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七月流火”語出《詩經·豳風·七月》的開頭兩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前句是引子,天氣漸漸涼了。后句是落腳,該縫制寒衣了。
“七月流火”的真實含義,并不是說七月的酷暑炎熱,而是與一種天文現象密切相關,即農歷七月天氣轉涼的意思。“七月”指農歷的七月;“流”,指移動,落下;“火”指星名“大火星”,即心宿。“大火星”能放出火紅色的光亮,每年農歷的五月黃昏,位于正南方,位置最高。農歷的七月黃昏,大火星的位置由中天逐漸西降,“知暑漸退而秋將至”。人們把這種現象稱作“七月流火”。
話說三千年前,周成王下面有一個豳(bīn)國,在今陜西省彬縣。豳國很早以前是周民族的農業文化發祥地。那時歷法尚未完善,指導農事活動要靠觀星。每年夏末,一顆名叫火的紅色的亮星,端端正正出現在正南方的天空上。憑著祖傳的觀察經驗,農夫知道夏天結束了,秋天來了,一年中最忙的秋收時節到了。匆匆又是數日,秋夕同一時刻,農夫又看南天,發現那顆大火星較之數日前向西移下墜了。又過數日,西移下墜更甚。一個月后的同一時刻,再看南天,大火星已移墜到西邊地平線上,這個過程就叫“七月流火”。
火在這里獨稟內涵,其義特殊,專指天蝎座?琢星,絕非“赤日炎炎似火燒”之火。
這里,“七月流火”是一種天文現象。它的含義是:每當農歷七月的秋天,而不是陽歷七月的夏天,天上那顆名叫“大火”的星星就會向西流去,是暑退將寒的時候了。現在,“七月流火”被人們常常誤用作形容夏天酷熱的語句,實是對古詩的誤解誤用。
“東道主”一詞句的由來
如果翻閱《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三回“智寧俞假鴆復衛,老燭武縋城說秦”,就比較清楚了。晉文公在城濮之戰大敗楚軍后,決定對他在流亡期間怠慢過他的國家進行報復,鄭國當年對流亡之中的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不曾禮遇,因此,鄭國也在晉文公的討伐之列。當時秦晉兩國關系很好,晉文公便邀請秦國和他一道攻鄭。公元前630 年,晉秦軍隊包圍了鄭國的都城,鄭國處于危急之中。二雄兵臨城下,鄭國國君知硬碰硬是無法粉碎秦晉大軍的,于是打定主意通過外交斗爭來使自己轉危為安。一日深夜,身負重任的燭之武縋城而出,來到秦軍營地,憑其震天撼地之舌,驚魂動魄之理,向秦穆公發動了一場凌厲的心理攻勢。首先,燭之武使其明白即使攻下鄭國也于秦無利,接著又揭露了秦之聯盟晉的貪婪面孔,又用晉曾借虞滅虢,之后滅虞的事實來揭示秦穆公,你就是第二個“虞”!這一席震撼人心之詞,說得秦穆公點頭稱是。接著,燭之武又不失時機地表示,如果兩國結為友好,那么愿意當秦國的“東道主”。意思是說秦國要向東發展,難免會有使臣往來。那么位于秦國向東必經的鄭國,則可為其使節提供衣食住行的便利。這就是“東道主”一詞的由來。
編輯/左家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