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蕻

大地灣是我國西北地區最重要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位于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鄉,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8~1984年,甘肅省文物工作隊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1995年又進行了補充發掘。前后8年發掘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房址240座、灶址98個、柱基2處、灰炕和窯穴325個、墓葬65座、窯址35座以及溝渠12段。出土器物8367件,其中陶器4204件,石器、玉器1937件,骨角牙蚌器2226件,獸骨1.7萬多件,殘陶片數十萬塊。該遺址包含了距今8000~5000年的遠古文化遺存,是甘肅史前考古極為重要的發現,被學術界評為20世紀我國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以大地灣考古為標志,甘肅新石器時代研究從此跨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寫的《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2006年上半年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報告分上、下兩冊,共八章,80萬字,700余張圖片,全面公布了大地灣的出土遺跡、遺物資料、初步研究成果及大地灣動物、木炭、植物、彩陶和顏料、玉器等鑒定分析報告。該報告的出版為今后大地灣遺址的保護、利用提供了科學依據。報告中對陶器、石器等部分的詳盡說明,在國內現有的考古報告中是不多見的。報告還開創了對骨器所屬動物、所屬部位研究的先例。該報告的發表,不僅為西北地區考古學區系類型研究等課題提供了珍貴資料,而且也證明了甘肅省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長城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的象征。甘肅留存有大量戰國長城、秦長城、漢代長城、明代長城,還有歷代遺留的烽燧亭障,歷來被譽為“天然的長城博物館”。甘肅的長城調查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對歷代長城的調查研究一直是甘肅文物考古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而又重要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許多空缺和遺憾。
甘肅省已故長城專家、簡牘學家、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吳扔驤先生,自1995年退休后,歷經9年編撰的《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2005年11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本書是作者在多年從事河西長城調查的基礎上,利用文獻和簡牘資料進行史地研究的結晶。全書分七章,20多萬字,80余幅線圖,180余張照片,詳細具體地記述了河西漢塞修建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漢塞的形制、走向和沿途所有長城,是對河西漢塞調查、研究的全面總結,具有極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2006年12月23日,來自全國各地文博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的50多名專家、學者聚集蘭州舉行了《秦安大地灣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及《河西漢塞調查與研究》專題座談會。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這兩部著作的重要價值,認為它們的出版是甘肅文物考古的重要收獲。同時學者專家們也提出,甘肅的文物考古工作不能停留在報告階段,要以此為基礎深入研究和保護,昭示世人以歷史信息,為其他各種學科研究提供更多的第一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