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冷、幽暗的深海,生活著一大批神秘生物,它們奇特的外表和生活方式常常讓人無法解釋。缺氧、低光照、巨大水壓、食物短缺,都需要它們去努力克服。近年來,隨著探測技術的進步,關于深海的驚人發現不斷涌現。“別以為21世紀地球上沒什么可發現了。深海是地球上最大的生物圈,也是我們了解得最少的地方。”科學家們說。
小豬魷魚
這是一只可愛的小豬?還是一只可愛的兔子?都不是,它其實是棲息在數千米深海之下的一種奇特的魷魚。
2006年7月中旬,在英國南開普敦市召開的第11屆國際深海生物研討會上,科學家們首次披露了這種新發現的可愛魷魚。由于這種魷魚在水中總喜歡“倒立著”游泳,看上去便極其“卡通”——活像一頭小豬,或者一只兔子。
會“走路”的章魚
你能用腳來偽裝自己,同時悄悄溜掉嗎?深海章魚就可以——它能用六條腿來偽裝自己,同時用剩下的兩條在海床上行走,安然無恙地逃離危險或者輕輕松松地捕獲到獵物。這是人類首次發現,章魚竟然還擁有這樣的“杰出”本領。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Christine Huffard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發現,有兩種深海章魚會偽裝自己: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深海,一種生活在印度尼西亞深海。
澳大利亞深海中的章魚會揚起它的6條手臂,而臂上眾多的肉質突刺使它看上去儼然像一株“海藻”。但這株海藻可是會移動的哦,別忘了它還有兩條手臂,可以用來“走路”。這也推翻了人們此前的認識——兩足動物需要堅硬的骨骼以及和骨骼連在一起的發達肌肉才能行走。這種小巧的深海章魚,僅憑它的兩條柔韌的手臂就能在海底行走自如——它能以每秒14厘米的速度步行,遠比它用8只爪子游動的速度快得多。
另一種印度尼西亞深海章魚的偽裝策略則大相徑庭。它喜歡在行走的時候,用六條手臂把自己緊緊包裹起來,呈一個球狀,看起來儼然像一個隨波逐流的椰子殼。
“這種偽裝非常管用,很容易讓其他動物對它們視而不見,或者放松警惕。”Huffard教授說,“目前我還沒有聽說別的動物也擁有類似的本領。這再一次表明,我們對這些深海動物的了解,可謂少之又少。”
“護卵”烏賊
科學家們在深海海域還發現了一種隨身攜帶著孵卵囊的烏賊。這是人類知道的第一種會“護卵”的烏賊。 通常,烏賊繁殖后代只是簡單地把卵產在海床上,然后便棄之不顧,任其自生自滅。而美國羅德島大學的生物學家Brad Seibel教授卻發現,這種烏賊有著護卵的習慣。起初,Seibel教授和同事們從深海中捕撈到了這種烏賊,同時還得到了它們破碎的卵囊。于是他們猜測,這種烏賊可能會“孵蛋”。通過和其他科研機構的合作,他們通過搭載在潛水機器人上的數碼照相機,終于拍攝到了這種烏賊將卵囊抱在懷里的情形。
經過觀測,Seibel教授發現,每個雌性烏賊攜帶的卵的數目大約為400-600個,它們棲息的海水深度最淺為1500米,最深處達2500米。護卵時,它們用兩只觸須緊緊抓住卵囊,另外6只則不停地揮動,將海水不斷鼓進卵囊內,以便給小烏賊們增加供氧量。
以前,人們都認為,烏賊在產完卵后是不可能帶上卵的,因為產完卵后它們會變得非常虛弱,很多烏賊甚至在產后很快就死去。但是這種護卵烏賊卻與眾不同。
至于這種烏賊護卵的原因,Seibel教授認為這也許和來自淺海的天敵有關。“因為相對淺海生物而言,這些深海柄息者是靜止不動的,這使得它們很容易成為從淺海潛到深海中覓食的鯨和海豹的攻擊目標。而將后代護在身邊,無疑將使它們的成長更加安全。”Seibel教授解釋說。
“逃難”的海百合
到上世紀。科學家們一直都認為有莖的海百合不能像其他無莖的海百合綱動物如海羊齒那樣到處移動。但科學家們現在通過深海錄像發現,通過根部固定在深海海床上生長的海百合,在遇到捕食者時也能夠爬離原來的位置,避開滅頂之災。
海百合的頂部長有一圈羽毛狀的觸手,下面連著一條50厘米長的莖,看上去就像一朵生長在海底花園里的百合花。但海百合并不是植物,而是一種生活在海底的棘皮動物,與海星、海參、海膽是近親。最新的錄像顯示,它還有著一套先進的躲避危險的辦法。錄像是在大巴哈馬島附近430米深的海底拍攝到的。畫面中首次顯示出,一只海百合正在用自己的觸手在海床上緩慢的爬行,后面還拖著一條受損的莖。
這段錄像是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的Tomasz Baulmiller教授從10年前拍攝的膠片文檔中發現的。現在,從Baulmiller教授拍攝的其他膠片和照片上可以看出,海百合會將自己身邊的海水攪渾,以避開潛伏身后海床上的海膽的注意。眾所周知,這些海膽會將海百合的“花盤”(觸手)蠶食掉。
Baulmiller教授說:“這和蜥蝎斷尾的策略如出一轍。海百合只是將莖部的末端留了下來。海膽的注意力會被這一小段所吸引,而海百合則可以借此機會爬離獵手。”Baulmiller教授又補充說,“海百合的爬行速度驚人,最高能達到每秒3到4厘米——比此前認為的速度要快上百倍。要是和海膽賽跑的話,海百合很可能會贏。”
深海“花穗”
這是一種棲息在北冰洋深海之下的管水母目動物,和水母有一定的血緣關系。它能利用生物電在漆黑的深海中發出橘黃色的冷光。中間橘黃色的繩索上吊串著的一個個鐘形物,這其實是一個一個獨立的“胃”;而位于繩索底端的橘黃色“火焰”,則是管水母的捕噴觸須。每個獨立的胃都會利用捕食觸須自行覓食——觸須看不出有什么大動作,就已經給不幸游過的小魚小蝦以致命一“蟄”,然后將其直接送進某個相連的胃里。
在強勁的海流中,用一條繩索串起一個個小鈴鐺,宛如一束“花穗”的管水母,要想自由地定位、游動似乎是件十分困難的事情。但是它在這方面卻有著突出的天賦——繩索上的每個鈴鐺都會有韻律、有秩序地作波浪狀起伏,因此無論海流的強度和方向怎樣,管水母們在深海都能進退自如、游刃有余。
這種奇特的動物也是在第11屆國際深海生物研討會上首次被披露的。
深海珊瑚
不只是熱帶淺海中有珊瑚,從挪威到新西蘭,在最深達6000米的深海海底都有珊瑚礁。深海珊瑚分布很廣,世界上幾乎所有海域都有,但令人悲傷的是,拖網捕撈已經損害了部分珊瑚群。
有位科學家在愛爾蘭海域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拍攝到幾只模樣奇特、張牙舞爪的龍蝦在一株美麗的珊瑚上彈跳,旁邊幾棵海葵優雅地時卷時舒。以前,深海珊瑚的狀況往往要好于淺水珊瑚,這是因為如果沒有專門的潛水設備的幫助,人們很難接近它們。但隨著漁業向深海領域的入侵,尤其是拖網的使用,已經使深海珊瑚的生存開始受到破壞。
科學家們表示,和淺海珊瑚一樣,深海珊瑚群為深海魚群提供了生活環境,對于維持海洋生態平衡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深海珊瑚的保護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
“大紅袍”水母
這種水母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海岸的深海水域中發現的,直徑達到一米。由于周身通紅,科學家們給它起了個昵稱——“大紅袍”。發現它的美國和日本科學家認為,這種奇怪的動物,足以獨立成為一個新亞種。
除了巨大的體形和獨特的顏色之外,這種水母還擁有一個更突出的特點——完全沒有觸須。我們知道,不管何種水母,一般都擁有成千上萬根帶毒的觸須,但是,“大紅袍”卻沒有,它只有四到七條肉質的手臂,并利用它來獵取食物。
“大紅袍”生活在650米到1500米的深海里,科學家用深海數碼攝像機拍攝下了它的身影。盡管1993年科學家們就第一次發現了它,但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才確信,它的確是一個新的物種,并將它正式分類。科學家跟蹤調查這種神秘動物已經長達10余年,但是他們仍認為在“大紅袍”身上還存在著許多未解之謎。它以什么為食?它的天敵是誰?它怎樣進行繁殖?雖然科學家已找到了它的棲息地,但對于它在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還知之甚少。
研究者還表示,這么大個的物種以前都被科學家們忽視了,可見在深海中,還有更多的發現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我們進行深海探測,并沒有受到經濟利益的驅使。”研究組的HeMson教授說,“而針對海洋生物的勘測,大多是受到漁業利益驅使的,但他們的興趣只在淺海,不在深海。因為深海中的魚類既難看又難吃,而且還很難捕撈。但隨著淺海漁業資源的枯竭,人們正在逐漸將目光移向深海,這是一種不幸,同時,也將導致更多的深海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