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讓你更機靈
一般的觀點認為,愛睡覺的人是懶人,但最新的研究發現卻與此恰恰相反:人在睡眠中腦部活動保持著極高水平,會在下意識里加工處理白天的事。
哈佛大學對100位大學生做了試驗,給他們看8張紙,每張紙上有12個概念詞。12小時后,讓他們把這些詞默寫下來,寫得越多越好。有一半的大學生是在早晨9時拿到這些詞,晚上默寫。另外一半的大學生則是在晚上拿到,睡一夜之后,第二天早上默寫。結果表明,睡一夜之后的大學生寫下的單詞要多得多。由此可見,睡眠讓人更機靈——睡眠時,大腦會把白天的體驗和信息從暫時存儲它們的海馬狀突起中轉移到長期存儲它們的大腦新皮層,同時將沒用的垃圾從海馬狀突起中去除,以便給第二天的信息留出空間。這是一個鞏固記憶的過程。
手機帶你走向孤獨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過度使用手機發展到病態時,后果就可能是恐懼和抑郁。佛羅里達大學專門從事人對手機及其他信息技術產生社會心理依賴現象的研究者麗莎·梅洛指出,手機和通話本身不是什么問題,那種無論如何都要知道正在發生的事情、任何情況下都得讓人找得到的想法就有問題了。當生活完全圍著手機轉,比如,手機使用者不能自控地一再查看有沒有短信息時,手機癖就形成了。
不過,只有當引發了恐懼乃至抑郁時,對手機的依賴才會很成問題。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一條短信沒有得到回復,人的自信再薄弱一些的話,就會陷入不能自已的沮喪和失望。要是手機偶爾離身,就會心驚肉跳,仿佛至愛被剝奪了一樣。對手機的極度使用可能令人陷入社會孤立狀態,對未成年人的影響尤甚。
幸福的人顯得平庸
一般觀點認為,當人處于生氣、沮喪、恐懼等不良狀態下,思維常落入俗套。但近來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在幸福開心的時候,思維也會落入俗套。
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在一系列實驗中,要求大學生們把自己想像成陪審團成員,對一起傷害案件作出評判。大學生們分為兩組,一組被告知,傷人者名叫約翰·加納(美國副總統名),另一組被告知,傷人者叫胡安·加西亞(電腦游戲中的人名)。研究者向兩組學生提供了相同的案情陳述,然后讓他們評判哪個有罪。研究者給學生播放美妙的音樂,或是讓他們描述自己愉快的記憶,處于愉悅的心境中。結果,學生們的判斷落入俗套,認為胡安犯了罪的人更多。
進而,研究者要求另外兩組學生回憶以往平常的事,處于正常的心境下,結果學生們認定兩人犯罪的比率相同。隨后,研究者要求幸福的學生們對他們評判的正確性進行評論時,胡安和約翰的差異也隨之消失了。
主持研究的心理學家加倫·V·博登豪森指出,處于幸福狀態下的人無法展開復雜的分析,會以快速得出的結論為準。只有當別人要求他們進行論證時,他們才會花時間來進行深思熟慮的評估。
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