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在歐洲北部的山村里,住著一戶五口之家:父親、母親和三個兒子。母親在家操持家務,父親經常帶著三個兒子去狩獵。打獵歸來,除了能吃上母親做的鮮美野味外,還有一些剩余。父親就帶著兒子們到集市上把獵物賣掉,然后再買回日常用品。家里的日子過得很富足。
因為打獵時常有不可預知的危險,所以父親只允許孩子們去取被擊中后倒地的獵物,不允許他們隨意跑動。父親的獵槍是傳家寶,許多獵人想高價買走它,父親都沒同意。三個兒子平時想玩弄一下獵槍,父親也是不允許的。
有一天,狩獵完畢,回來的路上,父親問了個奇怪的問題:“如果有兩樣東西擺在你們面前,你們會選擇什么?是眾多的獵物還是這把獵槍?”老三的回答最干脆:“我要獵物,要獵槍哪有要獵物好?獵物可以直接拿到集市上賣,能換許多許多的錢。”老大說:“我要獵槍,獵物哪有獵槍好?我可以用獵槍打許多獵物。”
老二沉默不語。父親好奇地問:“你呢?你難道什么也不想要?”老二回答:“是的!我什么也不要!”父親問:“那又是為什么呢?”老二想了想說:“我就想天天陪在父親身邊,看你打獵。”
十幾年后,老二成了比父親更出色的獵手,老大成了平庸的獵手,而老三靠老二的資助生活。
若干年后,《動物保護法》出臺。老二成了優秀的商人,老大在一家企業做工,老三仍靠老二的資助生活。
這是個有趣的話題:要獵槍還是要獵物?老三選擇獵物自然有他的道理,因為能直接換來錢的是獵物而非獵槍。老大看起來比老三聰明,因為有了獵槍就意味著能獵取更多的獵物,當然更有前途。可他們都忽略了一點:怎樣才能擊中獵物?老二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學會了捕獵的耐心和技巧。
有關“魚和魚竿”的故事誰都熟悉,其實那個故事同樣把人引入了誤區,要魚竿并不比要魚高明多少,而學會怎樣釣魚,培養耐心、掌握技巧,才是最應該要的“東西”,而且受用終生。
特邀編輯/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