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寧
(湖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航海系,武漢430070)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全球產業分工進一步從沿海發達地區向內陸低成本地區轉移,水路運輸正從沿海港口逐步向內陸腹地延伸。江海聯運、江海直達和干支直達運輸、多式聯運等運輸形式已經逐漸得到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內河水運的發展,不僅對其流域國家和地區的經濟而且對世界貿易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航運科技的發展,出現了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系統(ECDIS)、船舶交通服務系統(VTS)、船舶自動定位系統(AIS)等基于信息技術的船舶航行、安全監管等信息平臺或系統,但這些系統大多是由不同的單位或機構獨立建立或經營的,使用對象相對比較單一,港口、船舶、代理、交通管理機構之間的信息缺乏有效交換和共享,不僅影響了其服務的范圍和效果,而且重復建設增加了建設和使用的成本。
現代物流管理要求供應鏈內各部分之間廣泛的信息交換,先進的信息和通信技術在內河水路運輸的應用,給內河航運提供了在物流鏈中較其它運輸方式更具競爭力的機會。為了推進中國內河運輸的發展,急需加強內河水運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
歐洲是世界上內河水運較發達的區域,也是較早開展內河水運綜合信息化研究和應用的地區。歐洲于1995年開始進行了一系列內河運輸信息服務系統的項目研究,研究主要由荷蘭領導,德國和奧地利為主要參與國,研究包括了INDRIS系統、COMPRIS系統、IRIS系統等項目。1998年,在系列研究和試驗應用的基礎上歐盟提出了內河綜合信息服務 RIS(river information services)的概念。
2005年10月,歐盟頒布了關于建立泛歐洲RIS系統的法案(Directive 2005/44/EC),它是歐洲議會提出的創建“歐洲運輸網絡”(TEN-T)系列法案的一部分。該法案頒布后,歐洲在RIS相關技術特別是框架程序上的研究推廣取得了重大進展。
所謂RIS系統,是指一種用以支持內河水上交通和航運管理,并與其它運輸方式銜接的綜合信息服務系統。其目的是高效地整合各方的信息,加強信息的提供和共享,以提高運輸效率和充分利用航道。
RIS系統主要由以下三個部分構成:
1)船舶終端,包括交通信息(生成和交換船舶位置信息和船舶身份認證信息)和交通圖象(在電子海圖上顯示交通信息),還包括用以輸入貨物和航次相關數據的電子報告應用程序。
2)控制中心,控制中心用以管理整個RIS系統,它接受從船舶發來的交通狀況等信息并將這些信息與其他信息整合并發送到需要的用戶終端。
3)用戶終端,根據訪問權限和定義的界面,獲得所需的信息服務。
RIS系統的關鍵技術包括基于開放界面和國際標準的以下技術:
1)電子航行圖(ENCS):提供地理、水文和水路管理的電子信息,它根據內河航行電子顯示圖及信息系統ECDIS標準編碼。這一標準被萊茵河中央委員會(CCNR)、多瑙河委員會(DC)、和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所采用。
2)船舶自動識別系統(AIS):利用船上的無線電廣播動態數據,間歇地定期自動廣播船舶的相關信息。這些信息被其他內河AIS通過船上或岸上的異頻雷達接收機接收和整合,可以作為實時航行數據而被顯示在雷達或內河航行電子顯示圖及信息系統(ECDIS)上。甚至在沒有岸上設施的情況下,那些裝置有異頻雷達接收機和瀏覽器的船舶也能獲得它們的無線電信號覆蓋范圍內的詳細交通狀況信息。安裝有AIS的船舶,其實際交通信息(船舶位置、身份等)就能被有關管理部門獲得,其交通信息也可以與商業用戶分享,以促進碼頭、貨物和船舶經營人的業務開展。
3)船舶電子報告系統:通過該系統,強制性的執行船舶電子報告制度:即在航次開始前或進入某一個行政管理區域前,船舶應將航次和貨物(特別是危險貨物)信息以一定的標準和界面提交給交通管理部門和相關方。該制度將有助于搜救活動和災害預防活動。
4)航行通告電子發布系統(NTS):以固定的電子方式將航行通告進行發布,是一個不受語言限制的XML編碼的文本格式,可包括航道相關信息、水文相關信息和氣象相關信息。船員可通過查詢界面選擇查詢某一區域和特定時間的內容,查詢的內容以全文或XML編碼的形式提供。還可以將查詢的信息與航次計劃合并進行處理,如遇航路限制,可以重新進行航路計劃。
5)船舶交通服務系統(VTS):基于雷達監測和視頻(CCTV)監測的船舶交通管理系統。
6)策略交通信息:提供額外的信息以補充雷達圖象信息的不足。
RIS系統的功能包括:航路信息服務、交通信息服務、災難消除服務、物流運輸信息、法律法規信息、物流信息、航程計劃、航道收費和港口應付稅款功能等。
RIS系統的應用是由政府推動的,它可以面對內河運輸的所有用戶,并可根據不同用戶群體的需求提供定制的特別服務。目前已在萊茵河和多瑙河流域,以及塞納河與斯凱爾特河、鹿特丹-柏林/漢堡流域開始應用。應用的效果為將來的改進提供參考,可避免重復投資,增加信息量和信息流通,推進多式聯運的發展。
中國的內河信息化建設從航道開始著手,目前,交通部已經在長江開展了的數字航道工程的建設,建設包括:
1)船舶交通管理系統建設方面包括: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統的航道圖;船閘管理系統;南京以下全面鋪開船舶交通管理(控制)系統;武漢、三峽庫區和重慶建設船舶交通管理(控制)系統;在其它內河水域建設VTS、AIS系統等。
2)在內河物流管理信息建設方面,多數地區的集裝箱已經通過EDI平臺進行管理,在重慶港進行基于電子商務的港口信息化建設。
3)碼頭運營的信息化建設方面,盡管長江沿線港口與沿海港口有差距,但集裝箱管理所具備的專門信息管理系統已開始銜接。
4)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建設方面,主要的交通管理部門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統。其中,建立在船舶管理基礎上的管理系統包括了三峽船閘調度管理系統等。
中國內河信息化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建設不平衡,長江流域明顯優于其它內河水域;中國的東部地區優于中、西部地區。二是信息孤島問題嚴重,缺乏全面的信息共享,應用系統很多,但大都是不同的系統,沒有互通和共享。例如:不同部門會要求船舶安裝不同的信息系統,不僅影響了服務的效果,而且增加了建設和使用的成本。
通過近年來的不懈努力,中國內河運輸和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分析RIS系統在國際上研究和使用的進展和中國內河航運發展的情況,有必要開展RIS系統在中國內河應用的研究。
1)RIS系統的應用涉及跨地區、跨部門和跨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改造,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某個部門或地區難以承擔研究和應用的工作,需要國家層面來進行規劃,并直接領導RIS系統的研究、試驗應用和建設工作。
2)長江是中國第一大河,有黃金水道之稱,長江的年貨運量近10億噸,長江的航運水平和信息化建設程度明顯高于中國其它內河,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下游區域的經濟發展高于其它內河水域,開展RIS系統的試應用條件好于其它地區,可首先從長江特別是下游和三峽庫區開展RIS系統的試應用工作。
3)RIS系統在歐洲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和應用基礎,我國在進行RIS系統研究和應用時應吸取其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必要時開展某些層面的合作,少走彎路,加快RIS系統的研究和應用步伐,提高RIS系統的應用水平。
4)從RIS系統在國外的研究和應用進程來看,重點是要從總體框架、技術標準、法律支持等方面著手,因此,我國的RIS系統研究和應用可分三步走:一是在充分的國內外調研的基礎上,從總體框架著手進行研究。二是在不同層面試驗應用的基礎上制訂相應的技術標準。三是在實施RIS系統的建設以及具體應用前,應研究制訂支持和配套的法律法規。
5)結合中國內河航運和信息化建設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現有信息系統的狀況,以信息的整合和共享為出發點,減少重復投資和浪費。
6)未來交通的發展趨勢是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連通,各種物流信息整合利用的大物流系統。應從大物流的高度考慮,把中國的RIS系統建設成內河航運和其它運輸方式相銜接的綜合運輸服務信息系統。
與其它運輸方式相比,內河航運具有不占或少占土地,運量大、成本低、能耗少、污染少等優勢。中國是一個內河航運發達的國家,內河通航里程12.3萬km,內河航運將處于優先發展的位置。發展內河航運,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加大科技創新力度,推進內河航運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而推進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就是要積極整合現有各個分散、孤立的信息系統,共享世界科技發展的成果和內河交通、服務的信息,RIS系統的出現是適應以上發展趨勢的產物。但RIS系統在我國內河航運中的應用,應在充分借鑒歐洲發展RIS系統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并從大物流的層面考慮進行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