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愛父母的人,肯定不會愛祖國、愛朋友;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不能指望他對社會作出多大的貢獻。
——陶星
陶星,湖南岳陽三中學生,喜歡唱歌、打球、玩電腦,愛看超女,他善于交際,開朗大方,學習認真,是一個典型的“90后”陽光少年。但《岳陽晚報》《長江信息報》等多家媒體對他的報道卻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他有什么樣的魔力讓人們刮目相看并由衷地欽佩呢?不是因為他的陽光,而是因為他有一顆比陽光更可貴、更耀眼的感恩的心。
天塌下來了,姐弟倆撐著
陶星的童年是在幸福和磨煉中度過的,盡管家境貧寒,卻很溫暖。父親陶榮初在新開中學當廚師,母親雖患病,但在父親的照顧下,卻也無大礙。陶星和姐姐陶平都很懂事,他們一邊上學一邊幫父親料理家務。父親一天到晚都是忙碌的,為了養家和買藥給妻子治病,他還利用周末和下班時間在家附近開墾了5 畝荒田種水稻,還在夏天賣西瓜和冰棍以貼補家用。勤勞堅強的父親為一家人撐起了一片藍天。
然而,2004 年5 月, 醫院的一紙檢驗單像一個晴天霹靂落在這個家庭——父親被檢查出是胃癌晚期,父親撐起的藍天搖搖欲墜。一天晚上,病榻上的父親把姐弟倆叫到跟前,父親用呆滯的眼神示意他和姐姐陶平,又朝妻子看了看,他顫抖著緊握陶星和陶平的手吃力地說:“孩子,我如果活不下來,你們要堅強地生活下去,特別要照顧好媽媽。子不嫌母丑,她再瘋再癲、再聾再啞、再老再丑,畢竟是她把你們帶到了這個世界,以后你們千萬不能嫌棄!”陶星和姐姐傷心地哭著,連連點頭。
父親去世后,一貧如洗的家只剩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一個患病的聾啞母親及兩萬元的外債。姐姐陶平決定棄學外出打工賺錢養家,并負擔弟弟上學的費用。這樣,照顧母親的重任就落在了陶星的身上。陶星很懂事,面對拮據的生活,他省吃儉用。有一次,他穿了幾年的膠鞋壞了,一到下雨天就往里灌水,不得不買雙新的了。在地攤上,他與老板費盡口舌討價還價,為的就是能省下一點錢作為他和媽媽的伙食費。
“在家里,媽媽是孩子,我是大人。”
陶星的媽媽早年患癲癇病,智力化相當于學齡前兒童的水平,而且發起病來又哭又鬧,有時還打人。陶星的身上就曾經被打得青一塊紫一塊的。然而,對面這樣一位母親,陶星卻絲毫不嫌棄,照顧得細心又體貼。陶星說,“在家里,媽媽是孩子,我是大人。”
讀高中后,學校離家里有10 多公里,陶星不可能每天都回家,只好委托鄰居照看一下母親,他和姐姐每周末輪流回家照顧。一次鄰居告訴他,他媽媽在家里發了病,摔得頭破血流。陶星聽了心里非常難受。于是,姐弟倆商量了一下,將媽媽送到了鎮上的敬老院,不料幾天后媽媽就大吵大鬧要回家。“ 一見面,她流著淚將我和姐姐緊緊摟在懷里,久久不肯松手,還一邊搖頭,一邊嘴里含糊不清地說著什么。”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陶星淚流滿面,“媽媽啊,這一輩子,無論在什么地方,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不會丟下您!”
2006 年9 月,陶星在學校附近租了一間地下室,把媽媽接了過來,一邊照料母親一邊讀書。每天中午下課,陶星總是第一個跑出教室,不是因為餓了急著去食堂吃飯,他是要趕回學校附近的租住房,為生活不能自理的母親做飯。有時飯煮糊了,他就把好的給母親選出來,自己盛糊的吃。平時家里很少能吃上一頓排骨,偶爾做一次,他一口也不舍得吃,總是啃母親啃過的骨頭……
除了安排母親的一日三餐,陶星還得教母親刷牙,幫母親洗腳、洗衣服等。母親很愛干凈,隔幾天就要洗一次澡,但因為母親手有殘疾,陶星還要給她擦洗身子。有人問他:“你是大男孩了,給媽媽洗澡不太方便吧?”他回答說:“最開始我有些顧慮,但現在習慣了。媽媽生了我養了我,我給她洗澡沒有什么不可以的。母親癡呆,我不替她洗,她就會很臟,來了例假,尿濕了衣褲被子,都是我來處理,這很正常。”
陶星很擔心媽媽晚上睡覺踢掉被子和發病,每晚要催她上兩次廁所,所以他一直與媽媽睡在一起。晚上因為陶星不放心媽媽,所以他睡不實,媽媽一抽搐,他就會從睡夢中驚醒,起身給她喂藥。冬天,他害怕媽媽受凍,晚上把她的雙腳緊緊摟在自己溫暖的懷里……
在陶星的照顧下,媽媽每天穿著干凈,臉色紅潤,甚至微微發福了。在陶星的作文里,他這樣寫道:“一個不愛父母的人,肯定不會愛祖國、愛朋友;一個對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不能指望他對社會作出多大的貢獻。”
感恩是一輩子的事
陶星如此孝順,跟父親陶榮初的教育是分不開的。父親是孤兒,曾得到過很多好心人的幫助,在他的教育下,陶星姐弟倆從小就學會了感恩和關愛他人。
父親曾告訴陶星,母親在懷他的時候,一次發病摔倒在馬路中央,摔得頭破血流不省人事。可是,她剛醒過來就不停地摸肚子,發現孩子還在,就舉起大拇指示意圍觀的人,意思是孩子還好。“這件事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沒有母親哪里又會有我呢?所以我照料母親是天經地義的事。”兒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貧。父親給陶星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
母親雖然瘋瘋癲癲,但她天生的那種母愛的本性卻沒有泯滅。有時別人給她一個蘋果,她會切一半留給陶星;鄰居給她的零食,她也舍不得吃而留給自己的孩子。母親高興時還會用手指著陶星的校徽,豎起大拇指……這一切都讓陶星感受到了母愛的珍貴。他說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治好母親的病,當自己呼喚母親的時候,她能答應一聲……陶星表示,如果將來考上大學,他一定會帶著母親上大學。
由于陶星善良懂事,鄰里也總是樂于接濟他們。他和母親的衣服都是鄉親們送的,家里日常用具、廚房墻上掛的榨菜、地上放的芹菜都是鄰居送來的……這一切都讓陶星感激不已,而他也將這些愛心回饋給他人。在學校,他是一個“熱心腸”,積極幫助同學。學校有位女同學摔成重傷,學校號召捐款,陶星把衣兜里僅有的5 元錢捐了出來。學校青年志愿者組織去鎮敬老院打掃衛生,陶星每次都很積極,并沒有因為要照顧母親而推辭。
快樂陽光的男子漢
和同齡的大多數孩子比,陶星是不幸的。有時想到自己的不幸和苦難,他也曾在夜里悄悄流淚,但第二天一到學校,這些煩惱就會全忘了,他仍然堅強快樂起來。有記者問他怎樣看待生活,他說:“人活在世上就應該開心快樂。快樂是一天,憂愁也是一天,而快樂能幫我解壓,所以我堅持快樂地過好每一天。我是屬于超級樂觀的那一類型,別人覺得驚訝,連我自己也覺得奇怪。實際上,艱辛也是一筆財富,我比其他同學能更早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也比他們成熟,對事物的看法也不一樣。”
多年來,他從未以照顧母親為借口耽誤過一節課。他說 :“媽媽活著就是我最大的動力,再苦再累也要熬過去,因為我是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陶星平時喜歡唱歌、播音,多次被評為優秀青年志愿者、優秀播音員、三好學生、德育標兵。如果不是媒體的報道,很多同學都不知道這樣一位陽光少年的背后竟有如此的辛酸和不易。陽光、快樂、勇敢、堅毅,陶星讓人們看到了一個不太一樣的“90 后”,正像有的網友所說:陶星不需要眼淚,陶星讓我們看到這個時代的希望!
聲音:
搜狐網友: 我是含著淚看完陶星的故事的。陶星,你給中國人上了一課!你用行動詮釋了中國的孝道!我為你感動,希望陶星的故事能喚醒現在正在浮躁著的年輕人,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搜狐網友: 他還只是個孩子!他的所做所為足以讓那些“新新人類”汗顏!足以讓我們這些成年人汗顏!學習陶星,讓新時代的少年懂得孝道和孝行是偉大的、是不能忘卻的,是與愛國主義并列的美德,是遠遠高于追星和網癮的行為!新浪網友: 在他身上我看到了“90 后”的希望,陶星不僅僅是( 上世紀)90年代后出生的同齡人的表率,更應成為我們所有人的學習楷模!
騰訊網友: 讓更多的人學習他這種精神,把社會長久以來缺失了的東西找回來……祝福陶星的媽媽快快好起來!也希望現在擁有幸福家庭的人好好地珍惜所擁有的幸福,有一顆孝心和一顆感恩心。
黎俊(中學生):讀了關于陶星的報道,我很受感動。他只比我大幾個月,但他的行為中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比如他對母親的孝順、他堅強的品德以及對貧寒家庭的不嫌棄。我身邊就有不少人因家里窮而覺得羞恥的,其實這樣很不對。
編輯感言:陶星不是偶像,不是英雄,可是他卻深深感染了我,也讓我想到遠方患病的媽媽。相信陶星的故事也一定會感染你,讓你深思、感懷。愛不是豪言,不是壯語,是時時刻刻的牽念,是那些絲絲縷縷為對方付出的行動。相比那些只在母親節那天給母親一點關懷和照顧更具有現實意義。而陶星作為“90 后”的新一代,用他獨特而真摯的愛感化著每個人,則更顯得難能可貴。
編輯/ 李鵬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