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經
[摘 要]收入分配是否公平歷來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探討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制定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的公共政策十分必要。本文分析收入分配不公平主要源自初始條件的不公平、要素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平和政府功能性分配的不到位;并指出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目標的公共政策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幫助弱勢群體提高在市場中獲取收入的能力、利用稅收政策縮小貧富差距、利用轉移支付制度改善窮人的生活待遇。
[關鍵詞]收入分配 不公平原因 公平分配 公共政策
今日之中國,人們日益關注社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問題,并試圖找出收入分配不公平狀況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收入公平分配問題的政策措施。事實上,我國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懸殊,國家統計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國的基尼系數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另據統計顯示,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1759元,實際增長10.4%;而中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006年只有3587元,在較低基數的基礎上實際增長只有7.4%。這可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相當大,而且在繼續加大。 本文著重分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以及政府應采取什么樣的公共政策努力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
一、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一)初始條件的不公平
一場競賽的公平首先要求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即要求起點或初始條件的公平。因為初始財富和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導致的是個人選擇集大小的差異,也就是說即使選擇的過程是完全平等的,具有不同的家庭財富稟賦和社會政治地位背景的個人也享有不同的自由。故此,要實現收入的公平分配,人們的經濟地位的獲得應該撇開父母家庭的貧富、社會政治地位高低等方面的影響,憑借自身的努力和能力獲得。
但是,制度的變革永遠也不可能達到“起點的公平”,即使人們的物質財富、政治和社會地位以及受教育的機會被制度拉平了,他們的人力資本也不可能被拉平。回憶一下20世紀50年代初期土改剛結束的中國農村就會明白這一點。農民內部在當時可謂達到了無以復加的起點的公平。當時,土地按人口分了,其他生產資料以及住房、存糧乃至衣服也大致按人口分了,而農民之間的社會、政治地位也空前地平等了,但結果如何呢?土改不久就引起共產黨高層領導人關注并成為引發合作化運動原因之一的現象是一部分農民的富農化和另一部分農民的雇農化。顯然,這種分化只能是人力資本的差異引起的。也可以說是由先天稟賦的差異引起的,天賦差異準確地說是先天遺傳的,而非后天環境所致;是爹媽給予的,而不是由自身努力后獲得的。故此,真正公平的起跑線根本就不存在。社會制度只是盡可能地給予參與市場經濟中的人們一個相對的“公平的起點”。
(二)要素分配過程中的不公平
“競爭市場按工人和投資者創造價值大小支付報酬。經濟學上正式的定義叫邊際生產力理論,通俗的說,就是投入多少便獲得多少。勞動和資本的成果轉化為貨幣,回到原投入者手中。在20世紀初,這一分配理論被當時的社會思想家驚呼為對競爭經濟公正原則的神的昭示。”雖然大多數市場經濟的擁護者并不認為與邊際生產率一致的分配就必然是合理的分配,但是從道義上呼吁以貢獻為尺度獎勵卻是十分必要的。“分配本身則是你爭我奪一塊餡餅的事,當爭得不可開交時,人們便要訴諸某種量的依據,以便‘公平。要素邊際生產率構成了一種可能的依據”。現在的問題是,在市場經濟運作過程中,存在諸多并非按要素貢獻取酬的經濟不公平現象。即:市場經濟中選擇機會的不均等給效率和收入不公平帶來后果。例如在就業機會和待遇方面的歧視,以及在借貸上常見的偏心對待就是經濟上機會不均等的明例。
1.勞動力市場上存在歧視
在勞動力市場上,有的人獲得工作的機會較小;有的人無緣接近好的崗位;有的人的工作工資偏低,即受剝削。例如,技術和能力相當的男人和女人,她和他在獲得工作的可能性上存在很大差異,很可能女人被排斥在能夠勝任的工作之外,她的技能得不到發揮。或者雖被聘用干同樣的工作,但工資卻比男工低。這當然是形成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
2.資本市場中的欠規范行為
根據理想市場的客觀標準,欲想作為同一投資的任何人都面對著完全同等的利息成本,但在現實的資本市場中,富裕者的項目特別受優惠,資金雄厚的投資者往往啟用自己的資金,而不必通過借貸資金來投資,就是需要貸款,貸方對他們的償還能力也很放心,根本不考慮投資項目的進展都敢把資金貸放給他們。在這種對富人偏愛的反面,是對窮人,對并不擁有資本的人的歧視。富人和窮人在投資開設企業、購買房產、創辦教育以及所有人力資本投資方面所面臨的選擇機會是相當不公平的,這就導致“馬太效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在中國目前欠規范的資本市場上,大股東占盡先機,犧牲小股民的利益,這當然是明顯的經濟不公平的表現。
另外,在我國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資產產權變賣中的不公平行為使國企原來的廠長經理將大量國有資產占為己有,成為富人甚至富豪,而原來為該國企服務和作出貢獻的普通工人往往面臨下崗失業的命運,更糟糕的是該企業很可能以前沒給員工交納社會保險費,改制或破產后自然也談不上提供社會保險,因而他們往往面臨再就業、養老、醫療等方面的諸多窘境。
3.權力參與國民收入分配
再就是權力缺乏制約、權力參與分配導致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利用權力進行權錢交易獲得收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利用與生產要素直接相關的管理和決策權進行權錢交易。諸如,土地轉讓權、國有資產出售出租權、經濟特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批建、股票上市的批準、政府對銀行資金使用的干預、計劃內指標向計劃外的轉變、政府投資項目的批準等等都屬于與生產要素直接相關的管理和決策權。在行使此類權力的過程中存在大量權力尋租、權錢交易、貪污腐敗現象。另一種是利用對生產要素的直接管理和支配權而獲益。如銀行信貸員、稅收征管員等,這些人或進行權錢交易,或者直接從交易中做手腳,甘冒風險獲取個人私利。
在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中,各種權力因素所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不僅影響到功能收入分配格局,而且進一步影響到規模收入分配,加速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人們對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不滿,對收入分配不公平的抱怨可以說更多來源于權錢交易產生的違法收益和其他的非法收入。
(三)政府功能性分配的不到位
首先是分配政策導向不利于公平收入分配目標的實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政策總體而言是向著效率傾斜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遵循“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忽視了在國民收入的再次分配中政府所應發揮的公平收入分配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央大力抓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時,才明確應當在初次分配中突出效率,在社會再分配中突出公平。
其次,政府的公共收入政策和公共支出政策沒有很好地體現公平收入分配的目標,公共收入政策實施的結果并沒有讓富人為窮人拿出多少;在支出再分配領域,政府缺乏對低收入階層進行轉移支付的有效制度。
二、實現公平收入分配目標的公共政策
上面我們分析了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也指出了市場經濟中有些公平,如初始條件的公平很難判斷和真正達到,而且不平等的自由通過個人的選擇傳遞到不平等的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政府無事可做了,政府可以幫助弱勢群體提高在初次分配中獲取收入的能力,還可以從結果著手修正由于天賦的差異和市場經濟過程中所產生的不平等。事實上,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有效地緩解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根據盧森堡收入研究所(Luxembourg Income Study)提供的分析數據,1997年美國個人市場毛收入的基尼系數是0.48,經過稅收和轉移支付工具的調節以后,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數則是0.37。絕大多數OECD國家的經驗表明,政府通過諸如稅收和轉移支付等公共政策對于促進收入流動并降低收入不平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
(一)政府幫助弱勢群體提高在市場中獲取收入的能力
1.政府的教育、培訓計劃
如對貧困家庭子女免費提供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對貧困家庭子女提供高等教育助學貸款;為下崗失業人員提供再就業培訓等。知識和技能勢必提高勞動力的價值,因此政府諸如此類的資助教育和培訓的計劃有助于提高在經濟上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們獲取收入的能力。
2.最低工資標準制度
最低工資標準制度實際上涉及到收入的功能分配。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功能分配)中,確定勞動者依法可獲得的最低工資,就為低收入者獲取較高勞動報酬提供了法律依據。實際上美國政府就是根據《公平勞動法》來規范聯邦最低工資標準的。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勞動力供給十分充裕,在勞動力市場中,勞動力供給缺乏彈性,因此雇主壓低勞動力價格也不愁找不到干活的人,而勞動者因為當心失業,往往難以對偏離勞動力要素報酬的低工資說“不”。此時政府的干預是必要的,通過立法確定最低工資標準,切實保護勞動者的權益,對我國這樣的社會主義國家意義重大。這種方式比較起政府通過再分配手段增加弱勢群體收入有一定的優勢。從市場中賺取的收入的提高證明的是勞動者的能力,維護了勞動者的尊嚴,而通過救濟手段幫助貧困的人往往有施舍之嫌。實際上,制定最低工資標準是經濟公平的要求。
(二)政府利用稅收政策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目標
政府以稅收的形式對個人收入的一部分進行再分配,即從較高收入階層抽取一定數量的收入轉移給低收入階層,以保障低收入社會成員的生活需要,這是政府調節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的主要形式。
1.實行累進稅率、綜合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制度
在各種收入來源既定的情況下,個人間收入分配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所得稅制的狀況。我國目前實行分類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個人所得稅法中所列舉的十個稅目只有三個實行累進稅率,其余的稅目實行比例稅率,這使得個人所得稅在調控居民收入,發揮收入公平分配方面所起的作用還很有限,因此采用綜合課征制,對納稅年度內納稅人的所得總和適用超額累進稅率,就能較好體現稅收縱向公平原則。
2.開征社會保障稅
社會保障稅是以納稅人的工資和薪金所得作為征稅對象的一種稅收,它是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主要資金來源。開征社會保障稅的重要意義即在于為社會保障制度提供穩固的資金來源基礎。
3.出臺財產轉讓稅
財產轉讓稅,包括遺產稅和贈與稅,是防止財富過度集中的有力工具。個人所得稅是立足于從流量角度考察當期財富所進行的再分配;而財產轉讓稅是立足于存量角度考察累積財富所進行的再分配,因此,出臺財產轉讓稅對緩解收入分配不公,彌補個人所得稅的不足具有重大意義。
4.運用稅收支出措施
可通過如下的稅收支出途徑改善收入分配的狀況:一條是直接對低收入階層的許多納稅項目給予稅收優惠照顧,如:下崗再就業減免稅、殘疾人所得扣除等;另一條是有助于間接增加最低收入階層收入的行為給予稅收優惠,如對吸納一定數量的殘疾人或下崗職工就業的企業給予所得稅免除或減輕的照顧,再如雇主或高收入者有通過慈善機構、公益事業機構給予低收入者捐款的行為時,政府應給予捐助者以相應的稅收優惠,以鼓勵來自民間的公平收入分配的行為。
(三)政府利用轉移支付制度實現收入公平分配目標
稅收支出是一種“少取”的政策,而要實現公平收入分配目標還需要借助“多
予”的政策。對弱勢群體直接給予補助以及提供社會保障制度就是“多予”政策。目前應該對農民種田、栽種樹木、開展養殖業等生產活動給予較大額度并且直接到農戶的補貼。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低收入階層,西方發達國家對農民和農業的補貼要大大高于我國,我們要解決三農問題,要提高農民的收入,就必須在對農民“少取”的同時“多予”,光取消農業稅對農民生產和生活境況的改善還很有限。
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還相當狹窄,基本上沒有覆蓋到農村。在城市,許多困難企業的職工沒有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因此擴大社會保障的范圍,將更多的人們納入到社會保障的安全網中來是消除貧困、縮小收入分配差距、穩定社會的有力舉措。即使在目前的情形下由于財力所限不能在農村提供基本的醫療和養老社會保險,起碼可以加強基本的社會救助制度。
參考文獻
[1]姚洋著,《自由 公正和制度變遷》,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美]阿瑟·奧肯著,《平等與效率》,王忠民 黃清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樊綱著,《現代三大經濟理論體系的比較和綜合》,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郭慶旺著,《稅收支出簡論》,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