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軍
雖然曾經遭受大地震的嚴重破壞,但經過10年重建、10年振興和10年快速發展的唐山,現已形成了十大支柱產業。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歷史的重工業城市,現轄2市6縣6區和4個開發區、1個工業區和1個管理區,總面積13472平方公里,總人口714萬。中國第一座近代煤井、第一條標準軌距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第一袋水泥、第一件衛生瓷均誕生在這里,被譽為“中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北方瓷都”。雖然曾經遭受大地震的嚴重破壞,但經過10年重建、10年振興和10年快速發展,現已形成了煤炭、鋼鐵、電力、建材、機械、化工、陶瓷、紡織、造紙、食品等10大支柱產業。2006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62億元,全部財政收入達到265億元,經濟總量占河北省的1/5強。唐山又是地處環渤海中心地帶的港口城市,以年吞吐量超過5000萬噸、與國內外120多個港口通航的京唐港區和曹妃甸港區構成的唐山港,不僅是唐山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黃金水道,而且是京津唐協作區和華北、西北、東北廣大地區參與國際經濟競爭的重要水運口岸和現代物流中心。

作為一個資源型城市的唐山,100年前開灤煤礦的煤炭出口,不僅刺激了第一條標準化鐵路、第一臺蒸汽機車的誕生,而且推動了天津和秦皇島兩個港口的發展。建國以來,唐山的煤炭、建材、板栗等一直在國際市場上享有盛譽。1988年,唐山被國務院批準為沿海對外開放地區以后,自營進出口貿易開始起步,特別是“十五”以來,唐山對外貿易迅猛發展,五年累計實現進出口總值67.6億美元,年均增長49.6%,總量增長了5倍。外貿依存度由2001年的4.4%提高到2005年的10.8%,其中出口從3.26億美元增加到11.97億美元,增長了3.7倍,進口從2.03億美元增加到14.5億美元,增長了7倍。2006年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完成進出口總額34.64億美元,增長30.7%,其中出口完成19.7億美元,增長64.7%。幾年來,我們在對外貿易的發展上,實現了六個突破:
出口產品結構的突破
“十五”期間,全市出口商品總值達33億美元。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由88.6%增加到91.1%。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由4808萬美元增加到1.88億美元,增長3.9倍;鋼鐵產品出口由850萬美元增加到2.7億美元,增長31.8倍。2006年鋼鐵產品出口突破7億美元大關,成為我市出口貿易的強有力支撐。目前我市主要出口商品種類已達200多種。
開拓國際市場的突破
通過拓展開發與重點培育,我市商品已出口到171個國家和地區。澳大利亞、巴西、韓國、印度、美國、日本已成為我市較為穩固貿易伙伴,雙邊貿易額在2億美元以上;對大洋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進出口總額比重分別提高到13.67%和12.87%。
民營企業出口的突破
民營企業出口五年增長了13倍,成為我市對外貿易最富潛能的生力軍。全市民營出口企業已超過600家,2006年出口達到48022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的近1/4。
外貿主體多元化的突破
2006年,全市有外貿經營資格的內資企業700多家,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460家,出口額千萬美元的骨干企業達38家。國有、三資和民營企業三分天下,進出口額分別占全市出口總額的33.1%、33.9%、33.0%。
實施品牌戰略的突破
為推動我市貿易方式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鼓勵進出口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各類質量產品認證500多項。涌現出“三友”、“弘業”、“惠達”中國名牌,“惠達”、“盾石”馳名商標和省著名商標30多個。已經建成國家進出口基地1個,省級出口基地6個。
與出口增長相適應的進口突破。
“十五”以來,我市進口累計達50億美元,主要進口商品有鐵礦砂、機電產品、高新技術產品,其中鐵礦砂進口突破30億美元,唐山港成為環渤海地區鐵礦進口的主要口岸,有力地推動了唐山乃至華北地區鋼鐵行業的質的提升和量的發展。機電和高新技術設備的進口對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升和加工貿易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展望未來,我們已深置于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時代浪潮,面臨著承接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打造新的競爭優勢的難得機遇;已置身于我國經濟社會步入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面臨著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難得機遇;已置身于環渤海地區加速崛起的大勢,面臨著京津唐協作區和城市群迅速發展的難得機遇。特別是曹妃甸的大規模開發建設,為我們抓住機遇,加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戰略支撐。
為了更好的利用兩種資源,拓展兩個市場,搶抓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我們要在七個方面努力打造外貿發展競爭力。
狠抓出口商品結構優化
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推動鋼鐵出口企業大力實施技術改造,延伸產品鏈條,盡快實現由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出口向終端產品出口轉變,努力提高鋼鐵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采用先進工藝,努力提高陶瓷、化工、服裝、地毯等傳統大宗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加強機械、電子元器件、焊接材料、汽車零部件、精密鑄造、高壓電瓷等機電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擴大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比例;充分利用國家支持農副產品出口退稅政策,在海水養殖、家禽、肉類、蔬菜和干鮮果品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領域,培育一批農產品深加工出口龍頭企業,進一步擴大深加工農副產品的出口。
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以打造中國名牌、馳名商標、著名商標為著手點,加強自主品牌建設,爭取一批出口品牌列入國家和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出口名牌,支持和幫助企業開展境外商標注冊和專利的注冊申請,進一步提高“唐山制造”的國際知名度。引導更多出口企業積極從事企業及其產品行業認證、國際質量認證、環保認證、安全認證、原產地認證和社會責任認證工作,獲取國際市場準入“通行證”,進一步提高我市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綜合競爭力。
著力建設出口基地
走“以質取勝”之路,進一步把國家級建筑陶瓷出口基地做大作強;努力把6個省級工業品、農產品出口基地建設成為國家級出口基地;支持和培育蘆臺自行車零部件產業群、玉田電子元器件產業群發展,使之盡快成長為省級出口基地。同時,以打造沿海經濟隆起帶為契機,爭取政策支持,在沿海開發區建立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
大力發展加工貿易
以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為主體,把農產品、服裝、電子、陶瓷、PVC制品作為發展加工貿易的突破口,引導加工貿易企業從貼牌生產向自主品牌生產的轉變,引進消化吸收國內外新技術、新工藝,在提高加工貿易品質的同時,擴大加工貿易總量,使加工貿易出口增幅保持在30%以上。
努力開拓國際市場
深入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深度開拓美國、日本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市場;鞏固擴大俄羅斯、印度、韓國、臺灣地區等重點傳統市場;大力開發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亞和東歐等新興市場,高度重視東盟、智利、巴基斯坦、港澳等與我國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區協定的國家和地區市場。努力實現我市出口市場的多元化格局,分散市場風險,增強應變能力。
全面提高應對貿易摩擦的能力
完善涉案應訴機制,健全出口產品預警機制,建立國內產業損害調查機制,全面提高我市產業安全。同時加強應對貿易摩擦的培訓工作,提高企業應訴維權或運用貿易救濟措施保護自身企業利益的能力。
努力擴大進口,充分發揮進口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把擴大進口與國家經濟戰略安全利益結合起來,建立境外重要能源、基礎原材料、緊缺資源的供應基地;把擴大進口與服務“三農”結合起來,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把擴大進口與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結合起來,服務我市精品鋼材、優質建材、基礎能源、裝備制造和化工“五大產業基地”建設;把擴大進口與國內市場需求結合起來,滿足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