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干豆腐這行,我也曾有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你想,年紀輕輕的跑去干這個……只是沒想到,‘豆腐豆腐水當鋪’,這個毫不起眼的小行當竟然扭轉了我的人生。”
——本文主人公語
本刊曾于2005年第3期上半月以《奇跡!賣彩色豆腐的下崗工人身家千萬》為題,報道了南京彭家彩色豆腐創始人彭洪根的創業經歷,在讀者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2007年9月,本刊在回訪中發現,如今的彭家豆腐不僅越做越大,而且正可謂“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它的創業史中還留有一位“豆腐西施”濃墨重彩的一筆,她的創業故事同樣精彩!
挖掘優勢,
下崗女工豆腐皮中尋找致富密碼
方勝,南京朋佳職業培訓學校的校長,1974年出生在南京市一個普通的家庭,1993年從商專畢業后,分配在當時南京最大的商場——中央商場當一名服裝營業員。如果不是3年后的下崗,方勝怎么也無法將自己的人生與豆腐聯系在一起。
1997年,商場經營不善,方勝下崗在家。同年遭此境遇的,還有她的丈夫。這對年輕的夫婦在家里長吁短嘆,不知未來的路在何方?他們開始為瑣事相互指責,頻繁地發生爭吵。直到1歲多的孩子突然生病,猶如點燃了矛盾炸藥庫的導火索,那次夫妻倆大打出手……最后方勝一氣之下搬回娘家住。
分開一段時間后,方勝漸漸從怒火中平靜了下來,要強的她意識到“等”和“靠”都無法解決問題,只有憑自己的力量站起來,才能走出困境,才能扭轉這種“貧賤夫妻百事哀”的局面。她開始尋思著找項目自己干。最初,方勝想重操舊業,做服裝生意,當會計的母親幫她分析后認為,服裝市場競爭激烈,而且服裝周期性太短,方勝在這方面缺乏優勢,這個項目不合適。恰好這時,母親從老家浙江蒲江縣帶回了一些豆腐皮。這勾起了方勝的美好回憶。
在老家,村子里家家戶戶都做豆腐皮,母親也有一手挑豆腐皮的拿手活,挑出來的皮子薄而有韌勁,金黃而爽口,方勝從小就愛吃。再次吃著家鄉的豆腐皮,她隨口說:“咱們南京可買不到這么好吃的豆腐皮喲!”母親笑著說:“那你可以做啊!”母女倆一合計,豆腐皮在南京市場上是緊俏貨,一年四季都為人們所需要,而且方勝還有一個大大的優勢,那就是她有掌握一手好技術的渠道。
盡管也認為這個項目很不錯,但方勝一想到自己過去也是在大商場里干活的人,如今年紀輕輕的卻要和黃豆、鹵水打交道,她又猶豫了……可一想到自己已經被逼到了這個份上,再苦再累方勝也認了。為此,她特意回了一趟浙江老家學習挑豆腐皮的技藝。在家鄉老人手把手的教導下,當她第一次成功地從沸騰的豆漿表面,挑出油亮亮的豆腐皮時,方勝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一直不安的心也終于踏實了。
正如她和母親分析的那樣,方勝在娘家小院里臨時搭建的鍋里挑出的豆腐皮,拿到菜市場回回都賣得精光。面對如此大好形勢,方勝越干越來勁,每天不僅加班加點地趕制豆腐皮,還要用自行車馱著幾十斤的豆腐皮趕到菜市場上賣。很難想像,一個纖弱的女子做這一切時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氣和心力。
好在付出都有回報,隨著豆腐皮越銷越多,方勝漸漸找回了自信,和丈夫也和好如初。半年后,丈夫、父母都齊齊參與到做豆腐皮的生意中來。在家人的支持下,到1998年時,方勝每個月僅憑賣豆腐皮就可以進賬3000余元。但是,她并不滿足,她意識到了傳統做法的弊端,那就是一鍋漿只能挑一兩張豆腐皮,產量小,成本高。每天看到大量的剩漿以低廉的價格賣給收鹵水的,方勝就越發迫切地想解決這個問題。她不禁突發奇想:能不能將一鍋豆漿全都挑成豆腐皮呢?盡管這一想法遭到了同行的嘲笑,家人也不理解,但方勝心里明白:要想在豆腐皮上再有所發展,就必須要突破這個瓶頸。于是,她開始了漫長的研究,查看大量相關書籍,走訪做豆腐皮的內行。方勝用各類凝固劑不斷地嘗試著,每次放多少,都一一記錄下來。從一兩張皮子,到挑出三四張,半年后可以挑出半鍋……漸漸地,她看到了希望。與此同時,隨著豆腐皮產量越來越大,方勝也完成了從零售到批發的完美轉型。此后,南京十幾個農貿市場的豆腐皮都由她供貨。
兩年后,方勝終于摸索出成熟的工藝,可以將一鍋漿全部挑成豆腐皮。當自己的“癡心妄想”終于變為現實時,她高興得大哭起來。為了這一天,她經歷了太多的打擊和非議,也忍受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孤寂。
憑借這一手絕活,方勝的豆腐皮生意越做越大。最初送貨的自行車升級換代成了摩托車,最后又變成了貨車。2002年,方勝豆制品廠開業了,專做方勝豆腐皮,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方勝腐竹。每天千把斤的豆腐皮批發量,以及整鍋挑出豆腐皮的絕活,讓方勝成為南京豆腐皮制造商中利潤最大的一家。
強強聯合,
打造彩色豆腐成知名品牌
眼看著項目越做越大,方勝在欣慰之余,也感到深深的隱憂,此時豆腐皮上的挖掘已經到了極致,下一步又該怎么走呢?此時的她深知創業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所以,方勝時刻都在琢磨如何把自己的豆制品做大做強。
2003年底,南京市勞動局主辦的“創業培訓班”第6期開班,方勝欣然參加。經歷過了創業的艱辛,她越發感受到知識和經驗的力量。在這期培訓班上,方勝和其他學員們一起交流各自的創業經歷,分享其中的酸甜苦辣。其中一位叫彭洪根的學員給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為下崗工人的彭洪根繼承父親的手藝賣豆腐,在南京做得小有名氣。通過不斷改進,他的豆腐很快走進了千家萬戶。同樣是不安于現狀,彭洪根又研制出了彩色豆腐。讓司空見慣的白豆腐穿了“七彩衣”,這成為豆腐史上的一大創舉(本刊2005年第3期上半月有詳細報道)。
相同的下崗再創業的經歷,又都在豆制品行業做出了一番事業,共同的話題很快就拉近了兩人之間的距離,他們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人之交,貴在交心。”當彭洪根談起自己最新研制的項目——彩色豆腐時,方勝毫無保留,在經營、公司發展壯大方面給予他很多建議。聽著這些,彭洪根頻頻點頭,心里對這位在業界頂呱呱的同行十分認可。
這時,勞動局助業專家李蘭了解到彭、方分別是豆腐、豆腐皮方面的高手,就建議說:“你們都是搞豆制品的,不妨聯合起來發展,正好還可以優勢互補啊。”這話好像一盞明燈,讓方勝豁然開朗。強強聯合,不正好解決了她苦苦思索的發展問題嗎?一直以來她的豆制品廠都是生產豆腐皮及腐竹的,產品單一,而且豆腐皮的挖掘已經到了極致,縱向發展幾乎沒有可能,惟有橫向發展。若能和彭家豆腐聯合起來,那可是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沒想到,彭洪根也正有此意,他極力邀請方勝加盟,共同把豆制品事業做大做強,打造知名品牌。于是,方勝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一個新的創業歷程開啟了!
帶著各自的發展需要,二人在進行資源整合后,開始了精誠合作。在南京市新街口街道創業園的鼎力資助下,彭洪根和方勝聯合成立了南京朋佳職業培訓學校、南京朋佳貿易實業有限公司。隨后,他們又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為彭家豆腐注冊了商標,為生產彩色豆腐、方勝豆腐皮等特色豆制品的技術申請了專利,制訂了嚴格的企業標準。
2005年初,自感知識結構不全的彭洪根主動從管理崗位上退下來,只做擅長的豆制品科研,方勝則挑起大梁,發揮自己在經營方面的優勢,全力促進彭家豆腐的發展和壯大。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強強聯合帶來了巨大的效應,過去不敢想的目標,如今有了合作者的鼎力支撐,方勝也開始大膽嘗試。她和彭洪根同心一致,在做好南京市場的同時,也開始放眼全國,乃至全球。隨著加盟店的推出,從2004年至今,“彭家豆腐”已經在全國發展了1200多家加盟店,讓全國8千萬消費者吃上了綠色健康的豆制品。此外,“彭家豆腐”更出現在澳大利亞、瑞士、挪威、馬來西亞等國。
引導創業,
為下崗工人再就業鋪路搭橋
方勝成功了,她用勤勞和智慧,開創了人生的第二個春天。作為過來人,她深知下崗工人的疾苦,因此她決心帶動更多的人致富。為此,2005年初,方勝和彭洪根先后奔赴河南開封、湖南長沙、湖北武漢等地,與當地的勞動就業部門、工會、婦聯聯合推廣“彭家豆腐”的制作工藝和經營理念。
本刊在2005年3月上半月刊登了彭洪根的創業經歷后,更是在廣大讀者群中引起了強烈的反響。眾多下崗工人通過報道了解到了彩色豆腐這個產品新穎、門檻低的項目,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紛紛通過編輯部與彭家豆腐取得聯系。據方勝不完全統計,僅由本刊牽線搭橋到南京彭家豆腐本部學習、并成功建立加盟店的就有60多家。
陳志鵬,41歲,一位在美國當廚師的香港人,人生經歷比較坎坷。一次在閱讀本刊時,彭洪根一波三折的奮斗經歷讓他產生了共鳴,他更為彩色豆腐這個項目深深吸引,于是越洋通過本刊編輯部與彭家豆腐聯系上,表示將來回國后就開家彭家豆腐店,他深信它一定能帶來財富。
43歲的夏月紅是河南開封人,下崗后一直在家閑著,不知該干些什么。2005年看到彩色豆腐的報道后,她的眼前頓時一亮,當天下午就踏上了南去的火車。方勝親自接待了夏月紅,并手把手把整個制作技術要領及流程教給了她,一個星期后她掌握了所有的技術返回開封。在開封勞動局的支持下,夏月紅順利地拿到了貸款,方勝又親歷親為,幫助她著手選址、購買原料等一系列籌備工作。2005年5月14日,豆腐店終于正式開業了。2006年,夏月紅的豆腐店還被授予了中國銀行(花旗集團)微型創業獎,并在開封已有22家連鎖分店。
廣東韶關的潘曉紅同樣得到了方勝的大力支持,她不僅在當地開了第一家豆腐店,而且還幫助那些找上門來的下崗工人加盟到這個項目里去。迄今為止,在短短年的時間里,在韶關一個普通的城市已先后發展了十多家“彭家豆腐”連鎖分店了。
眼看著彭家豆腐“遍地開花”,讓越來越多的下崗人員從中獲益,方勝感到十分欣慰,但壓力也隨之而來。為了確保彭家豆腐的技術立于行業前茅,在市場中保持優勢,早在4年前,方勝和彭洪根就高薪聘請了6位專家,成立了南京彭家豆腐研究所。幾年來,他們陸續推出了特色豆漿、豆腐鍋巴等新品種,極大地豐富了加盟店的產品。此外,研究所還在彭洪根的帶領下,即將推出專門給患痛風病、前列腺肥大的人們吃的豆腐,目前這個產品已經研制成功,推出后必將掀起豆腐史上新的篇章。
“小豆腐,大產業。”方勝由衷地感慨道:“眾人拾柴才能火焰高,如果沒有和彭師傅的合作,我可能還在南京豆腐皮市場上小打小鬧啊。”這幾年的合作,帶給她的不僅是大財富,更重要的是來自事業上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讓她活出了下崗女工的精彩和自信!
(責編 俞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