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樓紅,女,37歲。中學高級教師,浙江省特級教師。1990年師范畢業后一直擔任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曾主持“初中語文學科能力型教學模式的實踐與研究”課題,并獲浙江省基礎教育成果二等獎、杭州市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作為浙江省首批參加新課程實驗的教師,積極開展初中語文“體驗·對話”課堂教學研究工作,共有8篇教學論文、案例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6篇論文獲市級以上獎項。曾先后獲浙江省中小學教壇新秀、省春蠶獎、省青年崗位能手、余杭區首屆名教師等榮譽稱號或獎項。
教育觀點
讓學生真正走進文言世界
文言文教學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逐字逐句翻譯,學生昏昏欲睡;教師唇焦舌敝,學生飛筆疾書。這種解經式的教學只關注字詞句的落實,教師即使講得再好,學生對作品的體味與理解也始終是被動的,學生被引入一個封閉、狹窄的學習空間,根本無法體會文言文的趣味。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取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學習文言文不單是為了了解古代的語法現象,或記住一些名句名段,而且是為了領悟古人偉大的思想,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學修養,從積極的體驗中培養情感,激發內在興趣和成功動因。
1.設計情境導入
教師應力求醞釀出一種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感,給學生的認知過程增加新的刺激,迅速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使學生的認知心理活躍起來。
我們現在沒有說古語、寫古文的環境,這給學生學習文言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我們可以積極創設寬松愉悅的情境,幫助學生體驗和表達情感。好的導入能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也能像鑰匙一樣悄悄開啟學生的心扉。
2.重視誦讀
誦讀是目視其文,耳聞其音,心悟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面到深層再到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它把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能陶冶情操,啟迪心靈。
我在教學《湖心亭看雪》時,把誦讀當作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用示范朗讀、自由放聲讀、齊讀、齊背等不同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體驗作品傳達的思想情感。
落實誦讀,應做好四個結合:自讀和范讀的結合、齊讀和個讀的結合、講前讀和講后讀的結合、朗讀和背誦的結合。南宋理學家、教育家朱熹說:“凡讀書……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朗讀進行點撥與指導。
3.巧妙設計問題
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問題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從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
問題的設計要體現學生“最近發展區”,要具有開放性,這樣才能為學生營造廣闊的思維空間,達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效果。
我教學《湖心亭看雪》時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1)從文中找出內容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2)張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請用一個字概括,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3)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覺得張岱會把他當作知己嗎?
這些問題由淺入深,指向了張岱的精神世界,是理解文本的關鍵。這里,我沒有用所謂的標準答案來替代學生的感受,束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阻礙學生的創造。同時,與文本的漸進對話,使學生完完全全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學生在體驗中發現、探究,發表個性化的見解,真正成了課堂的主人。
4.引導學生設疑
學會提問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學生幼稚、膚淺、片面的觀點切忌一棍子打死,應針對其認知結構和思維過程的不足,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對熠熠生輝的思想火苗要熱情鼓勵,用心呵護。
5.追求雅化教學語言
教師課堂語言的雅化,能使課堂更具磁力和張力;教師雅化的語言如與具有靈魂感召力的文言語句相一致,則能彰顯文言的魅力,使課堂充滿詩意和濃情,從而激發學生參與對話的內在需求。
例如我教學《湖心亭看雪》的過渡語:“是啊,同學們,如果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自古以來,懷有孤獨感的人多的是。譬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與柳宗元的寒江釣雪有些相似。哪位同學能背誦一下《江雪》?”借助情境的設置,喚醒知覺表象,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要之,文言文教學要突出對“文”的感悟、體驗。教師要從“教”轉變為“導”,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真正走進文言世界。
教學實錄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呈現有關西湖的風景圖片。)
師:欣賞著這些美麗的圖片,同學們能背誦一兩句有關西湖的詩句嗎?
生:“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生:“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
師生:(齊背)“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師:是啊,同學們,如果詩人心中有一個春天,他筆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詩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筆下的西湖就溫柔纏綿。可是,如果詩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筆下的西湖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步入張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
師:哪位同學愿意站起來介紹一下作者張岱?
生:他生于1597年,死于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一生未曾仕宦。
生:他早年過著精舍駿馬、鮮衣美食、斗雞放鷹、彈琴吟詩的貴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曉音樂、戲劇。
生:他著有《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
師(補充):明亡以后,張岱避居浙江剡溪山中,專心從事著述,窮困以終。《陶庵夢憶》和《西湖夢尋》即寫于他入山以后,書中緬懷往昔繁華,追憶前塵往事,字里行間流露出對鄉土和故園的懷念,也流露出不少傷感情緒。他的文學創作以小品文見長,文筆清新生動,饒有情趣,風格獨特。
三、自讀感知
師:現在我給大家示范朗讀。
(師讀,生聽。)
師:接下來請大家自由放聲讀,注意字音。
(生讀。)
師:誰能告訴我下面這些字詞的正確讀音?
(師出示演示文稿,生爭相回答。)
師:請大家自讀課文,借助注釋口譯文句,并把難點、重點圈出來。
(生開始自讀。)
師:好了,現在四人為一小組,自由組合,把你的問題帶到小組中討論一下。
(生小組討論,師巡視并酌情指導。)
師:問題解決了嗎?如果沒有解決,可以帶到班上集體討論。(停頓,環顧四周,無人發問。)那好,老師有一些字詞想請大家來說說它們的意思。
(師出示演示文稿。)
……
四、品讀質疑
師:同學們的表現都非常好,相信現在大家的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下面請再讀一讀課文,并從文中找出內容上看似前后矛盾的地方。
生:前面說“獨往湖心亭”,后面卻說“舟中人兩三粒而已”,有矛盾。
生:前面說“鳥聲俱絕”,后面卻說“舟子喃喃自語”,也有矛盾。
生:問其姓氏,卻回答“金陵人”,答非所問。
師:同學們,這難道是作者的筆誤嗎?
生:說明了作者的孤獨、寂寞。
生:可以看出作者與眾不同的心情。
師:金陵曾是明朝的國都,從作者對“金陵”的敏感中,可以看出作者對前朝的懷念。這樣寫,與他的心情和個性有關,也許我們可以因此更好地理解張岱。下面請同學們一起說說張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請用一個字概括,并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的理由。
(小組討論后發言。)
生:“癡”,大雪三日之后的凌晨去西湖看雪,只有他做得出。
生:“雅”,因為他筆下的雪景非常優美。
生:“傲”,因為明明有其他人,他卻視而不見。
生:“孤獨”,看雪景反映出他的孤獨。
師:說到風景,同學們覺得作者筆下的西湖是一個怎樣的西湖?
生:很美。
生:天與水與雪茫茫一片。
師:是的,好像很白,很渾濁。
生:好像作者自己也融入了畫面。
師:朗讀文中寫景的句子。
生:(齊讀)“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這里作者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國畫的一種技法,指一種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線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畫法。作為一種描寫方法,白描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質樸的文字,寥廖幾筆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寫方法。
(多媒體呈現白描圖畫一幅。)
(生再次齊讀“霧凇沆碭……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師:請注意這幾個量詞:痕、點、芥、粒。
生:作者感覺自己很渺小。
師:“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與曠遠莽蒼的大自然對比,渲染了一種“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緒。作者寫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飾,簡潔、樸素、自然,如一幅寫意山水畫。人物云天、高低遠近、濃淡疏密,人與自然在精神世界里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
師:作者遇到人后是怎樣的感情呢?
生:大喜。
師:大喜過后又是離別。
生:會有更深的孤獨。
師:張岱筆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然而,寧靜之中,我們仍能感受到作者內心深處的漂泊無依、茫然無奈的傷感。不一般的紀年方法、不一般的時間、不一般的天氣,“獨往”看雪,不僅強調數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寫出了作者漂泊無依、與眾不同的心態與情趣。酒逢知己千杯少,知己難覓難求,不經意之間遇到了,但緊接著又是無奈的分別,并難有再會之期,這怎不令人惆悵?在寫景敘事中我們感受到了作者的茫然無奈、滄海一粟、消極遁世的情感。
五、拓展想象
師:孤高情懷有誰知,獨與天地相往來。自古以來,懷有孤獨感的人多的是。譬如,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張岱獨往湖心亭看雪,與柳宗元的寒江釣雪有些相似。哪位同學能背誦一下《江雪》?
生:(自告奮勇地)“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師:很好。我想問,假設時空倒流,張岱在湖心亭遇到釣魚的柳宗元,你覺得張岱會把他當作知己嗎?
生:我認為會的,因為兩人都懷才不遇,清高、孤獨又帶著一點淡淡的憂傷。
師:(提示)柳宗元寒江獨釣的目的是什么?
生:(思考片刻)希望能得到有識之士的賞識,在等待機會。
師:所以我覺得,這存在兩種可能。一方面因為兩人都是文士,都熱愛自然山水,且都懷才不遇,所以有可能結為知己;另一方面柳宗元對于未來還充滿期待,他是積極入世的,而張岱則是前朝遺老,十分消極,所以兩人也可能成不了知己。至于能不能結為知己,就留待他們自己去解決吧!
六、朗誦留白,結束教學
師:孤舟一寒士,獨品滿湖冰。曹雪芹在《紅樓夢》中說:“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下面請同學們在齊背課文中結束這堂課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