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刊曾于2005年就新課程要不要教學模式、需要怎樣的教學模式等問題展開討論。大多數觀點是,語文教學模式需要解構與重構,語文課堂教學需要從教學實踐中產生若干種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教學模式。本期刊發的《中學語文評點教學模式的構建》就是這方面的一種新探索,我們希望它能給老師們一些啟發。
隨著課程改革的步步深入,一些困惑與挑戰也出現了,如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現代教育學的本土化、教師教法和學生學法的轉變、新的教學模式的探討等。通過教與學的實踐解決上述問題,是我們教育理論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的艱巨使命。中學語文評點教學以其既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又具有現代教育理論意義的天然品質,為我們探索新的語文課程模式提供了契機。
一、理論基礎
關于中學語文評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論評點閱讀法的現代教育學意義》已經從評點閱讀法的本土特征及其包含的現代教育學的三個理論層次: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進行了論述。〔1〕下面從評點閱讀法的教學過程和語文教學論的角度,作進一步的探討。
從教學過程來看,評點閱讀與杜威的教學過程五階段說不謀而合。〔2〕
評點閱讀過程與杜威教學過程五階段說比較:

評點閱讀的前四個過程以學生自學為主,利于主體的自由發展。評點閱讀的第五個過程是一個交流、反饋、提高的過程,利于集體的交流,是作為評點教學模式的第二個環節(下文將詳細論述)而存在的。
此外,評點是個體獨立完成的活動,交流是分組合作的產物。評點的課堂教學模式為處理個別教學與班級集體教學的矛盾,提供了一種新的嘗試方式,發揮了這兩種教學形式的優點。
二、教學目標
1.促進學生主體精神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評點教學要求閱讀主體主動表達自己的觀點,這為主體發揮主觀能動性提供了可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培養發現和創造能力、表達能力、評價判斷能力、合作精神和自學能力。
要達到“評”的境界,熟悉文本是基本要求,這樣以“評”促“讀”,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而且巧妙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閱讀的有效程度。
評點的過程是有機地應用發現法的過程,又是一個重新加工、組織的過程。由評點而掌握的知識,是已經內化的、有序的,是意義的聯結,因而便于檢索,也有利于記憶。
2.促使教學觀念改變
評點的基本學習形式是自學,對教師而言,“教”的側重點由“教”學生知識,到“教”學生學會學習;評點教學模式的第二環節——交流,是由學生主講的,這就改變了教師主講的存在條件,徹底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的形式。
三、教學過程
模式是理論的操作化,操作的原則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評點教學模式的基本原則是:以自主學習為基礎,通過交流合作,實現教育目的,也就是先評點后交流。依據這樣的原則,評點教學的操作方式分為如下四個步驟:評點閱讀—交流與合作—整理與反思—延展。
1.評點閱讀
這是與文本對話,與環境對話,與自己對話;是以品評、鑒賞為媒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學生以自己的經驗觀照文本,提出主張,從而實現主體意識的多元化。
評點的最大好處,就是能對自己說出通常在公眾場合不會說出來的話,它是一種“心語”。
先進行個人獨立評點,培養學生主體精神,也為后面的交流、合作提供條件,并避免某些學生產生依賴、偷懶的思想。
2.合作與交流
這是與同學對話,與老師對話;是發表主張,交流見解;是通過對話,借助集體的智慧,辨明事實的真相。
這一環節必須以學生為主,教師起組織、幫助的作用。可以采用先分小組再全班交流的形式,也可以借用合作學習的四個基本方案:(1)學生小組成績分解;(2)小組游戲競賽;(3)拼版;(4)合作性小組調查方案。〔3〕
評點交流時,既要創造良好的氣氛,又要注意局面的控制,不可漫無邊際。因此,文本是話題,也是控制交流這只“風箏”的“線”。評點與交流是大家在主持人的引領下,共同探討,都有所悟、有所得。
3.整理與反思
對合作與交流環節的內容進行整理,使之系統化。這有兩條途徑:其一,由學生以小組報告的形式進行整理;其二,由教師幫助,學生個人進行歸納總結。
同時,教師還要結合具體的文章,對評點方法作些補充說明,以增補學生未知的東西。
4.延展
這一環節屬于應用環節。在文本材料學習結束之后,再進行同類材料評點、社會生活評點,也可對原文本材料進行改造、修正,以提高實踐能力。
最后,教學過程的課時,可作如下安排:(1)評點閱讀(課前)—合作交流(一課時)—整理反思與延展(一課時);(2)評點閱讀(一課時)—交流與整理(一課時)—延展(課后)。課時安排沒有固定要求,可因人因文靈活運用。
四、教學策略
1.評點的設計、準備策略
這是針對教師而言的,具體說是對待評點的態度,深入說是一個教育觀點問題。因此,這一步也就成了評點教學順利實施的前提。評點教學的設計,是一種“半設計”,它既要有充分的準備,又要留足空間,在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再設計”,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發現的過程。
(1)寬準備:查找相關資料備用,尤其是文本涉及的需要補充的新知識以及擴展材料;教師熟悉文本材料。
(2)寬松的環境:不作具體問題的設計,即提倡“生疑”而不是“設疑”,對可能的問題作發散思維。
(3)對文本內容作雙重理解,即文本觀點(對作者彼情彼景下所要表達的原意的理解)和讀者觀點(讀者此情此景下的現時理解與批評)。
(4)教師自身也要盡可能作多角度的詳細評點,注意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多元化的視角,對文章寫法特色的批評要包括優點和不足。
(5)學生獨立評點的組織與幫助;合作交流形式的選擇與設計;輔助手段(資料、器材、多媒體或投影設備等)的準備。
2.評點的策略
先要教給學生基本的評點方法,對于每一篇文章的具體評點方法的介紹,放在第三環節以補充說明的形式進行,因為:(1)不能把學生置于教師給定的思維定勢之下;(2)要給學生以發現的權利;(3)在反思階段,對文本涉及的方法進行補充,既是對學生發現的印證與鼓勵,又是一種提高。延展階段的練習,是對新方法的熟練化。
對文本要先作現時的理解,再作背景下的理解,以免思維受到限制。閱讀時,不必處處評點,重在善于發現,能與自己的經驗相結合。
3.合作交流的策略
總的來說,采用異質分組的原則,學生先小組合作,后全班交流。
(1)小組交流合作,包括個人評點的發表,組內合作交流與質疑解難,制作小組評點報告(含精彩評點,如內容與寫法的優點及不足、碰撞后的生發、已解決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未解決的疑難問題、新的發現與補充)。
(2)班級交流合作:以小組為單位,以組員發言機會均等為原則,發表各組評點報告,進一步交流與質疑解難。
教師要創造良好的氣氛,激發觀點的碰撞與融合。要及時總結經驗,輔導學生合作交流的方法與技巧。比如,仔細聆聽別人的說法,然后再以別人的說法為基礎,提出自己的看法。
4.其他策略
即時反饋策略,在評點閱讀或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提供幫助。
學習策略,除評點方法的指導之外,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評點的習慣。
互相激勵策略,每一次評點、每一次發表,都是一次自我展示的機會,都是一次提高,一次領悟。另外,對精彩的評點可作一些公開的展示。要允許學生失敗。
五、評點方法
評點教學法與以往的單純的評點法有著本質的差異:以往出現的“教材評點”是他人評,學生看;評點教學法是學生自己評,教師提供評點學習的幫助。它必須從學生出發,教師教授的主要是學法而不是知識。
可以借用文學評點的一般方法,但要運用到教學中,并且教會學生。通過評點來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分析能力、發現和創造能力、評價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自學能力,要為學生提供一種實踐的氣氛和具體的操作工具。為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作如下表述:
1.在閱讀的過程中,把你覺得好的或值得斟酌的字詞句做上記號。
2.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你受到了啟發或產生了思考,請暫停閱讀,務必把你所想的話寫在旁邊,不管是贊成的、反對的還是引起的聯想或評價;盡量把你所想的說清楚,甚至包括原因。
3.在閱讀的過程中,可以就內容寫出你的看法,也可以就文章的修辭、文句、用詞、篇章結構或語言風格等說說你的意見,也可以對作者“評頭品足”。(注意:評點始終是你在對自己說話,沒有人強迫你,也沒有人窺探你的心跡。這里的交流,是自由的表達,沒有人會批評你的對錯,我們坦誠地交流,互換有無,取長補短,不斷完善……)
4.也可以就你認為值得懷疑的地方或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請做好記號,并標出問題。)
5.對你認為重要的段落或其中一個局部,用最少的文字把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寫出來。
請用這樣的方法閱讀文章,不要太愛惜你“白凈”的書頁,因為它需要你思想的火花!
給學生創造這樣一種寬松的氣氛是很重要的,這是評點順利進行的條件之一。
六、評點教學的條件
評點教學對教材與教學設備沒有太高的要求,教師的素質、學生的基礎是影響評點教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因素。
1.教師的素質
學生的評點將產生大量的非預測性因素,這就給嘗試運用評點教學的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有尊重學生主體的意識,尊重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創造性以及個性化發展,具有寬容的精神和平等、合作的思想。其次,要熟悉心理學,尤其是認知心理學。要有判別是非和正確引領的能力。知識面要廣,要有清晰的邏輯思維和良好的教育機智。要能扮演好組織者、促進者、服務者的角色。
此外,不同的文章要用不同的模式,教師要因文施教。從評點本身來說,如果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評點興趣,評點過程是令人愉快的;另一方面,這種全身心投入的工作,也極易消耗人的體力。因此,就一般教學而言,這種非常“用心”的工作,連續使用,易產生疲勞。這和美食不可天天享用一樣,教師要為學生多準備一些“佐餐”。
2.學生的基礎
學生要能對文本作出自己的評價,并能有所發展,這就要求學生具備關心社會、關心生活的素質。“十年寒窗”“埋頭書案”,沒有一點經驗是無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的。增補課外的營養、擴展視野成為一種必要。從適用范圍來看,最好是八年級以上再實施這種教法。
參考文獻:
〔1〕邱旭光《論評點閱讀法的現代教育學意義》,《語文教學與研究》2006年第7期。
〔2〕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522頁。
〔3〕[美]戴維·W·約翰遜、羅杰·T·約翰遜著,唐宗清譯《領導合作型學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5~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