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生于1898年3 月5 日,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特別是他雄辯的口才和飛速的思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嘆為觀止的美談。
1. 一次,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么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做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么意義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2. 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語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面帶微笑地說:“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一些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于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么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么叫做柔中帶剛。
3. 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 ”周總理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么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4. 一個西方記者說:“請問,中國人民銀行有多少資金? ”周總理委婉地說:“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資金嘛,有18元8角8分。”當他看到眾人不解的樣子,又解釋說:“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貨幣面額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等10種主輔人民幣,合計為18元8角8分……”
——周總理舉行記者招待會,介紹我國建設成就。這位記者提出這樣的問題有兩種可能性,一個是嘲笑中國窮,實力差,國庫空虛;一個是想刺探中國的經濟情報。周總理機智過人的幽默不能不讓人折服。
(掩月摘自《百度知道》)
編輯/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