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當中有時存在著這樣的一種尷尬現象:某些深受學生歡迎的教師的教學效果反倒不如某些深受學生厭棄的教師的教學效果。
筆者多年前發現這一尷尬現象,予以關注、對比、思考,現拋磚引玉,就教于方家。
這些教師之所以深受學生歡迎,大多是因為他們有學識,富于信服力;有激情,富于感染力;有思想,富于吸引力。他們語文功底深厚,甚至學問淵博,能夠比較輕易地通過學生“求疑問難”的“考試”,讓學生信服;他們的語言幽默詼諧,生動形象,娓娓動聽,抑揚頓挫,讓學生聽著有趣,學著輕松;他們有個性,不人云亦云,能夠就書本、現實,就學習、生活,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學生眼前開辟一片清新的令人神往的色彩斑斕的天地,令學生仰慕。這樣的老師,學生喜歡他們、佩服他們、尊敬他們、愛戴他們、信任他們,甚至依賴他們,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一些教師之所以深受學生的厭棄,大多是因為他們或語文基本功欠扎實,在學生“擇師”、“考師”的“求疑問難”中未過關;或者教學過程沉悶,沒有波瀾,語言干癟,有如催眠;或者教學照本宣科,照搬教參,毫無新意,讓學生聽著沒勁;或者以上三占其二甚至三點全占。這樣的老師,學生當然會不信任他們,甚至討厭他們.不與之合作,不聽他們的課。
教師本身條件優秀,當然是好事;教師講得深,講得透,講得生動,講得精彩,講得有新意,學生樂于聽,這當然還是好事。但在學生于聽中快意、陶醉之時,問題就萌生了:一是學生在陶醉中自主學習的神經受到了麻醉,產生了惰性,由對教師的高度喜歡和信任產生了對教師的嚴重依賴,不愿自己讀、自己想、自己悟,只想聽老師講;二是在學生陶醉神態的鼓勵和他們渴望的眼光的感動下,教師就講得更多更起勁了。教師樂于講,留給學生自己讀、自己想、自己悟的時間就少了。教師樂于講,學生樂于聽,師生課堂的教學氣氛倒是融洽,但學生卻一直處在被動學習的狀態之中。如果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時間不能進入主動學習的狀態之中,那么教學效果再好也就有限了。
教師本身有問題,學生不愿聽他的課,這當然是壞事。但壞事常常能轉變成好事。老師的課不堪聽,但語文這門課他們還得學。老師靠不住時,他們就只能依靠自己;自己閱讀,自己思考,自己領悟。開始雖然較為艱難,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實踐.自然會逐漸把握其中的門道,接近語文學習的真諦。如此學來,其效果再差也有七八成了。
至此,我們也就明白了中學語文教學尷尬的實質是:學生長期聽講的學習效果不如學習自學的效果。
那么,是不是中學語文學習不需要語文教師了呢?不是的。重講輕學效果有限,有學無教同樣制約著學習的效果。
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具體到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當中,傳道是關鍵、是靈魂,解惑是重點,授業要適當。道主要包括學習之道、人生之道、社會之道、宇宙之道,傳授學習之道是教學的一個重要出發點,使其把握學習之道、人生之道、社會之道、宇宙之道,是教學的歸宿。要在授業中傳道、解惑,在解惑中授業傳道,在傳道中授業解惑,最后使學習自能明道,自能求業、自能解惑。有學無教,會讓學生多走彎路,甚至行不由徑,浪費寶貴時間;教師重講輕學,即過分重視授業解惑,輕視傳道,使學生大道難明,難以自己求惑解惑,難以自己求業。
講得通俗點、狹義點,教師教書不是把書本教給學生,而是要教會學生能夠自己讀書,中學語文教師教語文,當然不是把語文課本教給學生,而是精選課本中的文章為例子,通過分析講授,傳授方法,使學生能自讀課本中的其他文章及其他書籍。講課是必然的,關鍵是講課要吝嗇些,只能偶兒大方。一類文章,只需精講一兩篇,授之以道,其余由其揣摩自學。精講文章也不需面面俱到,可抓住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即可。對難點疑點的突破與解決,不宜包辦,要忍心,可多啟發、引導,宜引而不發,由學生自己突破解決。具體到一堂課,你可以講45分鐘,傳道、示例,這有時也是必要的,但這種情況不宜多;你可以講一二十分鐘,攻難解惑,可能大部分課應當如此;你也可以只講幾句話,質疑懸賞,這有時當然還是必要的。要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還給學生,由他們運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自己讀、自己想、自己悟,教師只在一旁引導他們,點撥他們。
教學有點像走路。教師不過是個指路人,你可以給行人指路,但不能代替行人走路,學生就是那走路人,要到哪里去,是要他自己走下去的,教師不過是就自己所知給他指一條近路罷了。明乎此,對自己精彩的講授就能忍痛割愛了。能“舍”講,就真懂得教了。
如果自己講課富于吸引力、感染力、信服力,同時惜言如金,能放能收,重道重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那么,教學的尷尬會不存在,你的教學效果將會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