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太陽隊在本賽季最后一次作客東部的比賽中不敵76人隊,沒能創造一個賽季客場對另一賽區球隊全勝戰績的紀錄。但是14勝1負仍然是歷史上客場對另一賽區的最佳戰績。如果你知道1995-96賽季那支創造了72勝10負常規賽最佳戰績的公牛隊在客場對另一賽區的球隊還要輸掉4場比賽,你就知道太陽隊今天取得的成績有多么了不起。很顯然太陽隊不可能比那支公牛隊還要出色,太陽隊能創造歷史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東部球隊在本賽季的比賽中顯得過于疲軟(尤其是在賽季前半程,在全明星賽之后,東部的球隊有反彈的跡象)。盡管在過去3個賽季中有2次奪冠的球隊出自東部,好像“西強東弱”的概念似乎已經是過去時了,但是本賽季開始后,西部球隊空前強勢,各大媒體的球隊實力排行榜前幾名幾乎被西部球隊包攬。今年的總決賽看起來又要沒什么看頭了!
“西強東弱”是一個誕生于“后喬丹時代”,盛行于“湖人王朝”時期的現象。自從喬丹在1997-98賽季從公牛隊退役后,NBA中“西強東弱”就一直是一個熱門話題。東部球隊不要說在整體上和西部球隊抗衡,他們甚至很難尋覓到一支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強隊。西部的球隊自從1998年后,連續贏得五次總冠軍,在馬刺隊和湖人隊面前,東部冠軍顯得毫無還手之力,而對于西部球隊而言,總決賽甚至要比西部球隊之間的季后賽更容易。要知道即使是在喬丹率領公牛隊在總決賽擊敗爵士隊的那兩個賽季,雙方是在這個系列賽打得難解難分,公牛隊雖然笑到了最后,但是贏得并不輕松。
時間到了2004年,事情似乎發生了變化。首先是沒有超級球星的活塞隊憑借整體配合在這一年的總決賽中爆冷戰勝擁有奧尼爾、科比、馬龍和佩頓的湖人隊然后是奧尼爾時隔八年之后再度回到東部,加盟邁阿密熱隊。這樣一來,東部的活塞隊和熱隊具有了和西部強隊抗衡的資本。再看看這時的西部,失去奧尼爾的湖人隊面目全非,開始以科比為核心進行重建,在沒有奧尼爾的第一個賽季,湖人隊甚至連季后賽都沒進去。不過這時的太陽隊比小牛隊迅速強勢,再加上另一支老牌勁旅馬刺隊,西部球隊的整體實力看起來并沒有在走下坡。
東部和西部的球隊從此以后就會變得平衡了嗎?從強隊的對話中看起來應該是,雙方在接下來的兩個賽季各拿一次總冠軍,其中馬刺隊和活塞隊更是在2005年的總決賽大戰7場,這也是自從1994年火箭隊對尼克斯隊之后首次在總決賽里出現這樣的局面。不過即便在熱隊和活塞隊風頭正勁的情況下,東部球隊在上個賽季(2005-2006)對陣西部球隊的勝率也僅有44%,同先前一個賽季(2004-2005)相比僅有不足1%的提高,而且這還是西部有多支強隊遭遇嚴重傷病的前提下取得的。盡管劣勢依舊明顯,但東部球隊的競爭力還是有了一定的提高。
本賽季開始后,沒有人會想到來自西部的狂風會吹得如此猛烈,嗆得東部球隊都無法找到正確的方向。在開賽后的前兩個月,西部球隊一度取得對東部球隊超過65%的勝率,當時西部排名前6球隊的戰績甚至也是全聯盟所有球隊前6名的戰績。這時候,你根本無法從東部找出一支有資格在六月份和西部冠軍競爭奧布萊恩杯的球隊。東、西部球隊之間不平衡的格局再次形成,而這一次要比之前西部球隊連續奪冠時還嚴重。
東部在開季之初的低迷可以解釋為陣容調整需要進一步磨合,比如活塞隊在本·華萊士離開后,球隊如何填補內線防守上的實力。還有就是傷病問題,衛冕冠軍熱隊在大部分比賽無法同時派上奧尼爾和韋德。可這樣的問題西部球隊也會遇到,小牛隊和太陽隊開局都不好,小牛隊是0勝4負;太陽隊是1勝5負,不過兩支球隊在此之后迅速變臉,本賽季的連勝紀錄一再被他們打破。而作為和熱隊一樣,擁有兩名全明星主力的火箭隊也是因為傷病,大部分時間無法同時讓姚明和麥迪上場,可火箭隊的成績一度比東部第一的球隊還好,由此可以看出東西部實力上的差距。
隨著比賽的不斷深入,在和西部球隊地較量上,東部的球隊漸有起色,尤其是在主場,東部球隊的戰斗力大大提升。這也不難理解,在聯賽進入下半程后,西部的球隊勞師遠征來到東部,體力已經不比賽季開始時。但我們還是能夠通過一組數據比較,很直觀地了解到兩個聯盟之間的差距。
在常規賽大概還有一個月結束的時候,東部15支球隊的總戰績為471勝519負,勝率百分比是47.6%,如果只計算和西部球隊交手的戰績則為,勝率百分比減少到只有43%。東部排名前5的球隊對陣西部球隊的戰績為70勝65負,而西部排名前5球隊對陣東部球隊的戰績是102勝34負。很明顯,東部最好的球隊在西部球隊面前也沒有占到什么便宜,而西部的強隊在和東部的較量中明顯占據上風。只和西部球隊交鋒,東部僅有5支球隊的戰績能夠達到或超過50%;而西部球隊只對東部球隊交手,戰績達到或超過50%的一共有10支。
凡事都有原因,在一個實力決定了一切的聯盟出現這種現象,我們肯定能夠找到合理的解釋:
西部內線實力更強
“得內線者得天下”,這是NBA鐵的定律。雖然奧尼爾早已離開洛杉磯,可是西部球隊依靠高度作戰的傳統并沒有改變。如果像兩個絕世武林高手一樣一招一式地比拼內力,西部要占據上風,原因在于西部仍然云集了聯盟絕大部分的頂尖內線球員,而圍繞這些大個子建立的陣容,西部也比東部更加成熟、完整。
東部也許是受到了90年代那支公牛隊成功的“啟發”,以后衛或小前鋒為球隊骨干的居多,比如熱隊的韋德、活塞隊的比盧普斯、騎士隊的詹姆斯等;而西部的強隊則以內線球員為核心者居多,像馬刺隊的鄧肯、森林狼隊的加內特、小牛隊的諾維茨基、火箭隊的姚明等。太陽隊的核心毫無疑問是組織后衛納什,但如果沒有小斯塔德邁爾在內線“摧殘”對手,太陽隊要想奪冠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務。
熱隊不過是來了個已經過了巔峰時期的奧尼爾,就在兩年后奪冠,足以可見得內線者可以得天下。東部的球隊也知道內線的重要性,但現在應該說是一個優秀大個球員稀缺的年代,一些有潛質的內線球員,像魔術隊的霍華德、山貓隊的奧卡福等等,都尚待磨練。
西部有各號的國際球員
隨著NBA聯賽的全球化推廣,國際球員在NBA舞臺也開始扮演起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來自于世界各地的優秀球員紛紛來到了NBA這個籃球殿堂,展示自己的才華,實現自己的理想。近幾年的NBA全明星賽也是“國際味”十足。還記得去年的全明星賽嗎?一共有6名國際球員入選,而且他們全部來自西部,占據西部的半壁江山,這是歷史上首次出現這種情況,除了鄧肯(美屬維爾京群島)之外,分別是中鋒姚明、兩名大前鋒諾維茨基(德國)和加索爾(西班牙),以及兩名后衛帕克(法國)和納什(加拿大)。這些人都是其所效力俱樂部的核心球員。
一個比較奇怪的現象,在NBA中,重用國際球員的球隊而又用得好的,大部分在西部。小牛、馬刺和太陽這3支本賽季戰績最好的球隊,國際球員都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們之后的爵士和火箭也是如此。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這些國際球員的加入,這些球隊的實力必將大打折扣,NBA的格局也將重新洗牌。
其實西部并不比東部球隊要早接觸國際球員,但是更敢用、也更敢多作變化。東部球隊不用國際球員,有的是因為保守觀念,有的是受制于傳統壓力。迪奧在鷹隊時毫無作用,來到太陽隊后立刻成為賽季進步最快球隊爵士隊中鋒奧庫在活塞隊時可有可無,到爵士隊后表現越來越好,今年甚至入選了全明星陣容;連塞黑的神射手斯托賈科維奇到了印第安納只打了半個賽季,也因為水土不服重回西區。
也許是因為不受重用,有很多的國際球員,會認為進入東區球隊會是一種災難,這并非沒有道理。上賽季奪冠的熱隊,就干脆沒有一個國際球員而2004年奪冠的活塞隊,國際球員也無用武之地。當然,這可以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并不是擁有國際球員,球隊的戰績就一定會好。但作為現在NBA中的一個重要的人才來源,各支球隊都希望能夠找到優秀的國際球員幫助球隊在攻防體系上建設得更完善。實際上,東部的球隊已然是注意到了這一點,雄鹿隊和猛龍隊在過去的兩個賽季接連選擇了外籍狀元秀博古特(澳大利亞)和巴格納尼(意大利)就是說明。
西部球隊核心球員比賽經驗更豐富
2003年“黃金一代”的代表現在已經成為東部各自球隊的核心,韋德和詹姆斯不必說,波什今年已經進入全明星賽的首發名單,他率領猛龍隊在本賽季取得的成績也是令人刮目相看。東部的強隊中似乎只有活塞隊是靠相對進入聯盟更早的球員充當核心。西部的強隊大都是經驗更為豐富的球員壓陣。已經有些“褪色”,但現在還活躍的1996年“黃金一代”球員科比、納什、艾弗森都在西部,鄧肯和麥迪是1997年進NBA,連諾維茨基也是1998年就進入聯盟的老江湖了。
今年的全明星賽也很說明問題,東部的首發陣容除了奧尼爾之外,其他4名球員都是2005年之后才有機會參加全明星賽,4個人算上本次全明星賽,加在一起的參加次數也不過是11次,而西部5名首發球員加在一起的全明星賽經歷高達41次。由此也可以看出西部球員(尤其是強隊核心)大都是闖蕩江湖多年的老將。雖然他們的體力不及年輕球員,但是比賽在最后關頭出現膠著狀況時,經驗往往會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
很難說西強東弱會給NBA聯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也許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今天的這種局面而擔心,從歷史上看,西強東弱這種失衡的主要原因是人才流動造成的。而人才的流動是NBA規則所允許的,或者說只有人才的流動才能使聯盟在整體上形成一種不斷生發的活力。我們相信,不論西強東弱還是東盛西衰,居于劣勢的一方不會永遠甘心當老二,找出不足的地方并做出適時調整,隨著時間的推移加上聯盟完善的規則體系,這一切都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