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升華
天津將擔當起振興環渤海地區經濟的重任,成為中國面向東北亞、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帶動力量。
天津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天津開放型經濟迅速崛起,對外貿易迅猛發展,特別是“十五”期間,進、出口額連跨100億美元和200億美元兩大臺階,2006年,又雙雙超過300億美元,口岸進出口額已超過1000億美元,躍居全國第四位。天津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拉動了三北腹地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顯示出強大的引擎作用。當前,以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戰略為標志,天津經濟和社會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上升期。緊跟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堅定不移地實行開放帶動戰略,推動天津從外貿大市向外貿強市轉變是必然的戰略選擇。

國家戰略定位賦予天津嶄新的歷史使命。天津地處環渤海灣的中心,擁有中國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和全國一流的開發區、保稅區,對內背靠“三北”,腹地遍及北方12個省市自治區,具有聯系南北、溝通東西的樞紐功能,與周邊地區的資源、市場互補性強,聯系緊密;對外面向東北亞,是我國北方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的軸心,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是蒙古、哈薩克斯坦等近鄰內陸國家的最近出海口,是中國北方連接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是發展我國港口經濟和對外貿易的重要基地。2006年7月27日,國務院批準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明確指出,天津是我國環渤海地區的經濟中心,要“將天津市逐步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科教發達、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特別是國務院在確定天津濱海新區發展布局時,給予新區明確定位——“濱海新區要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以及宜居生態型新城區”。國務院對天津城市的新定位和對濱海新區的新布局表明,在環渤海經濟圈的崛起中,天津要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為契機,充分發揮經濟中心的作用,成為促進環渤海地區和北方地區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成為積極參與東北亞區域發展與合作的示范基地。也就是說,天津將擔當起振興環渤海地區經濟的重任,成為中國面向東北亞、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帶動力量。
產業優勢鑄就天津外貿發展堅實的物質基礎。多年來,天津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從1993年到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遞增13.1%。全市工業總產值達到8527億元,工業占GDP的50%以上。作為中國北方的老工業基地,天津不僅再造了天津開發區這座現代制造業云集的新基地,而且通過嫁接、改造、調整,使一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走上了新型工業化的道路,目前已經形成電子信息、汽車、化工、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藥、新能源與環保等六大支柱產業。天津工業外向度較高,全市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銷售收入通過對外貿易實現,全市有近兩萬多家企業具備對外貿易經營權,擁有“TPCO”石油套管、“紅三角”牌純堿、“力神”牌鋰離子電池、“海鷗”手表、“天士力”中成藥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名牌商品。天津還被國家認定為服務外包基地、軟件出口基地、醫藥出口基地、汽車及零部件出口基地、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和雜交水稻出口創新基地。今后幾年,天津將以建設濱海新區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為重點,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以名牌拳頭產品和大型企業集團為支撐,加快貿易增長方式的轉變,最終形成面向世界的國際性先進制造業基地。到2010年,天津電子信息產業將年產手機1億部以上,顯示器1200萬臺,芯片150萬片,光纖1000萬公里,成為國內最重要的高端電子信息產品制造基地;汽車總產量將達到100萬輛,成為繼上海、吉林之后中國第三大轎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海洋石油化工產業將達到原油加工能力3000萬噸,乙烯120萬噸,成為重要的國家級化工基地;現代冶金工業產業的鐵和鋼產量均將超過1000萬噸,鋼材產量將超過200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技術裝備水平領先的無縫鋼管生產基地、國內重要的高檔板材和高檔金屬制品生產基地;現代生物醫藥產業將建成一批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大病種藥物生產基地和中成藥生產基地;新能源及環保產業也將有大的發展。到時候天津對外貿易的基礎將更加雄厚。
港口優勢成為天津外貿發展的核心資源。港口是天津的核心戰略資源。早在19世紀60年代,天津就是我國重要的通商口岸。一百多年來,天津港一直在全國乃至世界港口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港貨物吞吐量已進入世界前10名。北京市出口商品總值的42%、河北的59%、山西的50%、內蒙古的35%都從天津港下海。近年來,圍繞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建設,天津從科學規劃入手,努力增強海港、空港等交通樞紐能力,著力改善口岸通關環境,積極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天津港航道達到20萬噸級,航線通達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400多個港口,擁有63條國際集裝箱航線。為了加快建設國際港口城市,天津正在加緊構建以港口為中心、海陸空相結合的物流體系。一批與天津海、空兩港相連接的公路網絡和鐵路通道已經建成,對外交通明顯改善。30萬噸級深水航道、30萬噸級原油碼頭、30多平方公里的天津東疆保稅港區、100平方公里的航空城等一批重點工程正在抓緊建設。到2010年,天津港區面積將由現在的30多平方公里擴展到100平方公里,具有-19米的深水航道和深水泊位,能夠全天候接納國際海運主流船型的船舶自由進出港。屆時,貨物吞吐量將超過3億噸,集裝箱吞吐量超過1000萬標準箱;天津港直通西部腹地的鐵路和高速公路通道有望建成;40萬平方米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將投入運營。到2020年,貨物吞吐量將達到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將超過2000萬標準箱。具有自由港基本特征的東疆保稅港區將全面建成。一俟天津濱海國際機場擴建工程竣工,客運規模將達到560萬人次,一個北方航空貨運中心乃至東北亞航空貨運基地將矗立于中國北方。天津的集散輻射功能必將隨著口岸、交通等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進一步凸現。
功能和制度優勢助推天津對外貿易大發展。在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的同時,天津的貿易及服務功能也日臻完善。目前,天津海關各類特殊監管區域齊全,各種優惠政策聚集。天津港保稅區是全國最大的保稅區,目前區內正常運營的企業有5700多家,其中,來自環渤海和“三北”地區的1700多家。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初具規模,功能日臻完善,再加上國內最大的保稅港——東疆保稅港的建設,其國際中轉、國際配送、轉口貿易等功能將充分發揮出來。這不僅為天津港競爭國際主樞紐港提供了有利條件,也為擴大我市進出口貿易總量打下了基礎。為進一步增強服務功能,天津正在致力于建設“通關便捷、服務優良、監管規范、成本低廉”的一流口岸。目前,“大通關”工程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天津國際貿易與航運服務中心已投入運營。海關、檢驗檢疫、邊檢等行政管理部門實現了集中辦公,正在為天津口岸的貨物、船舶及相關人員出入境提供了便捷高效的一站式、一條龍通關服務;天津海關積極推行“屬地申報、口岸驗放”的通關新模式,并實現了與部分內陸地區的跨區域通關;天津“電子口岸”建設全面啟動。作為天津發展重點的服務業,依托制造業、港口優勢發展迅速。金融、信息、貨物配送等服務體系日趨完善,貨運代理等各種港口服務企業已發展到2000余家。
濱海新區作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可以先行先試,在體制、機制上創新,使天津具有很強政策優勢,為對外貿易的發展開辟廣闊空間。 “十一五”期間,天津將在離岸金融業務等方面進行改革試驗;以港口為依托,進一步開拓國內外市場,探索中介領域貿易、多邊復式貿易、無形貿易等多種貿易形式;構筑高度外向型的產業結構,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與合作;大力發展與港口航運服務相關聯的各種產業;完善金融、保險、法律、商貿、物流、會展、信息、中介等現代服務體系;改進管理體制,使人員出入境更加便捷;加快誠信體系建設,創造公平、有序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通過上述努力,天津的城市功能、城市地位、國內外影響力必將顯著提升,成為國際、國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和港口經濟高度發達的著名國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