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男子因工傷死亡,留下了一筆巨額賠償款。婆媳相約,將其中的12萬元留給幼女。那么,這12萬元應當由誰來監護、管理和使用呢?彼此心存顧慮的婆媳為爭奪12萬元遺產的監護權,鬧起紛爭,并將官司打到法院。2006年8月23日,江蘇省宿遷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因未成年人的財產監護權引發的案件作出了終審判決。
賠款分割:六歲女童獲12萬元
現年27歲的姜麗琴,是江蘇省宿遷市人。1999年初,她嫁給本市人楊華,次年生一女兒楊小娜。楊華在江蘇省句容市某公司工作,姜麗琴則留在家中孝敬公婆,撫育女兒。家境雖說貧寒了一點,但一家人恩恩愛愛,和和睦睦,日子過得幸福美滿。
2005年9月的一天,楊華在工作期間因工受傷,終因傷勢太重,搶救無效死亡。同年12月14日,經多方協商,楊華所在公司共支付賠償款24.5萬元。這是一筆數目不菲的賠償金,如何處理巨額賠償款,便成了家庭中最大的事情。
“孫女今年才六歲,以后的路還很長,應當分點賠償款給她?!逼牌培嚻G梅首先想到了孫女楊小娜,但她又不無顧慮,“媳婦雖然對自己很好,可是她今年還不到三十歲,以后很可能還要嫁人,那份賠償款要是給了媳婦,以后還能不能有保障呢?如果不交給媳婦,她能答應嗎?”鄧艷梅感到事情非常棘手,不知道如何向媳婦開口。
此時,姜麗琴也在心中嘀咕:“丈夫死了,孩子還小,以后的日子將越來越艱苦,孩子的那份賠償款不知道婆婆什么時候能給自己?也不知道能給多少?”姜麗琴想到婆婆鄧艷梅一直對自己不錯,也就沒有開口向婆婆要。
婆媳二人雖然都沒有捅破這層窗戶紙,怕因此而傷了親情,但是,雙方都有意沒意地提到這筆賠償款,彼此都覺得很尷尬。最后,她們決定坐下來好好談談。
由于婆媳在賠償款的分配上,考慮更多的都是楊小娜,因此雙方很快就對賠償款的分割達成協議,并口頭約定,其中12萬元歸楊小娜所有,以楊小娜之名存入銀行,鄧艷梅掌握楊小娜的存折及戶口簿,姜麗琴掌握存款密碼,雙方共同管理,在楊小娜需要使用該存款時由雙方共同到場提取。
婆媳之爭:巨額財產監護權歸誰
兒子用生命換來的巨額賠償款,在沒有發生不愉快的事情的情況下,順利地進行了分割,這讓鄧艷梅感到很欣慰。她來到兒子的墳前,對兒子的在天之靈說:“家里的事情都處理好了,小娜今后的學習、生活也有了保障,我們都很好,你安息吧?!?/p>
可是,讓鄧艷梅沒有想到的是,事隔幾日,姜麗琴從鄧艷梅處將楊小娜的戶口簿拿去,為其改名。姜麗琴的這一做法,雖讓鄧艷梅有點不能接受,但想到兒子畢竟不在了,對媳婦也不能苛求太多。不過,她卻隱隱地對孫女的存款產生了擔憂。為此,她多了一個心眼,常常到銀行查詢楊小娜的存款。
果不出鄧艷梅所料,2006年2月,姜麗琴持楊小娜戶口簿到銀行將上述存款掛失。隨后,鄧艷梅便得知了這一情況,立即向法院申請保全該存款,并提起訴訟,要求共同保管楊小娜的12萬元財產。
對于婆婆向法院申請凍結了女兒的財產,并將自己告上了法庭一事,姜麗琴感到非常氣憤。她說自己是楊小娜的母親,是女兒的法定監護人,根據法律規定,她有權管理和保護女兒的財產,而不應受制于婆婆鄧艷梅。鄧艷梅則認為,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總不該背著自己做這樣的事。姜麗琴的這一做法,徹底傷透了她的心,為了孫女的權益,她決心要共同管理孫女的財產。
法院判決:婆媳按約定共同保管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父母是未成年人的法定監護人,姜麗琴系楊小娜母親,應是楊小娜的法定監護人。監護人的法定職責之一是管理和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所以姜麗琴對楊小娜的12萬元財產享有管理和保護的權利和義務。然而,法律在規定監護人享有權利的同時,為了防止監護人濫用監護權,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還設置了對監護人履行職責的監督制度,賦予其他順序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員對監護人的監督權。由此可見,姜麗琴作為監護人享有對被監護人楊小娜財產的保管權,而鄧艷梅作為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享有對監護人姜麗琴的監督權,兩者權利的協同行使,更便于實現法律保護被監護人合法權益的目的。本案雙方所達成的對楊小娜財產的保管協議,正是體現了姜麗琴的監護權與鄧艷梅的監督權的行使,訂立協議的目的是為了落實法律所賦予的權利,切實保護被監護人楊小娜的12萬元財產,并且該口頭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的真實意圖,故合法有效,當事人應按照約定享有權利、履行義務。因此,鄧艷梅要求共同保管楊小娜12萬元財產的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定,應予支持。
據此,法院依據法律的有關規定,作出一審判決,判決楊小娜的12萬元財產由鄧艷梅與姜麗琴按雙方口頭協議所確定的保管方式共同保管。
判決后,姜麗琴不服,向宿遷中院提起上訴。在上訴中,姜麗琴提出,她與鄧艷梅共同管理楊小娜的12萬元財產的約定,不利于她對未成年子女法定監護權的充分行使,也會損害楊小娜的利益。姜麗琴是楊小娜的法定監護人,對楊小娜的財產享有當然的管理和保護的權利。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其他順序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員對監護人有監督權,但并不是協同行使,而是事后監督,任何人未經法院判決都不得限制或剝奪監護人的監護權,這樣才能夠對未成年人的權益進行充分合理的保護。為此,姜麗琴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改判楊小娜的12萬元財產由自己保管。
宿遷中院經審理后認為,法律設置監護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雖然監護人有權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但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主要體現為監護人對被監護人以及對社會負有的義務。為了防止監護人進行有損或可能損害被監護人利益的行為,法律賦予其他有監護資格的人或單位要求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權利。本案中,姜麗琴與鄧艷梅口頭達成的對楊小娜的12萬元存款共同進行保管的協議,雖然對管理被監護人的財產有一定影響,但雙方訂立該協議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被監護人的財產,該協議并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應認定為有效協議。在共同保管楊小娜的存款期間,姜麗琴在未與鄧艷梅協商一致的情況下,擅自到銀行將存款掛失,該行為不能排除姜麗琴動用該款的可能。為此,鄧艷梅要求按雙方約定的保管方式共同保管該款,正是行使法律賦予其要求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權利。
2006年8月23日,宿遷中院依照法律規定,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法 官 說 法 :
本案系一起因爭奪未成年人的監護權而引發的糾紛案件,本案中,法院為何沒有支持姜麗琴要求由其行使對女兒12萬元財產的監護權呢?這其實涉及到的是監護權監督制度。
所謂監護權監督制度,是指監護人之外其他依法具有監護權資格的單位和個人,為了防止監護人濫用監護權,侵害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根據法律的規定或與監護人約定,對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的行為進行監督的一種制度。
本案中,姜麗琴作為楊小娜的母親,為楊小娜的第一順序監護人,鄧艷梅作為楊小娜的祖母,依照法律的規定,為楊小娜的第二順序監護人,在存在第一順序監護人,并且第一監護人有能力并愿意承擔監護責任的情況下,鄧艷梅不能成為楊小娜的法定監護人。但是,她依法屬于其他具有監護資格的人,對姜麗琴履行監護職責的行為具有監督權。鄧艷梅與姜麗琴經過協商,以約定的方式對監護權的監督進行了約定,該約定是為了保護楊小娜的合法權益,又不違反法律的規定,應當是有效的,姜麗琴擅自違反協議,自然得不到法院的支持。
那么,法院判決婆媳二人共同管理屬于楊小娜所有的12萬元,是否意味著對楊小娜的監護權由婆媳共同分擔呢?回答是否定的。根據上述分析,姜麗琴承擔的是對楊小娜的監護職責,依法可以根據楊小娜的今后學習、生活等需要,處理屬于楊小娜的財產,只是其處理行為要受到鄧艷梅的監督。而鄧艷梅承擔的是對姜麗琴的監護權進行監督的職責,她不能以任何理由處理楊小娜的財產,而只能對姜麗琴處理楊小娜的財產是否為了楊小娜的利益,處理的行為是否合理和適當進行監督。如果姜麗琴為了楊小娜的利益,合理并適當地處理楊小娜的財產,而鄧艷梅故意設置障礙阻礙姜麗琴履行監護職責,那么,鄧艷梅的行為便是濫用監護監督權,同樣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文中人名系化名)
(責編/邢榮勤)
E-mail:rqxing@sohu.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