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靖
與前兩次金融工作會議大刀闊斧的機構調整相比,目前的局面或許更為復雜
1月19日到20日,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會議上強調,我國金融改革發展面臨新的形勢,金融業處在一個重要轉折期,也處在一個重要發展期。
回顧前兩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第一次召開于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后的1997年11月,中央對金融管理體制實施大規模調整,形成金融分業監管的新體制,開啟了第一輪對國有銀行的注資和不良資產的剝離。
第二次會議則是我國加入WTO后的2002年2月,加強金融監管與國有銀行改革的思路得到進一步深化,銀監會成立,隨后還設立了匯金公司,成為銀行重組上市的重要角色。
與前兩次大刀闊斧的機構調整相比,目前的局面或許更為復雜,而不斷增加的普通投資者們則希望能從中看到未來的風向標。
深化國有銀行改革
銀行股已成為證券市場的中流砥柱,其走勢影響著大盤指數的跌宕。一時間,“把錢存銀行不如買銀行股”成為很多老百姓的信條。此次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六項重要任務中,第一條就是繼續深化國有銀行改革。
隨著三大國有銀行的相繼股改上市,大家最為關注的就是農業銀行改革,改革主基調已經確定,將遵循“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十六字原則。可以預想,農行會追隨其他三大國有銀行的步伐,成為最后一個上市的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盡管過程會更加艱難曲折。
按照會議的部署,今后政策性銀行也將向商業性銀行轉型。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將根據各自條件,按照“一行一策”的方針進行商業化改革,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國家開發銀行將首個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據了解,匯金公司、財政部和一些大型央企,都有可能作為股東對國開行進行注資。改革后的國開行仍將延續其中長期信貸功能,不做零售業務,并與財政徹底分離,建立受資本金約束的現代商業銀行治理結構。
不排除轉型后的政策性銀行,也走向上市之旅,這將進一步擴充銀行股的隊伍。可見,銀行股的起伏不僅對證券市場帶來重大影響,更對金融改革及中國經濟至關重要,這不是一個“人造牛市”就能解決的問題,而需要有健康持續發展的市場。
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
股指借金融工作會議之力再度上揚,成交也創出歷史天量。
給投資者帶來鼓舞的是這樣幾句話,要大力發展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其中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和比重;加強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快發展債券市場;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推進保險業改革發展等。
對證券市場來講,這些的確屬于長期利好,非直接融資比例過高已經影響到金融市場的改革。在流動性泛濫的背景下,管理層必定要通過股市和債市兩個市場進行消納,由此維持一定的估值泡沫是可以預見的。
無論是銀行上市,還是銀行業務的提升,都需要證券市場,因此,要壯大發展股市的思路是明確的;但更要明確,一個真正健康成熟的市場并非只漲不跌,更不是每個投資者都能獲取超額利潤。
盡管在股權分置改革之后,證券市場迎來發展階段,但其基礎仍不穩固,建立成熟的現代資本市場、繼續加強制度性建設才是監管層最為關心的,這在會議中也有闡述。
而在賺錢效應的帶動下,投資者的風險意識正在淡漠,幾乎是搶購股票,股指在資金推動下暴漲暴跌,這肯定不是改革的目的。
另外,“擴大直接融資的規模和比重”,毋庸置疑,2007年A股擴容肯定會加速,由此,股票供求關系會發生改變,從這個角度而言,并非對每只股票都是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