡發卡量最大的公司,擁有很多先進的技術和經驗,而廣發行擁有精確而規模化的本土化客戶資料。”
技術與客戶資料的結晶,被林文和認為是延續廣發領跑地位的力量之源。“客戶群足夠多,加上先進的分析技術,你所研究的人群的行為模式便可以被預測。根據這些預測模型,你能做到在適當的時候向適當的人群,推銷適當的產品。”
據了解,花旗經常召開亞太區十數個國家的信用卡聯席會議,供各國的花旗信用卡負責人交流經驗,呂詩楓女士近期就參加過在新加坡的會議。“在這些國家,花旗的某些先進的分析技術,已經可以通過一些先進的電腦模型加以運用,”林文和很肯定地說,“這一切都可以在廣發得到應用。我們已經請花旗的資深信用卡專家來到廣發行,向廣發傳遞有關信用卡的最新技術和知識,從而為持卡人打造領跑國際的信用卡。”
在談到廣發卡與廣發其他個人業務的整合時,林文和勾勒了新廣發個人業務的輪廓。“客戶對消費者銀行業務的需求,都可歸結為存錢和貸款兩塊。我們現有的服務是覆蓋了客戶的所有需求的。”林文和強調了“消費者銀行”(Consumer Banking)而非“個人銀行”的概念,“我們希望與客戶構建一種廣泛和完整的聯系,客戶使用廣發的服務越多,對廣發就越有價值。信用卡就是我們準備和客戶建立的完整聯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雙贏攻略
信用卡使持卡人能一卡走遍天下,盡享生活便利。但有些人申請信用卡時的猶豫之處在于,信用卡為他們提供了諸多便利,同時收費很低,且有較充裕的免息還款期,這種接近免費的午餐莫非有什么陷阱?
其實,如何讓發卡行和持卡人實現雙贏,確實是眾多發卡行面臨的巨大難題。在破解這一難題上,廣發卡經常有所創新。例如廣發行發現,各銀行推出的郵購分期付款方式,受到指定商品、商戶的限制,無法完全滿足客戶分期支付的需求。于是,廣發行通過積極研發,領先推出“樣樣行”免息分期付款業務。廣發卡用戶只要單筆刷卡消費500元或以上,持卡人即可采取分期付款方式,不限商品、不限商戶,可分為6期、12期、18期、24期,免息分期償還該筆交易,無須支付利息,僅需支付極少的手續費,真正實現了“隨時隨地、樣樣能分”。
在這一過程中,廣發卡可以說實現了“雙贏”甚至“三贏”。它既給廣發的信用卡用戶帶來了更多便利和優惠,也利用自身強而有力的業務系統,有效地幫助特約商戶增加銷售額、降低交易成本,從而使得后者愿意支付數額不菲的返傭。
“發卡量可能僅是一個市場規模的衡量,但真正能衡量有效發卡量的,是所發行信用卡的消費額。單純的發卡會產生多種成本,如果持卡人不用卡,而只是將其放在家里,銀行就會浪費很多錢。每個中國人的包里都有好幾張卡,怎樣讓大家在消費時拿出來的卡是廣發卡,這才是最重要的。”林文和,這位前花旗銀行的信用卡資深專家,一語道破機要。
真正有戰略眼光的發卡行,不是靠持卡人的非自愿透支來盈利的,反而會不斷提醒持卡人學會理性刷卡。正如林文和先生所言:“信用卡可以給人們創造很多福利,但很重要的一點,要讓我們的客戶了解并接受‘金融紀律’(Financing Discipline),懂得制定理財規劃,并很聰明地使用所擁有的信用額度,充分利用免息還款期,明智地使用信用卡。”
牽手風險
對發卡行而言,信用卡兼高盈利與高風險屬性于一身。如果因為風險躑躅不前,發卡量就難以越過盈利臨界點;如果因為追求發卡量而降低申請門檻,也有可能因壞賬過多,而給銀行造成巨額損失。如何在規模和風險之間取得最佳點,是發卡行能否實現盈利的關鍵。
在中國大陸,以往征信系統尚未建立,有效拓展有透支需求的客戶,對發卡行而言是柄雙刃劍。信用卡業務成本很高,包括固定資產投入成本、長期的系統維護成本、交易處理成本、風險壞賬損失和人力成本等,收入則來自于利息、消費手續費和年費。風險管理失控,便可能出現類似我國香港2002~2003年發卡行的巨額虧損。而廣發卡近年始終將信用卡的新增壞賬比率控制在2.5%以內,遠低于5%的國際認可的正常范圍,從而使全成本盈利轉化為現實。廣發卡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一般銀行通常高度重視風險控制,甚至寧可不要利潤,也要避免風險。在尋找風險與利潤之間的平衡點時,廣發卡的獨特思路是將風險作為成本變量,納入廣發卡的利潤函數,從而跳出了將風險和利潤作為對立變量的窠臼。“兩者對立也有統一,”呂詩楓說,“我們不求風險最低,但求利潤最大,卻反而將壞賬風險降了下來。”
風險控制無法脫離細膩的技術支撐。“成功的消費金融,是建立在成功的市場細分上的,而市場細分的實現需要牢靠的技術分析和全面的客戶資料。”有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對記者說。對發卡行來說,最安全也最有效的策略,通常是先對客戶資料進行技術分析,綜合市場需求、行業分析和定價策略,設計出概念產品,然后用測試模型檢驗概念產品的可靠性,再由技術部門和營銷部門合力推出實體產品。
如果說技術門檻并非高不可攀,那么精確的客戶數據對發卡行來說就至關重要了。作為發行中國第一張國際標準的信用卡、細分和創新領跑業界的廣發行,其積累了13年的客戶數據,令其他發卡行羨慕不已。“廣發最寶貴的便是這數百萬客戶資料。我們利用數據挖掘技術,對這些客戶資料進行深度分析,可以制定精確有效的風險管理和市場推廣策略,也使我們的創新有的放矢。”呂詩楓說。
如果說廣發卡初期是跑馬圈地,現在則是精耕細作。“我們現在是很有選擇地去拓展我們的客戶群。雖然我們的發卡量在業內排名第四,但廣發卡的發放是最精確的。”呂詩楓笑言。
新推“48小時失卡保障”
權威調查顯示,77%的中國消費者高度關注個人或財務信息的丟失或失竊問題。
為有效解決用卡安全問題,廣發行曾于2006年3月在國內首家推出“掛失前48小時失卡保障”,即廣發卡的持卡人在失卡后,只要及時向銀行報失并向公安報案,就可以在一定范圍內無需承擔其掛失前48小時內所發生的卡片被盜用損失,保障金額最高可達人民幣10000元。
而當前推出的“全額掛失前48小時失卡保障”,對于所有廣發卡品牌的信用卡,無論持卡人的信用卡額度是5000元還是50000元,失卡保障范圍都擴大到與該卡最高信用額度相等的范圍。廣發卡將能為持卡人實現全面的失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