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流行著兩種木偶戲:提線木偶戲和掌中木偶戲。顧名思義,提線木偶就是用線控制的木偶;掌中木偶就是用手指控制的木偶。這兩種不同的木偶戲表演形式風格各異,泉州的老師讓孩子們將這兩種木偶戲搬進了自己的美術課,他們是如何做的呢?我們去看看吧。
歡迎來到古典提線木偶戲劇團
■目標
通過對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欣賞,了解閩南木偶的造型特點,感受民族造型藝術語言,培養關注歷史和文化的意識;認識、感受提線木偶運動控制的原理,提高學員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動手協調能力。
■方法
通過動手設計、制作提線木偶,讓學員在游戲中創作。
■準備
泉州提線木偶、色卡紙、黑卡紙、勾線筆、牛皮紙、鐵絲、細繩、水彩筆、剪刀、膠水。


■實施
1 播放提線木偶戲,激發學員的興趣,讓他們感受木偶獨特的魅力。
2 展示木偶,介紹木偶的歷史及其制作工序,并指出提線木偶和掌中木偶的區別。提線木偶由偶頭、籠腹、四肢、提線和勾牌五部分組成。提線一般為16條線,木偶運動主要靠線的牽動。
學習泉州木偶的造型特色。木偶頭以“圓潤豐腴、形態萬千”為特征,“五形三骨”的不同組合構成了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風格寫實、做工細致;服飾以傳統的戲劇行頭樣式為主,多用紅、藍、黃等顏色,厚重張揚,具有強烈的民族藝術感染力。
3 創意設計。根據提線木偶的運動方式和造型特征,選擇卡紙和線作為創作媒介,啟發學員進行“平面木偶”創意設計。
(1)學員根據自己最感興趣的造型去設計“木偶”,在卡紙上起稿,再用記號筆描畫。(步驟1)
(2)將畫好的線稿沿邊剪下來(偶頭、籠腹、四肢要分開剪)。(步驟2)
(3)給剪下來的線稿扎出小扎,并用鐵絲拼接固定,各部分綁上細繩。(步驟3)
(4)給拼好的木偶穿“衣服”,進行裝飾。(步驟4)
■評價
能否充分利用木偶中的民族造型藝術語言;木偶的提線控制是否協調統一;木偶形象是否有新意;結合自己設計的木偶談談對木偶的認識。
■拓展
角色都準備好了,按下來我們是不是要排練一場精彩的木偶戲呢?
本版作品由蔡永輝美術學校學員創作

歡迎來到時尚掌中木偶戲劇團
■目標
1 在木偶的美術造型訓練中,培養學員在繼承中創新的能力。
2 通過木偶表演,促進學員藝術素質的綜合發展,培養學員的集體合作意識和熱愛生活的態度。
■方法
引導學員運用各種材料,采用剪、粘、畫等方法設計制作掌中木偶,并進行簡單的表演。
■準備
雞蛋殼(也可用乒乓球、各種塑料瓶、小紙盒等)、塑料袋(也可用廢布、手帕)、水彩筆、橡皮筋、彩紙、毛線、雙面膠、剪刀等。
■實施
1 教師創設情境,展示掌中木偶并進行表演,激起學員的興趣。
2 簡單介紹木偶戲的歷史以及泉州木偶的特色,指出掌中木偶與提線木偶的不同。掌中木偶是演員將手掌伸入木偶身子里作為木偶的軀干,食指控制頭部,大拇指和中指操作玩偶的左右手,相互協調,操縱木偶表演。
3 創作指導。因為木偶頭的制作非常復雜,所以可以用雞蛋殼或乒乓球替代木偶頭進行掌中木偶的創作。
教師簡單地介紹雞蛋殼木偶的制作步驟:
(1)把雞蛋殼挖一個洞,食指剛好可以伸進去(圖1)。
(2)用水彩筆、彩紙、毛線等材料裝飾雞蛋殼,做好“木偶頭”(圖2)。
(3)用橡皮筋把塑料袋綁在中指和大拇指上(圖3)。
(4)將做好的“木偶頭”套在食指上(圖4)。
4 學員作品展示;互動表演。
■評價
學員能否積極參與制作“小木偶”;是否掌握了掌上木偶運動的技巧;能否給“小木偶”配上二臺詞和其他學員一起進行簡單的表演。
■拓展
找找看,還有什么廢舊材料能夠做成掌上“木偶”;“木偶”的衣裳是不是可以更漂亮些。
本版美術作品由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賴奕博、黃鈺凈,許雅琳,張兆昀、黃小晶等同學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