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飲食結(jié)構(gòu)的變化,脂肪肝的發(fā)病率較5年前已增加了50倍,且漸趨低齡化。目前,一些大醫(yī)院健康體檢各項目中脂肪肝的檢出率最高,平均占受檢查人群的近一半。這不得不引起人們的重視和關(guān)注。
肝臟被稱之為人體的“化工廠”,包括脂肪等營養(yǎng)物質(zhì)都要在肝臟中進行合成、分解和轉(zhuǎn)送。當肝臟的脂肪含量超過肝臟重量的5%時,即稱為脂肪肝。脂肪肝如長期得不到控制,可以導致肝功能損害,甚至引起肝硬化。引起脂肪肝常見的原因有飲酒、長期攝入高脂飲食、肥胖、營養(yǎng)不良,以及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害、糖尿病等。脂肪肝通常無癥狀,早期具有相當?shù)碾[蔽性,往往在體檢時因肝腫大或檢查B超時被發(fā)現(xiàn)。不少患者能吃能喝,有的還又白又胖。部分病人可出現(xiàn)食欲減退、惡心、乏力、肝區(qū)疼痛、腹脹,以及右上腹脹滿和壓迫感。由于脂肪肝早期常無癥狀,許多人認為不需要治療。
中醫(yī)藥治療脂肪肝一般分為三個方面:一、基礎(chǔ)治療:對于因飲酒引起的應該戒酒;要控制飲食,減少高脂肪、高糖飲食的攝入量;要多運動,對于肥胖患者要進行適當?shù)臏p肥,將體重控制在標準范圍之內(nèi)。二、根據(jù)臨床常見中醫(yī)證型進行辨證論治;三、根據(jù)引起脂肪肝的不同病因,結(jié)合現(xiàn)代中藥藥理學的研究成果,針對性地加減相應的藥物。
其中,常見的臨床證型和治療藥物介紹如下:
1、痰瘀互結(jié)型臨床常見脅肋刺痛或脹痛,納差口膩或口干,舌暗或有瘀紫,苔白或膩,脈細或澀。
治法:祛瘀化痰
藥物:丹參、白芍、萊菔子、半夏、生山楂、草決明、厚樸、澤瀉等。
2、痰濕內(nèi)蘊型臨床常見脅肋隱痛或脹痛,納差口粘,困倦乏力,頭暈惡心,便溏不說爽,形體肥胖,舌淡紅胖大,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健脾化濕
藥物:陳皮、茯苓、半夏、蒼術(shù)、厚樸、澤瀉、薏苡仁、白術(shù)、砂仁等。
3、肝郁脾虛型臨床常見脅肋脹痛或隱痛,心情抑郁不舒,乏力納差,脘腹痞悶,便溏,舌淡紅,苔薄,脈弦細或沉細。
治法:健脾疏肝
藥物:白芍、柴胡、當歸、白術(shù)、茯苓、薄荷、郁金、枳殼等。
4、肝郁氣滯型臨床常見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滿竄痛,噯氣不舒,婦女可見乳房脹痛,痛經(jīng),月經(jīng)失調(diào),甚至閉經(jīng),舌苔薄白,脈弦或澀。
治法:疏肝理氣
藥物:柴胡、白芍、枳殼、郁金、香附、川芎、陳皮、山楂、丹參等。
5、濕熱內(nèi)蘊型臨床常見脘腹痞悶,脅肋脹痛,惡心嘔吐,便秘或穢而不爽,困倦乏力,小便黃,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濕
藥物:柴胡、黃芩、龍膽草、半夏、梔子、枳殼、茵陳、制大黃、虎杖、車前草、甘草等。
6、氣滯血瘀型臨床常見胸脅脹悶,走竄疼痛,性情急躁,脅下痞塊刺痛拒按,婦女可見閉經(jīng)或痛經(jīng)、經(jīng)色紫暗夾有血塊等,舌暗紫或見紫斑,脈澀。
治法:理氣活血
藥物:丹參、赤芍、白芍、香附、枳殼、蒲黃、五靈脂、山楂、澤蘭、虎杖等。
7、肝腎陰虛型臨床常見脅肋隱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失眠,午后潮熱,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或細數(shù)。
治法:補益肝腎
藥物:沙參、枸杞子、當歸、地黃、山萸肉、丹皮、桑寄生、澤瀉、山藥、決明子、陳皮等。
值得一提的是,脂肪肝的基礎(chǔ)治療是保證取得臨床良好療效的非常重要一環(huán),因此切不可忽視;另外藥物的治療不是短時間內(nèi)可奏效的,一般而言是用經(jīng)過3~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治療才能取得比較理想的結(jié)果,因此切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要堅持治療一段時間才會收到理想的療效。
(張國梁 安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感染科主任 碩士生導師)
(責編/俞媛媛)
E-mail:amfyyy@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