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對《七步詩》不陌生吧!據傳,三國魏文帝曹丕繼位后,千方百計迫害其弟曹植,想方設法刁難他。你曹植不是很有文才嗎,那就讓你在七步之內吟出一首詩,如果吟不出,就殺了你。結果呢?曹植從容自如,七步之內吟出: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寥寥數語,撼人肺腑,巧用“萁豆相煎”這個生動而淺顯的比喻,將曹丕為爭奪權力而殘害親弟兄的行徑,刻畫得入木三分。曹植七步吟詩,真可謂出口成章。
有沒有比七步吟詩還快的嗎?有。唐開元年間的史青,曾向唐玄宗上書,自言能五步成詩。玄宗以《除夕》為題考他,他果然在五步之中吟出五律一首:
今歲今霄盡,明年明日催。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
氣色空中改,容顏暗里回。
風光人不覺,已著后園梅。
在場的人無不贊賞其出眾的才華,齊稱史青為“五步才”。
還有比“五步詩”更快的嗎?有。相傳,北宋大臣寇準自幼勤奮好學,常吟詩作對。一次,他父親宴請賓客,客人要小寇準當場賦詩助興,他泰然自若地問:“以何為題?”客人望著墻上的《華山日出圖》說:“你就作一首《詠華山》吧!”小寇準踱步思索,剛邁出第三步,已脫口吟出: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
當時寇準年僅7歲,三步吟出如此佳作,令人拍案叫絕!
從七步詩、五步詩到三步詩,同學們不禁要問:出口成章、下筆成篇的文才是怎么來的?別急,北宋時就有人向歐陽修請教過同樣的問題。歐陽修說:“無他術,唯勤讀書而多為之,自工。”意思是說,要提高寫作才能,只有孜孜不倦,勤奮讀書,善于思考,勤于練筆。事實上,不論是“七步才”“五步才”還是“三步才”,都是他們平時刻苦讀書,認真領悟,精心構思,苦心推敲而結出的碩果,絕對不是天生的。
“讀、思、寫”是造就文壇高手的秘訣,也是提高我們寫作才能的必經之路。“多讀”,就是要養成好學的讀書習慣。“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一個人文才的高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讀書的多與寡。肯下決心,有毅力,多讀書,文字表達能力的提高和寫作技巧的掌握,就不再困難重重。
“善思”是讀書中應有之義。只有在讀書中開動腦筋,思考問題,才能理解和掌握書中的精髓,去其糟粕,從中學到有用的東西。同學們應當牢記“學而不思則罔”的古訓,做到邊讀書邊思考。
“常練”是多讀、善思的最后落腳點。北齊顏之推的《顏氏家訓》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博士為買驢子起草契約,寫了三張紙,還沒有出現一個“驢”字。古代的博士是精通經書的知識分子,可他竟不能寫好一份契約。可見,文才并非出自單純的讀和想,必須靠刻苦練筆,寫到一定數量,寫到運用自如的程度,文字就會聽從自己的調遣,功到自然成!
文章千古事,得失不由天。老師相信,你們通過長期努力學習和不斷實踐,自然會文思泉涌、文采飛揚、文才出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