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空見慣的事實
明明1歲多了,爸爸、媽媽上班時,他由爺爺、奶奶和保姆帶著。可愛的明明對于高齡的爺爺、奶奶而言,既讓他們感到喜歡又讓他們感到勞累,因為明明活潑好動,對什么都好奇,他經(jīng)常這里摸摸,那里碰碰,因為這,明明可沒少挨說。
一天,明明由于好奇,把遙控器拿在手里擺弄著,居然把電視給打開了。這下,明明高興極了,他開了關(guān),關(guān)了開,玩得可開心了。這時,正在旁邊整理物品的奶奶看見了,馬上把遙控器拿過來,然后對明明說:“不許動遙控器,這不是你玩的。”正在為自己的“新發(fā)現(xiàn)”而興高采烈的明明,被這突然一聲訓斥搞得很不高興,一下子哭了起來。他不明白,這么有意思的東西,奶奶為什么不讓他玩?
不要讓孩子
在否定和命令中成長
在我國,只要是有孩子的地方,就可以聽到父母命令式、否定式的表達。命令,意味著要聽發(fā)令者的;否定,意味著不可以這樣說或這樣做。
在很多家長的意識中,孩子什么都不懂,做家長的管教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但是,我們的家長不知道想過沒有,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被否定、被命令)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其幼小的心靈會是什么樣的感受?
一般而言,否定式、命令式的語言,給人的感受是不被尊重、不被疼愛的。一個從小就自認為不被尊重、不被疼愛的孩子,長大成人后又能如何尊重他人、關(guān)愛他人呢?雖然有俗話說:“打是疼,罵是愛,急了拿腳踹。”但實際上,現(xiàn)在如果我們再沿用過去表達情感的模式,所產(chǎn)生的負面效應是非常嚴重的。
許多孩子都有心理障礙,究其根源,基本上都發(fā)生在嬰兒期(0~3歲)。在我們民族的觀念中,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是父母的私有物,而不是獨立的人,家長有權(quán)利干涉孩子的一切。嬰兒期是孩子形成自我意識的關(guān)鍵期,一個孩子成年后人格是否健全實際上在3歲左右就初步?jīng)Q定了,自我意識的出現(xiàn)就說明嬰兒開始了需求獨立空間。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在嬰兒期為孩子創(chuàng)設(shè)符合其身心需要的環(huán)境(包括語言環(huán)境)是多么重要的事情。
在隱私權(quán)和決定權(quán)等被完全忽視的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成人后往往自信心很弱、依賴性極強,同時與家長的關(guān)系也充滿著矛盾。這樣看來,家長命令式,否定式的表達,貌似是對孩子的保護,而實際上是對孩子精神上的不尊重,導致了對孩子深深的傷害。孩子在嬰兒期的時候,這些問題還不會有太多的顯露,可等到孩子長到十一二歲的時候,他們有了自我保護意識的時候,這一問題就會凸顯出來。
家長之所以不懂得“尊重”孩子,大多還是舊的傳統(tǒng)觀念、固有的思維方式在束縛著他們的思想。仔細想一想,我們小的時候被當做獨立的人來尊重過嗎?我們聽到過否定式、命令式以外的溫暖話語嗎?沒有這樣“美好”經(jīng)歷的人,很難在自己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做到“尊重”孩子。
我們必須正視的一點是,沒有自尊的人是沒有自信的人,沒有自信的人是不可能活得快樂幸福的;在社會中不快樂、不幸福的人多了,就是一個不和諧、不穩(wěn)定的社會。
專家建議
因此,如何給孩子所需要的“愛”和“尊重”,是每一位家長都需要深思的。家長們需要注意的是:
首先,語言的殺傷力是非常強的。家長對孩子的許多傷害來自于他們所謂的“關(guān)愛”,其實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孩子的,但怎么愛、是不是尊重孩子人權(quán),這些都是家長們需要認真思考的。比如,明明在玩遙控器的時候,奶奶不該用“不許動遙控器,這不是你玩的”這樣的斥責口氣,而是可以拿出另外一個明明喜歡的東西,來轉(zhuǎn)移他的視線,然后把遙控器放在一個合適的位置。
其次,請家長們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要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當成家里的“客人”來對待,哪怕是剛生下來的嬰兒。我們民族對待“客人”從來都是友善的、尊重的,那么我們對上天賜給我們的“客人”——可愛的孩子,更應充滿感激之心、善待他們。
最后,請家長們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有足夠的耐心。年輕的父母由于沒有育兒經(jīng)驗,加之工作、經(jīng)濟上的壓力,面對成長中孩子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往往感到應接不暇、焦慮不安。另外,加上孩子的成長周期很長(0~18歲為兒童期),很多家長經(jīng)常是花了很大精力,但不能很快看到結(jié)果。這樣的話,許多家長開始由得到孩子的喜悅,到后來的急躁、不耐心。因此,家長要學會去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耐心對待孩子,這對家長和孩子都是極為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