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高考語文考試大綱(以下簡稱“新考綱”)是對語文新課程進行學業紙筆驗收的綱要性文件,對一線教學的引領作用絲毫不低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與語文課程標準。制訂和頒行新課程考試大綱,是一項創造性工程,經過了多方面復雜而艱巨的工作。作為整個課程改革的重要環節,尤其是特定過渡時期的評價方案,新課程考試大綱在我國語文高考歷史上邁出了具有創新意義的一步。
新考綱遵循“漸變”的原則,在以往語文高考的基礎上作出了適度的創新,主要表現在:
1.倡導選擇性——考試內容上增設了選考內容。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構建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高中語文課程,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新考綱在考試內容上專設了選考內容,分文學類文本閱讀和實用類文本閱讀兩塊,讓學生任選一類作答。這種設置讓學生有了選擇答題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差異性和個別特征,有益于促進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突出并呼應了高中語文新課程“選擇性”的特點。這是新考綱中最大的亮點和創新點,也是我國語文高考歷史上一次質的跨越,由此改變了我國語文高考試卷的結構。試卷由以前單一的必考變為必考、選考兩部分,必考的內容既可以是必修的,也可以是選修的;選考的內容既可以是選修的,也可以是必修的(寫作放入必考)。這是考試結構的創新,對應了新課程的課程結構。
2.正式將探究能力列入能力考查點。
新考綱在考試能力一項中新增了“探究”一項,并解釋說:“探究,指探討疑點難點,有所發現和創新。”在選考部分的能力陳述中,將“探究”能力細化為:“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豐富意蘊;探討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意的解讀;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分析起來,可分為評價探究和創新探究兩種考查角度。這種考查,是語文課程演進中課程價值觀的重大提升,契合了素質教育的要求,符合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人才的需要,是新考綱在考查要求上最大的亮點。
3.嶄新的文本類別標準重構了文體考查體系。
傳統考試以記敘、議論、說明等文體貫通閱讀與寫作,沿襲的是文章學的文體概念。新考綱堅持以課標中的文本類別統領閱讀、寫作,以“文學類”“實用類”“論述類”文本類別作為閱讀和寫作的考查序列,這種分類,對應了高中語文“審美”“應用”“探究”三種能力目標,也是一項歷史性的突破。
4.將實用類文本列為考試內容,強化了語文學科的實際應用功能與生活化特征。
長期以來,課程內容與時代脫節、學不能致用的問題困擾著語文教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注重應用,加強與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聯系,加強與其他課程的溝通,以適應現實生活和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新考綱提出的實用類文本考查的要求是:能寫實用類文本;了解訪談、調查報告、新聞、傳記、社科論文等實用類文本的文體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這一考查要求突出了語文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功用,切合語文學科與社會生活水乳交融的關系,從工具性的角度強化了學科屬性。
5.淡化機械記憶的內容。
新考綱將“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放在古代詩文閱讀部分,不再提出“識記文學常識”的要求,不再將以前規定的“識記中國重要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識記外國作家及其時代和代表作”“識記文學體裁常識”納入考試命題要求,減輕了考生純粹記憶的負擔,符合課改精神。
新考綱將原大綱“語言知識和語言表達”改為“語言文字應用”,這一改動符合新課程突出應用的原則。以前規定“能識記基本的語言知識,掌握常見的語言表達技能”,新考綱改為“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另外,新考綱對識記字音的要求增加了“常見字”的限制,范圍大大縮小,更加科學可行。
6.強化漢語文書寫基礎,將錯別字的多寡作為作文評分的一項標準。
新考綱在寫作部分指出:“每一個錯別字扣1分,重復的不計。”這是極其罕見、十分“嚴酷”的扣分措施,有專家稱之為“一副猛藥”。這項評分標準自然是源于目前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差、錯別字泛濫、語文基礎能力下降的現實,是用高考指揮棒來引導中小學加強漢字教學、提高漢字應用能力。
制訂新考綱確定新的考試內容與考試結構,是新課程實施后的第一次,是語文高考改革的重大舉措。但相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要求來說,新考綱只能算是考試改革進程中一種過渡產品,遠未實現新課程考試評價改革的目標。正如一些語文教育界人士所說的那樣,新考綱較以前的考綱“沒有什么變化”,與老高考“差不多”。無論在考試形式上還是在考試內容上都沒有多大變化。在總體導向上對課程標準的改革精神也呼應不夠,對新課程的實施尤其是對教學改革的啟發、引導缺乏力度,消減了新課程的創新性。還有一些改革措施需要繼續探索,如:過程性評價項目及結果何時能作為錄取權重也列入考試大綱;如何科學確定必修、選修之間的考試比重;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怎么才能進入必考內容;試題的選擇題量為何居高不下;等等。從考試改革的發展要求,從人們對高考的期望,從語文學科的變革規律上看,新考綱還肩負著十分艱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