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當—當—”聰聰家里的大時鐘敲了三下,這個時間是聰聰和小書蟲雷打不動的讀書時間。
“聰聰,趕緊把你的小收音機借給我一下。”小書蟲著急地跑過來。
“現在不是讀書時間嗎?干嗎要收音機?”聰聰疑惑地遞過收音機,看著小書蟲。
“現在沒時間跟你解釋,待會兒再說。”小書蟲接過收音機,急忙打開了,廣播里正在播說書,說的是《水滸傳》。小書蟲把收音機放在茶幾上,躺到沙發上閉上眼睛,也不理聰聰,很享受的樣子。聰聰則一心一意地讀他的《淘氣包馬小跳》。
小書蟲聽完了評書來到聰聰身邊。聰聰批評小書蟲:“讀書時間不讀書,卻去聽收音機,難道你用耳朵讀書?”
小書蟲嘿嘿一笑:“沒錯,就是用耳朵讀書!”
“狡辯,你說說怎么用耳朵讀書的?”聰聰質問。
小書蟲長舒了一口氣,說:“用耳朵讀書不是把耳朵貼在書上,像用眼睛讀書那樣掃視書本,而是用耳朵去聽各種有意義的聲音,增加我們的積累,培養我們的想象力。”
“怎樣聽各種有意義的聲音呢?”聰聰被吸引住了。
“第一可以聽人嘴巴里的聲音。人的嘴巴每天都發出很多聲音,并不是都要用心去聽,而是有選擇地,有重點地聽那些對我們有意義的聲音。聰聰。你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滿肚子的故事,還有你身邊的老師、同學,隔壁的張大爺、李奶奶、王叔叔、趙阿姨都很會說故事。這些故事有些是他們從書上讀來的,有的是民間傳下來的,聽他們說故事不等于讀一個個的故事嗎?再說,他們說得那么繪聲繪色,不知不覺把我們帶到故事情境中去。清代的大作家蒲松齡,相傳他為了搜集寫作《聊齋志異》的素材,專門在涼亭里備茶給路人喝,然后請他們講各種奇聞軼事。還有現當代的作家莫言,他也說小說創作得益于他二十多年的‘用耳朵閱讀’的經歷。
第二。聽社會的聲音。這是指生活里的事物發出的聲音。比如清晨去上學,你聽到匆匆的步履,自行車的丁零聲,摩托車的突突聲,小汽車的笛笛聲,小商小販的叫賣聲……交織在一起,你能想到什么呢?這是一支繁忙而有序的生活交響曲。用心聽,會發現很多有意思的事情。
第三。聽大自然的聲音。大自然的聲音豐富多彩,洪水泛濫的聲音,植物生長的聲音,動物鳴叫的聲音……只要用心去聽,總會有收獲。譬如最讓我難忘的是夏天成百上千只青蛙聚集在一起鳴叫,那就像是大合唱,聲音洪亮,震耳欲聾,讓人驚嘆不已,浮想聯翩。
作家莫言還說,他用耳朵閱讀,為他以后的寫作做好了準備,同時還培養起他與大自然的親密聯系,培養起他的歷史觀念、道德觀念,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的想象能力,保持一顆不懈的童心。”
“我一直忽視用耳朵讀書,看來我得改改了。”聰聰感嘆。
同學們,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同樣,要是我們在作文中能恰當用上想象,我們的習作一定會出現另一番美妙的滋味。
大家不妨先來看看這個話題。假如老師要求大家寫天空,你會怎么寫呢?我想很多同學會寫:天空瓦藍瓦藍的,風兒吹著云兒跑,云兒一會兒變成了一只小白兔,一會兒變成一朵蘑菇,一會兒又變成了一只小山羊……
小作者對看到的云展開了一些想象,但這樣寫是不是缺乏新意?如果我們要讓自己筆下的天空變得更美,變得與眾不同。那我們不妨和天空說說話,把要寫的對象想象成我們最好的朋友。你試著和它聊聊天,試著和它談談心,你一定能看到它另外一面。
天空明凈,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你,照出我。天空多么憂郁,鉛灰色色的云正從北方涌過來呢!天空是藍色的,好像疲乏不堪的池水……夏天的時候,水在嬉鬧,波浪滾滾,一到秋天,他就累了,顯得懶懶的,很疲倦的樣子。
瞧,小作者的感情好像影響了天空,老天都被他們“感染”了,他們的喜怒哀樂,都在“天空”中盡情展現。作文中,要是能經常運用想象,那你的思維一定會得到更大的發展。
那么,怎樣進行想象呢?我們常用的手法是比喻或者擬人,也可以加上一些恰當的聯想,將事物特征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這樣你的文章就會栩栩如生。下面就有一個想象的片段,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