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實施建議”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動性,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那么,教師在創造性使用教材時應把握哪些原則?創造的“度”又應如何掌握?福建省三明市第二中學的余養健老師在使用必修教材時做了一些嘗試,他摒棄傳統的以課文為教學單位的方法,按專題來組織教學,您認為這樣對教材進行“改造”妥當嗎,歡迎來稿討論。另外,本刊今年第1期發表了戴瓊老師《高中選修課教學初探——從“走近”到“走進”系列專題教學》一文,本期孫晉諾、董承理老師的文章是對它的討論。
隨著課程改革步伐逐步加大,新教材的優勢也正日益凸顯。但是,如何更深層次地挖掘新教材的價值,更大限度地落實新課程的理念,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高中語文必修課專題教學法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兩個原因。
1.高中語文新課程的目標是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全面的語文素養,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考慮學生的成長需要,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獲得與生成,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進行整合,讓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體驗以最簡約的形式融合,充分發揮新課程的優勢,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
2.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在教學時間、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遇到了一些問題。比如,關于教學時間的問題,課標教材每冊的容量與大綱教材基本相當,但是,每冊的授課時間僅為36學時,比以前少了一半左右,這就要求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做出調整,以免為了追趕進度,疲于奔命。
專題教學法即把每冊課文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摒棄傳統的以課文為教學單位的方法,按語文專題來組織教學。概而言之,就是將每冊選文分為“鮮明的文感”“神奇的漢字”“雋永的語句”“深遠的意境”“永遠的人物”“獨特的手法”等專題進行教學,每個專題大約4學時。下面以人教版必修教材第三冊為例做一些說明。
1.鮮明的文感。文感是對文本整體把握后產生的感覺。讀書要有文感,恐怕不會有太多的人反對,問題是怎樣才能讓學生讀出文感。對此,教師不必花過多時間去分析,學生自己看書完全就可以解決。教師的任務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感覺表達出來。這種感覺可以是針對一句話的,也可以是針對一個段落或整篇文章的;表達的形式可以是百字短文,也可以是三言兩語,甚至可以為一句話。
2.神奇的漢字。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素養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由掌握字詞的多少決定的。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加強字詞教學。這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要讓學生寫好字詞,二是要讓學生多掌握些字詞。首先我們要求學生能工整無誤地把這些字詞寫出來。其次,掌握這些字詞的音、形、義等方面的內容,然后再對這些字詞進行聯想、拓展、探究。比如,必修三我們就可以列出“敕造、宸翰、盥洗、罥煙眉、陳摶、榫頭、吞噬、巉巖、暮砧、嘲哳、宵柝、數罟、狗彘、孝悌、餓莩、跬步、膏腴、逡巡、鋒鏑、萇弘、聒噪、廣袤、馥郁、畏葸”等詞語進行教學。
3.雋永的語句。教材的選文都是經典名篇,其中不乏意韻雋永、內涵豐富的句子。詩歌和文言文單元自不必說,單是首尾兩個單元就有許多句子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如《林黛玉進賈府》中的“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本來是一句極平常的話,但在那時、那地,由那樣的人,用那種方式說出來,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很值得玩味。再如《祝福》中四叔說的“可惡!然而……”,話沒說完,卻讓人回味無窮。“可惡”什么呢?“然而”什么呢?為什么不把話說完?很有意思。品味這些句子包括這幾個層次的要求:首先,要記住這些句子并反復吟詠。有韻味的句子記多了且能時時吟詠,語文功底自然就會深厚,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其次,品味句子的內涵。一些句子,看似普通,可細細品味,或能讓我們感悟生命的真諦,或能讓我們體會人生哲理,在不知不覺中,境界得到提升,功用不可小覷。第三,賞鑒句子的形式。大凡意韻深厚的句子,形式都很獨特:或韻律鏗鏘,或節奏明快;或如行云流水,或似晨霧夕嵐。多讀這樣的句子,不僅能獲得美的享受,還能提高寫作水平,何樂而不為?
4.深遠的意境。意境不僅存于詩歌當中,小說、散文甚至其他體裁的文章中也有。如《老人與海》中的“大海孤舟”:在茫茫的大海深處,一葉孤舟,一位老人,拖著一條大馬林魚,老人還要不斷地與鯊魚搏斗,那情景該是多么驚心動魄!這樣的意境,我們只要稍加想象,內心就會受到深深的觸動。又如《祝福》中厚厚的雪褥淡去了祥林嫂的身影、濃濃的煙氣迎來了魯鎮人的祝福,也是很獨特的意境。這些意境或通脫空靈,或閑適清幽,或雄渾壯闊,或清新淡雅,品之使人如飲醇酒,賞之使人如沐春風,教師應盡量讓學生多體味文中的意境,讓這些深遠的意境珍藏在學生心中,然后像電影畫面一樣可以隨時浮現在學生眼前。這樣,學生的審美能力才會增強,文學素養才會提升。
5.永遠的人物。電視劇《三國演義》片尾曲中有一句令人回味的歌詞:“歲月啊,你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是啊,刀光劍影暗淡了,鼓角爭鳴遠去了,但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仍飛揚在我們眼前。一篇課文學完了,一本書合上了,但一串串熟悉的名字應該留在我們的心中。賈寶玉、林黛玉、王熙鳳、祥林嫂、桑地亞哥……我們把這些人物烙在心中,請進我們的精神家園。當我們失去信心時,我們會想起桑地亞哥;當我們心浮氣躁時,我們會想起加來道雄……這些都是我們心中永遠的人物,他們超越了時空,永遠駐留在我們的精神世界中。惟其如此,我們的心靈才不至于空虛,情感才不至于枯竭。
6.獨特的手法。一篇文章,我們除了要知道它寫了什么,還要知道它是怎么寫的。這個專題主要讓學生掌握一些獨特的寫作手法,看看大師們是如何運用手中的筆,描摹出客觀景物、社會現象、思想感情來的。如《林黛玉進賈府》中渾然天成的結構組織,沙里揀金的細節提煉,摹形傳神的人物塑造;《祝福》中的白描手法,為營造悲劇氣氛而采用的倒敘手法等。
以上只是大致輪廓,教學實踐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需要說明的是:專題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而變化;專題教學僅用24學時,余下12學時可以實施“表達交流”等內容的教學;這種方法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較高,教師應對整套教材統籌兼顧,學生的語文素養要比較完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