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是一個正上高二的男生。一天,申的母親找到我說,申這段時間好像生了病一樣,休息日都是上午十一點以后起床,并且整天悶在家里。看著他那懨懨的樣子,做媽媽的心里真難受。“上個星期天,他回來說自己可能得了心理疾病,想找個心理醫生,老師,你說他還有救嗎?”她的眼睛紅了。
我告訴她不要著急,成長中的學生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困惑,是正常的。申很勇敢,因為他在問題面前沒有退縮,而是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我們約定了見面的時間。
“最好的哥們帶走了我的女朋友,我無法面對自己,感覺自己太失敗了!”
申高高的個子,發型很帥,全身散發出一種藝術氣質。但是,他的眼睛里流露出的傷感、痛苦、無奈,浸潤了他的面龐,以至于他整個臉都是僵僵的。
他在我面前坐下,遞給我一封信。這是一封絕交信,是一個女孩子的手筆,字里行間有很多的傷感,還有很多對申的不滿。
“你很愛她,是嗎?”我說。
“是的,她很優秀……”申低下了頭,又遞給我另一封信,他的眼里隱隱的出現了淚花。
這是一個男孩子的手筆。這是申最好的哥們。這個最好的哥們也看上了這個女孩。信的后面男孩子很爽快地寫道:我希望再見到你的時候,你能狠狠地打我一下,然后,我們還是最好的兄弟。
申告訴我,自己從小就和這個哥們在一起,可以說無話不談,兩個人經常是一起吃飯、一起運動。申還告訴我,他的哥們很優秀,雖然生活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家庭里,但是他都堅強的撐過來了。
申說他哥們的時候,眼中現出一種欽佩的目光。
申接著開始說自己,說這個女孩子,他們在一起的種種事情,他們的快樂,他們的矛盾。“我真的喜歡她,她是那樣的優秀。但是我不能使她總是高興,她常對我不滿意,我感覺太痛苦了。”
“那么你覺得你有能力讓她快樂嗎?”我問。
他思考了一下,說:“至少,我應該能使她快樂一些。現在,我知道我的哥們能使她快樂。”
“于是,你的心里隱隱的有點痛?”
“我感到自己太失敗了!”他幽幽地說。
“我很想好好的愛她,讓她幸福,我們快樂的生活,我愛她,”他再次幽幽地說,“但是,她走了,跟了我最好的哥們!”
“這真是一件非常殘酷的事情,不要說你們,我們這些成年人也難以應付啊。但是,我知道,你很想從這件事情上解脫出來。”我說。
“對!”
“你恨你的哥們嗎?”
“有一點……說不上是恨……好像我現在更恨的是自己!”
“女朋友離去,你心里很痛,還有,你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至少,現在看不到自己的長處,是嗎?”
他點點頭。
“那么,發生的這一切能說明什么?說明你不行?還是你不好?”我問他。
他嘆了一口氣,沒有說話。
“女朋友離開你,只是說明她在找她需要的東西,你沒有,你們不合適,但是,并不能證明你不行啊!”我啟發他說,“你到商店買東西,你是買最貴的最好的還是最合適的?很明顯,最貴的最好的未必是你所選,你要買的是最適合你的。”
他點點頭,說:“你是說,她不適合我?”
“你說呢?”我問。
“那么,她到底需要什么?我的哥們有嗎?”他問。
“從這封信中,我覺得她更需要的是安全感,不是愛情,她的家庭好像不能給她提供她需要的情感……”我說。
“是的,她父母經常吵架,”他說,“她經常向我訴苦,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她,這時只能聽她說……我沒有能力使她幸福。”他再次陷進去。
很多年輕人都喜歡把責任放在自己的身上,好像自己是無所不能的,認為自己應該為所有的問題負責任。
“不是沒有能力,是不合適。她是否幸福,取決于她的選擇,她的生活態度,不是由你決定的。我們任何人都不是神,我們決定不了別人的生活。”我說。
“你是說,即使我們在一起,她也不會幸福?”申問。
“你說呢?”我反問。
“可能吧,我們是不合適,我總是不知道她需要什么,我也不知道怎樣幫助她,我想我的哥們應該比我強,他應該能使她幸福。”
“不是你的哥們比你強,是你的哥們可能更適合她,但是,她是否幸福,你的哥們也決定不了。現在,你們還處在成長時期,你們的未來是什么樣子,現在還不能下結論。包括未來你可能會遇到許許多多女孩子,等碰到了一個你們彼此都需要對方的人,你會發現,愛情,帶給你的不是痛苦煩惱,而是兩情相悅的快樂。”
申笑了,不自覺流露出來的那種。
“記住一點,這并不是你的失敗,而是成長的一個過程。成長,就像蛹化成蝶,需要自己去經歷,自己去面對,誰想成長誰就要經歷這種磨難,沒有人能替代得了。就像小時候剛學走路,第一次騎自行車,誰沒摔倒過?”我再次重復道。
正如申自己所說,他很佩服這個哥們,在這個哥們面前,他本來就有一種自卑心理。現在自己的女朋友又走了,已經夠讓他傷心的了;又是被最好的哥們帶走的,這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自己與哥們的差別。這一切得出了一個非常令人難以接受的結論:我不行。這種自我否定帶來的痛苦比感情上的痛苦更為刺骨錐心。
所以,要想讓他真正解脫出來,單純在感情上安慰疏導是不夠的,還要引導他確立正確的自我觀念,進行積極的自我評價。
是初戀還是初練?
申第二次來到我的辦公室,是因為他原來的女朋友和他的哥們“經常爭吵”,并暗示申當時“不負責任,對她不關心,使她做出了錯誤的選擇,以至于現在很難過”。
“好困惑啊!她自己也是很矛盾是嗎?開始時,離開你選擇了你的哥們,現在,在和你的哥們好的同時,又開始覺得你好了。”我總結說。
申點點頭。
“吃著蘋果的時候,覺得梨子好;選擇了梨子的時候,又開始覺得蘋果好了,這可能就是她的心態吧?”我說。
申說:“是的,她也說我和哥們是她的左膀右臂,她誰都不想離開,現在,我該怎么辦?”
“你的同學怎樣評判你們的關系?怎樣看待你們?”我問。
“同學說我的哥們不仗義,說女孩太花心。”申說,“昨天晚上,她先給我來電話,說著說著就哭了;然后,我哥們也給我來電話,他也哭了,他說,如果我愿意的話,把她還給我。”
“也就是說,他們之間確實發生了一些矛盾,你的哥們現在也承受不了了,而且這些矛盾在你身上曾經發生過。”我說。
“對,如果,現在,我們重新開始會怎樣?”申問。
“你說呢?其實,你很希望自己能處理好這件事情……現在,你處理不了的事情你的哥們也沒處理好,你想再重新來過,給自己一次機會?”我問他。
“是,我總感覺,我對她負有責任。”申說。
我說:“你認為,愛她就應該為她承擔一切,讓她每天都快樂的生活在陽光里?”
他點點頭。
“現實是這樣嗎?”我問。
“不知道。”
我接著說:“你如果和她重新開始,能保證給予她所有想要的嗎?”
中學時期,異性交往本身就是為了了解異性,增加異性之間的交往經驗,但是,過于親密的交往或者是指向婚姻的交往,可能會局限兩個人的交往范圍,束縛彼此的自由,使自己的成長空間變窄。這無疑會影響個人的成長。愛情不是索取而是雙方彼此都要付出,以推動兩個人共同成長。信守愛的承諾不只需要激情,還需要能力需要智慧。
申沉默了很久,說:“現在看來我真的不知道重新在一起會怎么樣!”面上顯出懊惱之情,“唉!也許這就是我的初戀?”
“不是初戀,是初練,練習的練,人就是這樣長大的。”我糾正他說。
“是初練,練習的練。”申被我的話逗笑了,隨后補充說:“其實,我們本來就是應該做很好的朋友的。”
申告訴我,想一想以前,自己確實是太幼稚,一門心思想付出自己,遇到挫折就開始懷疑自己。現在,終于明白成長的意義,自己感覺確實比以前成熟了。
(摘自《中學生心理》2004年第8期。《中學生心理》,真正中學生自己的心靈花園。訂閱代號12-168,各地郵局和報刊亭均可訂閱、購買。)
編輯/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