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治療腦供血不足 馬牧然(吉林榆樹130400)
我在2004年以前經常頭昏,去醫院檢查,大夫診斷為是腦供血不足,具體癥狀是:猛抬頭,猛起身,猛翻身,猛轉身,常出現一瞬間頭昏,眼前一片黑。嚴重時惡心、嘔吐,不敢進食,不敢睜眼,不敢站立,視物搖晃,天旋地轉,猶似進入了一個混沌世界。
腦供血不足產生的原因,自我分析認為:1,我是教師,由于長期伏案工作,備課,批改作業,經常低頭,使頸部肌肉緊張,壓迫神經;頸椎間盤突出,擠壓頸椎兩側動脈血管,使血流受阻,造成大腦供血不足,因而頭昏。 2,中老年人頸椎兩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內壁膽固醇增多,血管壁加厚,造成管腔狹窄,血流受阻,使大腦供血不足,導致頭昏。3,中老年人血氣虛弱,血流緩慢,血液不能及時供應大腦,這也是造成頭昏的一個原因。
根據上述原因,在醫生的指導下,堅持做如下自我治療:
1、堅持散步:每天散步4~5公里,以放松神經,調節氣血,消耗熱量,使血流順暢,保證大腦供血。2、按摩頸椎:從風池穴至肩胛用雙手后四指按摩(壓)頸椎兩側,每次按壓300下,早中晚各一次。這樣可軟化動脈血管,借外部柔力逐漸清除血流障礙。3、旋轉頭頸:每天睡覺前,頭部左右轉動100次,前俯后仰100次,在枕頭上左右轉動200次(來回為一次),順時針旋轉100次,逆時針旋轉100次。可預防動脈硬化。4、撓頭擊頂:每天睡覺前,十指彎成勾,叩擊頭頂100下;然后再貼著頭皮前后左右撓動100下。疏通經絡,調和血氣,加速頭部血液循環。5、四慢一揚:四慢:慢抬頭,慢起身,慢翻身,慢轉身;一揚即是揚頭走路,目視前方。6、藥物治療:倍他司汀片配服杞菊地黃丸,每天3次,效果甚佳。
通過上述自我治療,我的頭昏2年來從未再犯,藥物也不吃了,但按摩頸椎和轉頭擊頂、散步等運動仍然天天堅持。
專家點評
作者文中對腦供血不足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有一定的道理。而他針對病情所采用的自我按摩和散步療法,是一種主動積極的緩解頭昏癥狀、體育療病的方法,配合藥物治療,效果會更好,值得提倡。
腦供血不足的原因很多,而頭昏的現象更是司空見慣,筆者認為容易引起頭暈目眩、頭昏腦脹,而致視物模糊、站立不穩的原因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生理性的,如體位突然改變、平衡功能差(暈車)、勞累過度、休息睡眠時間不足等。生理性的頭昏只要停止不適的動作狀態,保持7~8小時的睡眠和適當的休息,一般不用服藥,頭昏癥狀很,快消失,第二種是病理性的,如頸椎疾病引起的頸動脈血流不暢:血脂高、膽固醇高導致的頭昏;腦部疾病、心腦血管等疾病引起的眩暈。對于病理性的頭暈目眩,切不可大意,一定要對癥下藥,在控制病情的前提下,做些力所能及的運動。第三種是心理性的。由于工作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心理疾病如抑郁癥、焦慮癥等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而心理疾患往往伴隨原因不明的頭痛頭昏、精神萎靡等癥狀。遇到這種情況,首先去看心理醫生,通過心理治療和藥物調理,頭昏現象自然會消失。
人的大腦是在千萬年時空中進化而來的、最神秘、最高級、最不可思議的神經中樞。生命的密碼還有很多沒有破譯,而大腦對人的健康、智慧、情緒、思維、判斷等能力的掌控。是無與倫比的。所以,愛護我們的大腦要從日常生活做起。
首要的是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少生病,心情愉快樂觀向上,是對大腦很好的愛護。一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即生活有規律,不抽煙少喝酒,膳食中少鹽少糖少脂肪,伸展四肢多運動,如此可預防肥胖癥、糖尿病,減少心腦血管發病的幾率。二是生活工作中避免身心過勞。長期伏案工作,經常通宵達旦打麻將,沉迷網絡游戲不能自拔。等。對身體造成的慢性損傷不容易被及時發現,而這種損傷無疑對血液循環和大腦是最直接的。等發現有癥狀時,治療起來已經是病去如抽絲了。三是有病及時治療。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對任何人任何疾病都是合適的。要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如血壓是否正常,血脂、膽固醇高不高,心腦血管功能狀況如何。如有條件者最好每年能做一次體檢,做到心中有數。
一個健康的身體會使大腦神清氣爽,精力充沛,所以健康是對身體和諧的相輔相成。
遵義醫學院 教授 楊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