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鳴
事實上就是有許多的大學生(包括碩士和博士生),不僅干的活兒跟中學生和中專生一樣,甚至還不如中學生干得好
眼下,大學生畢業供求關系緊張,僧多粥少,一個職位,成百上千多人爭。去年我一個學生去了某著名報社,據他講,他的這個位置有五萬人爭。在如此不平衡的買方市場的狀況下,按道理用人單位應該很容易找到合適的人選,可是,事實并非如此,很多單位依然抱怨挑不到合適的人,用他們的話說,就是縱然千挑萬揀,最后也不過是找了些將就用的代用品。因此,新的“讀書無用論”登臺了,無論在道理上這個無用論有多么荒謬,但事實上就是有許多的大學生(包括碩士和博士生),不僅干的活兒跟中學生和中專生一樣,甚至還不如中學生干得好。
讀書沒用嗎?當然不是,否則我輩的飯碗豈不是有了麻煩?問題在于現在的大學沒有教好。我們既沒有讓學生在價值理性方面有所完善,又沒有在工具理性方面讓他們有所增益,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在這里,我想主要談談后者。
嚴格來講,我們現在大學的人文社會科學門類的教育,除了少數會計和統計之類小分支之外,在世俗的眼界里都沒有用,缺乏工具性。如果說,我們從事這些學科教育的人,說我們的目的,僅僅是滿足于增益學生的價值理性,顯然是不夠的,因為無論什么專業的學生,最后都要到社會上去做事吃飯。因此,我們在培養學生合適的價值觀的同時,還要教會他們怎么做事。
事實上,盡管現今世界的專業分工已經達到了嚇人的地步,但是世上三百六十行,除了那些需要特別專門的知識的行業以外,多數行業的工作,具體到每個人,面臨的只是一件一件的事,或者說任務。完成這些任務,除了需要一點點專業知識和技術之外,更重要的是做事的素質。這些素質,是必須也完全可以在大學養成的,具體說,就是學會讀書和學會做事。
讀書是要學的。不是識字就天然會讀書,那樣只會讀小說和故事,而且只知道看熱鬧。會讀書的人,難懂的書,可以入門,好一點還可以升堂、入室,不難懂的書,比如小說,可以從中看出門道,進入研究境界。學會讀書,就意味著日后在工作中,一般性的新的專業知識你可以隨時補充,不需要總是讓單位拿錢去進修。所以,在大學里,老師不僅僅是教學生知識,而是要教會學生怎樣讀書,如何入門,如何掌握,如何提煉,俗話說,把書讀薄了。
做事也是要學的。有些學生把培養做事能力,僅僅局限在參加社會活動上,其實那只是做事能力培養的一個小環節,更重要的在于每門課的教學,每個教學環節,包括課堂討論、課堂作業、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專業實習。其實,每個工作過的人都知道,當他們面臨領導交給的一項任務的時候,首先要做的事,是收集相關的資料,越全越好,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處理,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樣,你就掌握了這個任務的相關信息,可以著手制定方案,確定路徑方法,最后實施。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我們在學校里確定題目,寫論文,做項目的過程。如果老師和學生每個教學環節都做得很認真,一板一眼,按道理都應該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以及相應的根據已有的信息(資料)建構分析框架的能力,那么,進入社會之后,多數的任務(或者多數事),都是可以應付的,當然,相應的能力越強,應付得就越好。
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的大學教師們,有許多人自己就不怎么讀書,對他們來說,講一門課,無非是把這門課的相關教科書比學生早一點看了幾遍而已,根本談不上有什么研究,這樣教出來的學生,讀書無從深入(只會背背講義),也沒有眼界,這樣在收集信息的時候,往往兩眼一抹黑,根本不知道到哪里去找。信息處理自然也就談不上,因為老師大概也不會,方法路徑,更談不上,最后論文或者課題,只好求助于網絡,做文抄公。東拼一點西湊一點的,還算是好的,有的干脆找一個近似的東西,一抄了之。現在大學生的論文,幫助老師做的課題,有多少是這么炮制出來的?我想,學生們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