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就聽說,杭州有個帕特公司在鉛酸蓄電池再生利用方面很有一套,別人不敢碰的事,他們敢碰;同行攻克不了的課題,他們照樣能攻克。在他們看來,科學技術只要有“攻城不怕堅”的信念,沒有什么不可能!為此,記者特地去探了究竟。
修復領域面臨技術難題
隨著國內電動自行車的迅猛發展,短命的電動車蓄電池也同時催生了蓄電池修復業。然而,幾度春秋,電池修復市場依然濤聲依舊。究其原因?帕特公司高層在調研中發現,原來,現有的修復設備只不過是一種維護工具,與修復蓄電池本身要求的技術水平相差甚遠,這也是眼下大部分商家對修復電池不敢做保修承諾的真正原因。商家技術不過關,服務也就不承諾,消費者當然對電池修復不買帳,以致市面上形形色色的修復設備如今有許多成了一種擺設。看來,誘人的大蛋糕,要啃動它,得先破解技術難題。
老專家出山科技攻關
帕特公司是國內有名的“二次開發”公司,所謂“二次開發”,是將“實驗室的成果”和“研究室的發明”,通過科技攻關,與市場接軌,使它成為真正能造福于人類的現實生產力。然而,想搞“二次開發”,談何容易,它需要承擔更多的風險,更需要尖端的科技人才。為此,帕特早在95年就把目光瞄準從國內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離退休的老同志,邀請他們加入帕特科技顧問團,并根據項目需要建立若干個專家攻關小組,至今,顧問團已儲備了20多位高工和老教授。現在,要想攻克國內電池再生利用遇到的技術難題,只有請老專家出山。于是,帕特高層當機立斷,成立了由5位專家組成的科技攻關小組,下決心攻克國內電池修復領域的疑難雜癥。
給廢舊蓄電池診斷把脈
廢舊蓄電池到底能否起死回生,重新利用?專家們首先查證了國內外大量的文獻資料。其實,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鉛酸蓄電池的日常維護和復原處理以及回收利用早已形成了一個產業鏈條,不僅安排了大量的人就業,而且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而我國早在五、六十年代,學術界也有“廢舊蓄電池可再生利用”的定論。找到依據后,專家們就滿懷信心地先對回收的各類電池按產地、型號、出廠日期以及用戶使用狀況等進行分門別類,統一編號,然后進行解剖、采樣和檢驗,同時又進行了各項性能測試和破壞性試驗,最后再將各項數據匯總和分析。結果發現,現有失效電池中,百分之八十以上與用戶的使用和保養有關。而這類問題電池,如修補及時,是完全可以重新利用并延長使用壽命的。
近千次試驗感動了上蒼
在廣州基地,負責接待的陳工程師指著一堆被肢解的蓄電池向我介紹說,為了攻克這個難題,我們從材料檢驗到設備產品調試,又從工藝流程到修復技藝,總共投入了100多萬元資金,前后也不止花了多少日日夜夜,大大小小的試驗足足做了近千次,光被肢解的蓄電池就達數百個。一開始,我們先通過消化吸收歐美專利來獲取最佳的技術方案,然后,從新材料著手,以求改進原有的工藝,緊接著我們又投入緊張的樣機試制工作。拿出樣機后,我們又馬不停蹄地對其進行反復的調試和各項性能測評,并將重點放在了使用效果的穩定性和持久性等方面,整個研制過程一環緊扣一環,緊張而有序,科學而嚴謹。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國內電池修復領域一流的設備和領先工藝終于在帕特公司研制成功。

檢驗科技,市場是桿秤
在帕特公司采訪期間,記者聽到老總們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我們的產品經得起市場的反復檢驗。的確,帕特公司在完成科技攻關后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著做廣告收回投資,而是又用了6個月去接受市場的洗禮。他們一方面迅速與各大電動自行車廠、電池廠掛鉤,由他們對設備進行性能評定,給出用戶報告;另一方面,組織技術人員在城區和街道設立若干個維修點,免費為電動車用戶提供蓄電池維修和保養服務,并對每一位用戶建立了定期回訪制度。記者還從帕特公司了解到:技術難題一攻克,他們的加盟店一下子發展到100多家,如今,經他們修復的電池已超過一萬只,而且這些電池大部分的使用時間已接近半年,有些則超過9個月,這一切,都得歸功于帕特公司高層領導科技創新的明智之舉!
相關鏈接:
帕特動力站(中國)電池保姆加盟總部
地址:杭州市慶春路159號中河大廈 507室
加盟專線:0571—87242929
87243939
全國防偽認證電話:8008570315
服務質量投訴電話:0571—82084692
詳情可登陸“中國電池保姆網”:
www.dzbm.cn
郵箱:pate@pat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