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曉
我饒有興趣讀完了《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排行榜》,感覺這是一份內容非常豐富、能給人許多啟發的報告。
《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排行榜》選取中國進出口規模最大的100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以主成份分析方法進行競爭力排名研究,試圖描繪一幅中國各城市外貿競爭力的全景,同時又通過各大項分指標的排名分析來進一步細致地看各城市外貿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其方法有相當的科學性,其分析認真嚴謹,許多結論也相當值得深思。
其中,不少研究結論與我的觀察或了解是一致的。比如中國的城市外貿正出現“強者恒強”也就是集中化的趨勢①;著名的外貿城市上海、深圳、蘇州和北京等這些年始終保持著城市外貿的龍頭地位并繼續領先②;中國各城市外貿的綜合競爭力與當前中國不同區域間的發展水平有著密切關系③,事實上綜合競爭力排名靠前的城市正是這些區域的金字塔塔尖城市而已;中國當前城市外貿發展總體上仍然是靠數量驅動而效益相對不足④;隨著中國產業升級進程的加快,中國外貿近年來有高度化趨勢⑤、珠三角的廣東以加工貿易取勝而長三角的浙江以一般貿易取勝,而一般貿易相對加工貿易對城市經濟有更強的拉動能力⑥等等。
另外還有一些研究結論與我的觀察在方向上是的一致的,但報告得出的數字或結論帶來的信息量仍讓我感到震驚。例如,我很清楚在我國的出口中,加工貿易占據了主體,然而報告中所披露的中國高技術產品出口更加依賴加工貿易的數據則仍然令我心中一震⑦,看來這一輪中國工業技術升級和產業升級中,外資扮演的作用遠遠超出想象。再比如,蘇州一直是我非常關注的一個城市,事實上蘇州一靠政府導向二靠外貿導向的經驗是中國最值得推廣的經驗,也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最成功的城市之一⑧,蘇州在中國城市外貿綜合競爭力排名上名列前茅并不出乎意料之外。然而,蘇州的外貿綜合競爭力排名得分在100個城市中上升之快⑨,而它的外貿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居然超出了上海、深圳,高居榜首,這樣的數據事實則著實讓我有幾分驚嘆⑩。再比如,我知道中國外貿的產業和產品的技術水平在不斷提高,而報告的研究數據則進一步顯示了這種提高的變化程度11,這樣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報告的還有些研究結論則是讓我感到新鮮的。比如,一些資源型城市在近些年突然成了新的外貿明星12,這反映出中國近年來資源價格在節節上升;并非外資主導、依托加工貿易的城市營利能力最強,而是民營企業為主導、更多依托一般貿易的城市,其出口營利能力最強13;民營企業為主的城市其出口的國際市場更顯多元化14,這反映出民營企業對風險規避有更多的努力,相比之下,一些城市雖然外貿規模很大,外貿綜合競爭力很強,但其出口的市場多元化程度可能相當差15;通常,我們會以為,發達城市其出口導向程度也更高,然而報告卻發現一些欠發達的城市外向度甚至更高,其經濟發展對外貿的依賴甚至超過了發達城市16;更令我感到震驚的還有,報告的研究發現,中國外貿發達(綜合競爭力排名靠前)的城市并不意味著其外貿條件(出口價格指數與進口價格指數的比較)更具優勢,更不意味著其外貿條件是處于改善的趨勢,而恰恰表現出日趨惡化的情形17。
不言而喻,所有上述這些研究結論,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其政策含意則值得進一步認真去探討。
比如,在是否繼續鼓勵外資還是更多依賴本土企業政策導向上,當前在當前學界存在激烈的爭議,而政府意向也顯得有些搖擺。而從《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排行榜》,我們知道,民營經濟的確也能帶動出口,并且有更好的營利能力和地方經濟帶動能力,因此如果要想更多地提高外貿的營利能力,提高對地方經濟的帶動,從長遠來看多多發展民營經濟是至關重要的。然而,報告同時也表明,外資在高技術導向上要棋先一著,而中國當前正進入工業結構升級的階段,產業高度化和技術水平的提升決定著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因此也成為政府所鼓勵的方向,從這一角度而言,則主導出口高技術方向的外資企業非常重要。綜合上述分析結論,依托本土企業和引進外資并不見得是矛盾的,其實它們的發展各有其戰略意義,針對于不同的戰略目標。而今后政府的政策,可以一方面更多地通過外資的引導,讓進入的外資進一步朝向高技術的方向發展,真正實現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同時實現以外資的進入加快中國工業產業升級并占領國際市場的進程,另一方面,對于一般性的產業則可以更多地讓本土的民營企業來承擔。相信這樣對于產業區分性的政策“套餐”要比籠統地講要外資還是不要外資,或者靠外資還是靠內資要好。
同理,報告的結論也應當可以對地方政府發展本地經濟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對于后發性外貿發展的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城市)來說,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掌握好政策的平衡藝術,例如既要重視招商引資,更要學會招商選資,既要重視通過外資實現就業,更要推動本地民營企業的創業,以此實現外資企業與本土民營企業的最優組合。
不過,我從報告中尚不能清楚的是,當前中國城市的外貿競爭力與城市總體競爭力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兩者之間又有多大的正相關?是否對大多數城市而言,要實現發展,外貿的發展是必要條件?
對于《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排行榜》報告的疑問還有,城市外貿競爭力構成五大項指標(水平、結構、效益、發展18、區位)的選擇與劃分是好的,但五大指標之下的次級指標的區別卻不是那么明晰。例如,“水平”指標下的“人均出口額”與“發展”指標下的“人均利用外資”其實是高度相關性的指標,但卻列在兩大不同的指標項下,這有什么依據呢?再比如,報告發現民營企業發展更好的地方可能是外貿營利更大、經濟帶動更好,發展后勁更足的地區,這意味著民營企業發展好的地方可能是外貿潛力大的地方,但在“發展”指標中卻沒有類似的相應次級指標設置,相反只是強調了“進入外貿500強的企業數量”,這似乎暗示只有外資企業才是潛力所在,顯然不能令人信服。
不過,瑕不掩瑜,《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排行榜》報告確實是一份重量級研究報告,它透過厚實的數字分析,讓我們看到中國城市外貿競爭的不易觀察到的事實,對于大家所關注的外經外貿的焦點問題的認識有很有幫助。
① 報告發現,2005年,前100名城市合計進出口高達13723億美元,比2004年大幅增長24.1%,凈增2662億美元,占全國總體外貿規模的96.5%,對整體外貿增長的貢獻率為99.5%,是拉動我國外貿的主導力量。
② 2005年我國出現了上海、深圳、蘇州、北京4個進出口規模超過千億美元的大型外向型經濟城市,上海、深圳穩居綜合競爭力排名的前2位,而深圳成為全國出口突破千億美元的首個城市。
③ 例如,上榜的百強城市中東部地區占據逾7成比重,在水平、結構、發展和區位5個分項指標中遙遙領先。此外,從三大區域看,長三角出口水平穩中求升,珠三角的外貿出口導向特征明顯,環渤海外貿規模分布不平衡,內陸城市水平弱勢明顯。
④例如,各城市外貿綜合競爭力主要是由“數量”而不是效益決定。發展和區位兩個分項的競爭力是決定我國現有城市外貿整體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其次是城市外貿水平的競爭力;其余3個主成分方差貢獻率分別達13.9%、10%、9.1%,均體現為貿易結構和效益方面。
⑤ 2001年,我國百強城市全部產品高度指數平均值為64.3,至2005年,這一平均得分上升到67.3,同期,一般貿易產品高度指數平均值由59提高到63.2。2005年,全部出口產品和一般貿易出口產品高度指數平均值大于70的百強城市數量分別增長37.5%和50%,為44個和27個城市。
⑥例如,報告發現,加工貿易高度發展的珠三角地區在增值水平上未見改善,引入資源、技術并未對本地經濟產生明顯的傳導作用,甚至出現進一步惡化的趨勢:2001年,珠三角所轄10個城市加工貿易增值率均在40%以下,落入前50位開外,每個城市該指標平均值為32.9%;“十五”期間,6個城市的加工貿易增值率仍在下滑,其中,珠海降幅最為明顯,減少了11.6個百分點,2005年僅為22.5%。
⑦例如,即便是出口收入位列第2的深圳市,在高新技術產品輸出中仍有83.7%的份額掌握在外商投資企業手中。
⑧ 我曾在《第三條道路與中國經驗》等文章中分析過“蘇州模式”。
⑨ 2001-2005,蘇州的外貿綜合競爭力得分從53分上升到了78分。
⑩從外貿可持續發展蘊藏的能量看,2005年蘇州已超越上海、深圳躍居發展分項排名之首。
11報告發現,我國上榜外貿城市全口徑進出口最終收益實現良性上升,城市外貿平均出口增值率從2001年的17.9%提高至2005年的19.2%,產品質量及其銷售渠道得到有效改善。
12煤、焦炭占據太原市出口的半壁江山,“十五”期末出口價值10.8億美元,較上年下降39%;而有色金屬也是焦作市主要創匯商品,同期出口價值2.2億美元,占38.6%,較上年下降1.4%,導致全市整體出口迅速放緩,低于全國同期出口增速47.7和2.5個百分點。
132005年,全國出口增值率高于50%的百強城市有12個,浙江省出口獲利水平最高,效益競爭力前20名中占據5個席位,所轄城市的平均出口增值率5年間提高了3.4個百分點,達54.1%,遠高于廣東省的20%、江蘇省的21%和福建省的35%,這與全省高達78.4%的一般貿易比重密不可分,且一般貿易項下出口商品技術得分均高于70(除舟山外),其中,浙江省金華市的全口徑出口增值率最高,達85.8%,工業制成品出口43.2億美元,增長4.1倍,占98.5%,高出2001年3.4個百分點,項下資本密集型機械及運輸設備出口占據三分之一,價值13.2億美元。
14 例如,浙江城市在出口的市場多元化方面有明顯優勢。其中,溫州和紹興長期雄踞榜首,目前“溫州貨”已銷往全球157個國家和地區,在2001年基礎上繼續擴增25個,出口額過1億美元的國家和地區達到14個;而同期廣東、福建2省該指標值相差甚遠,僅為6.7和9.1。
15其中最突出的是深圳。深圳作為我國首個出口突破千億美元的城市,市場等價數目卻位列倒數第7,分值僅為4.0。
16其中,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出口起步晚、發展快,凈出口規模和增幅上均遠超當地GDP增長水平,2005年外貿對本地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位列榜首。
17其中,擁有出口500強企業數量最多的前5個城市中,除上海外,深圳、蘇州、東莞和北京的貿易條件指數都低于95,表明它們的貿易條件有惡化趨勢。
18 我以為叫潛力也許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