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將于10月1日起施行,該法不僅詳實地規定了土地、住房、車位等物的權屬,而且進一步明確了國家、集體、個人財產權平等保護,加大了保護公、私財產所有權的力度。可以說《物權法》是一部距離百姓最近的“財產法”,它作出了許多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規定:
買房登記才保障房子是人的棲身之處,很多人會傾已所有去買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然而,手持購房合同,所購房子卻讓他人辦了房產證的事時有發生。《物權法》第14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自記載于不動產登記簿時發生效力。”第20條提醒你:“當事人簽訂買賣房屋或者其他不動產物權的協議,為保障將來實現物權,按照約定可以向登記機構申請預告登記。預告登記后,未經預告登記的權利人同意,處分該不動產的,不發生物權效力。”只要你嚴格按照《物權法》的規定進行登記,售房者就沒有機會“一房多賣”,你才可避免掉進購房“陷阱”。
車位車庫業主先經過多年的打拼,日盼夢想的私家車終于開到了小區入口。忽然發現小區的車位車庫都被開發商“外賣”(即開發商將本小區的車庫賣給非本小區業主)了,自己的車找不到地方停了。小區車位能否“外賣”?《物權法》第74條給出了“說法”:“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應當首先滿足業主的需要。建筑區劃內,規劃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車庫的歸屬,由當事人通過出售、附贈或者出租等方式約定。占用業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場地用于停放汽車的車位,屬于業主共有”。根據該條規定,購房時你可以通過與開發商的約定為自己的汽車爭得一席之地。
業主共同選物業“物業公司與業主的關系,好比是一樁包辦的婚姻,雙方感情已徹底破裂,卻捆綁在一起不能離婚。”這是過去有人對物業與業主關系的一種形象而又無奈的比喻,那時,負責小區管理的物業公司一般是由開發商指定或選擇。對此,《物權法》第81條明確指出:“對建設單位聘請的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業主有權依法更換。”也就是說,如果物業服務企業收費不合理,在保潔、保安、生活垃圾清運、綠化、管理、小修、共用設施維修、電梯運行維護等方面服務不到位,經半數以上的業主同意,業主可以共同決定選聘和解聘物業服務企業或者其他管理人。
拆遷補償要合理隨著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大量的城市房屋面臨著拆遷,房屋拆遷如何補償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物權法》第42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可以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和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征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依法足額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等費用,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保障被征地農民的生活,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征收單位、個人的房屋及其他不動產,應當依法給予拆遷補償,維護被征收人的合法權益;征收個人住宅的,還應當保障被征收人的居住條件。”開發商如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補償過低;或被拆遷人要價高于市場價,甚至獅子大開口,都是不合理的。
懸賞承諾當兌現拾金不昧一直被譽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拾金索要報酬則被認為是不道德的,但《物權法》第112條對此作出了可以索要的規定:“權利人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人或者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拾得人侵占遺失物的,無權請求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費用,也無權請求權利人按照承諾履行義務。”據此規定,拾得別人丟失的東西,花了時間和精力保管它。找到失主后,可以向失主索要遺失物的保管費等必要費用,如果失主發布懸賞廣告,失主還應當按照自己的承諾主動向拾得人支付懸賞金。
鄰居維修給方便日常生活中因修房子、通管道等問題,引發鄰居之間的糾紛日益增多,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物權法》為營造和諧的相鄰關系作出了規定:“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不動產權利人應當為相鄰權利人用水、排水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動產權利人對相鄰權利人因通行等必須利用其土地的,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不動產權利人因建造、修繕建筑物以及鋪設電線、電纜、水管、暖氣和燃氣管線等必須利用相鄰土地、建筑物的,該土地、建筑物的權利人應當提供必要的便利。”
采光通風受保護房屋內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可近年來,隨著諸多高樓大廈的拔地而起,許多樓房被遮擋住了陽光、通風條件也受到破壞。《物權法》明確告訴人們:“建造建筑物,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工程建設標準,妨礙相鄰建筑物的通風、采光和日照。不動產權利人不得違反國家規定棄置固體廢物,排放大氣污染物、水污染物、噪聲、光、電磁波輻射等有害物質。不動產權利人挖掘土地、建造建筑物、鋪設管線以及安裝設備等,不得危及相鄰不動產的安全。” 日常生活中的噪音、漏水、油煙等等擾鄰問題,都是對他人生活的一種妨害和侵害。尊重相鄰權,在行使所有權時不損害他人的權利,不僅是法律的要求,也是道德的要求。
善意取財你所有犯罪分子把偷來的贓物拿到公開市場買賣,自己并不知情,以合理的價格購買了,這種行為算不算銷贓?能否取得該物的所有權?針對這一問題,《物權法》第106條規定:“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1)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2)以合理的價格轉讓;(3)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除非有證據能證明購買人是知贓買贓,否則購買人對所購買的物品享有所有權。
《物權法》規定,侵害物權,造成權利人損害的,權利人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途徑請求損害賠償,造成不動產或者動產毀損的,權利人可以請求修理、重作、更換或者恢復原狀。也可以請求侵權人承擔其他民事責任;對違反行政管理規定的,侵權人還應依法承擔行政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通聯:江蘇省東臺市臺南律師事務所
郵編:22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