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聽一位語文教師教授《失街亭》一課,深為這位教師的缺陷感到擔心。他授課的導向非常清楚,即“分析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可是語言平淡,沒有激情,表達不清,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實,這位教師還很年輕,還有大好前景的。可聽陪同的老師講,這位教師就因為自己的缺陷已經很自卑了……筆者感慨之余想到了教學的策略。
在我們教師隊伍中有這樣的一些教師,他們表達上、生理上存在著某種缺陷,或者知識上存在著嚴重的不足,但他們最后卻成為了優秀的教師。循著他們的足跡,也許我們會發現一些教育的秘密。于是,我想起兩位教師,他們一位是教數學的,一位是教語文的。
教數學的那位是我的老師。他在讀初二時趕上了最后一批頂班的機會,頂了父母的班,教初中數學。這位老師的數學本來就學得不好,怎么能勝任教學工作啊?好在當時學生不能隨便選教師,那個教師也就開始工作下去了。
這位老師很認真,每次上課前都找老教師把每個環節的運算都問清楚,但課堂上還是老出問題,算著算著,不知道哪一步就出錯了,結果始終出不來,他急得滿頭大汗。下面的學生也替他著急起來,有幾個反應快的,馬上就找到了問題所在,給他講應該怎樣,但他沒有反應過來,還是做不出來。于是,一個學生干脆站到講臺上來,拿起粉筆來幫他算,結果很快就出來了。由于他和學生的年齡差不多,也沒有什么架子,學生知道他是頂班——那時頂班的讓人羨慕啊,也沒有人看不起他,反而理解他,幫助他,師生關系很融洽。后來,很多時候上課,他干脆讓學生上來講,自己在下面學。一學期下來,讓學校老師看不起的他,教出了全校最好的成績!
教語文的那位是我大學的室友。他的主要問題是說話結巴,表達不清。大學分配工作時,回到了家鄉的中學教書,周圍了解底細的人,都不把孩子送到他那個班。可校長力排眾議,堅決用他,說他雖然表達有問題,但他讀書時腦子聰明,又是大學生。相信沒有問題。
這件事就這樣定下來了。后來,他也真是不負眾望,竟然把那些學生
調教得個個優秀。他的解釋就
是:讓學生自己管好自己。“就是要讓他們覺得老師不行,得靠自己管自己。”
他讓學生定計劃,自己負責衡量和監督,每天的主要管理工作就是翻開本子,指著計劃對學生說:“你看,怎么辦?”對于學科教學,他很少激情地講過課,他也講不好;每節課,他把自己寫好的講授資料發給學生,讓學生自己看,然后提出問題,大家討論。對于結果,他只是點頭或搖頭。幾年下來,學生習慣了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討論,他留給學生的印象就是只會點頭和搖頭。也有同行對校長提建議:“高三了,把他換一換吧。”校長笑笑說:“看效果吧。”沒想到,升學考試時,他所教班的成績名列全年級第一!
由這兩個案例的結果回溯原因,我們不難看出,教育需要策略。這個策略就是如何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主體內因的決定作用。這兩位教師都有著自己一時不能解決的缺陷,但他們都運用了示弱于學生的策略,以靜促動,讓學生覺得自己只能靠自己。他們都抓住了培養能力的關鍵點,即以學生的活動、自學為主,讓學生在合作討論中相互啟發,彌補了老師講授的不足。
另外,一位老師建立了真正平等的師生互學關系。另一位老師重視對學生的督促檢查,也是產生良好效果的重要原因。實際上,從長遠考慮,不一定課堂上老師講得好,學生就學得好。對于中學教學,要不了多少深奧的知識。名師出高徒的情況是有的,但不是名師的也能出高徒,因為名師之外還有嚴師、巧師、智師呢。我們可以成為智師!
對于有些課文,我們如果講不好,就不要講,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未嘗不是一種策略。我們可以采用幾種不需要自己講多少的授課法,相信學生的收獲也不一定少:第一種,學生先自學,做好筆記,然后根據筆記寫文章,闡明自己的看法,最后交流發言,同學點評。第二種,法庭審判。學生自己確定檢察官、辯護律師、審判長、記錄員、陪審團,把課文人物請到教室來受審。第三種,學生先研讀課文,再查閱網上資料,接著擬寫發言提綱。最后進行課堂展示。
只要是學生樂于做的、又能激發學習潛能的方法,就應該是一個聰明的教師“以靜促動”首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