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問題和圍繞問題所進行的教學活動占據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大量時間,但是由于不少問題的質量不高,影響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帶來浪費時間、學生缺乏興趣等種種弊端。
問題與思維之間的關系十分緊密,高質量的問題,能夠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問題解決的結果也必然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正如杜威所說:“教學的藝術,大部分在于使新問題的困難程度大到足以激發思想,小到加上新奇因素自然地帶來的疑難,足以使學生得到一些富于啟發性的立足點,從此產生有助于解決問題的建議。”
那么,如何提出高質量的問題呢?
1.調動積累,熟中求新
一位青年教師在執教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月亮在中國古代文人筆下代表什么?”然后以問題為紐帶,以網絡為平臺,讓學生熟悉描寫月亮的詩文及古代相關文化知識。教師通過這一問題擴大了學生的思考范圍,拓展了語文課程資源。
“月亮在中國古代文人筆下代表什么”這個問題思考的直接材料包括了中國古代描寫月亮的所有詩文,這些詩文可以幫助解釋問題,但卻又不能提供答案,要想得到答案,必須用新的眼光、從新的視角來思考材料。因此,這一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
2.小處著眼,深入挖掘
特級教師李鎮西執教《孔乙己》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整堂課抓住“大約”和“的確”兩個詞,展開探究。李老師首先抓住“的確”一詞,讓學生在文中尋找孔乙己“的確”死了的證據。通過孔乙己的外貌、神態、言行和周圍人對他的態度,學生看到了孔乙己的病態人格:困窘落魄卻自命清高,受人欺凌卻死要面子,身材高大卻不事勞作,沒有生存能力。這樣的人在斷腿之后,只有死路一條,所以說,孔乙己“的確”是死了,這樣批判的矛頭自然指向了封建科舉制度。然后抓住“大約”兩個字,在文中尋找孔乙己“大約”死了的證據。通過周圍人對孔乙己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只是人們眼中的笑料,“孔乙己是這樣的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沒有人會去關心、驗證他的死活,因此,孔乙己只能“大約”是死了,這樣就讓學生看到了社會的冷漠,看到了孔乙己的悲劇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為什么說‘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這個問題的切入點只是課文中的兩個詞——“大約”和“的確”,可以說問題很小,但這兩個詞是矛盾的,兩個矛盾的詞并在一起使用,給人一種新鮮感,足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同時,這兩個詞為學生的思維提供了一個富有啟發性的立足點,這一立足點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功效,帶動了對課文的全面閱讀,引發學生層層深入地思考,這是一種能從表層思考引入深層思考的問題,有效地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3.多層設問,類比對比
執教《鴻門宴》一文時,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鴻門宴對劉邦和項羽雙方各有什么影響?請從劉邦、張良、樊噲、項羽、范增、項莊幾個人中選擇一個角度,以人物獨白的形式表現出來。
以上問題包含了多個角度、多個層次。劉邦一方和項羽一方由于大的立場不同,構成兩個大的對立陣營;劉邦—項羽、張良—范增、樊噲—項莊形成了統帥、謀士、武士三個層次,每個層次的兩個人又構成了一種對比;而每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本身又都是獨立的。如圖所示:

這一問題引導學生多層次地使用比較的思維方法。首先,在同一陣營內三個層次之間同中求異(類比):劉邦僥幸逃脫,當力求發奮;張良精心謀劃,沉著地化危機為轉機;樊噲在刀光劍影中顯示了自己的勇敢與忠心,想到的恐怕只是脫離險境這一層。其次,不同陣營同一層次的三組對象之間是同中求異和異中求同(對比)的綜合運用:同為高級謀士,張良籌劃成功,范增痛失良機,但對未來的局勢,二人都有了預感;同為統帥,劉邦和項羽都不能完全看透這一事件的意義,但劉邦能吸取教訓,洞悉人心,委曲求全,敗中求勝,項羽卻始終自視高大,不以為然。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比較,不但使學生看到了劉項雙方未來形勢逆轉的深刻原因,而且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可見,在課堂教學中,提出高質量的問題非常關鍵,高質量的問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探究,促進學生思維向新、廣、深三個方面發展,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
參考文獻:
〔1〕單中惠、朱鏡人主編《外國教育經典解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李鎮西著《聽李鎮西老師講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第1版。
〔3〕朱紹禹主編《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