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友們經常談論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認為只要打胰島素者都是1型糖尿病,服用口服降糖藥者皆是2型糖尿病。殊不知,1997年國際糖尿病專家委員會把糖尿病分為4型,13個亞型,在治療原則和方法上有所不同,現介紹如下。
1型糖尿病:約占糖尿病5%,發病原因與遺傳和病毒感染關系密切。研究發現,①遺傳基因與白細胞相關抗原(HLA)有關,患者的HLA錯誤地把胰島細胞當作外來入侵者,激發自身免疫系統對其進行攻擊,導致胰島細胞破壞死亡,不能產生胰島素。這種破壞反應可持續數月或數年,測免疫抗體陽性可知它的存在時間。對有糖尿病家族史,但尚未發病的危險人群,只要胰島細胞抗體陽性,5年后100%發生l型糖尿病。父母患糖尿病者子女患病率為11%。②病毒感染:有家族史的人群,當胰腺受到病毒感染或毒物損害后,可改變胰腺表層的抗原性,免疫系統錯誤地把改變了的胰腺抗原誤認為是外來物,對其發出攻擊,引起胰島細胞自身免疫性炎癥,導致胰島細胞破壞,胰島素分泌絕對缺乏。亞型有兩種:急進型,占1型的80%以上,起病急,免疫指標陽性,發病年齡40%在15歲以下,“三多一少”癥狀明顯;緩進型,即成人遲發性1型糖尿病(LADA型),起病年齡>20歲,發病6個月內不出現酮癥,免疫抗體陽性。應早期使用胰島素,而且越早越好。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90%以上,發病方式與1型不同,與白細胞相關抗原無關,屬于多基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在環境因素,如肥胖、少動、吸煙、嗜滔、精神因素等影響下,導致依賴胰島素的組織,如肝臟、脂肪、骨骼肌產生胰島素抵抗,致使胰島素降糖作用下降,血糖升高。發病隱匿,約60%病人未能及時診治,直到發生并發癥才被發現。臨床分肥胖與非肥胖兩型,前者首選增敏劑和雙胍類降血糖藥,后者以磺脲藥或胰島素為首選。大約5~8年后口服藥失效,大部分病人需用胰島素治療。
特異性糖尿病:由于研究的逐步深入,把發病原因比較明確的亞型從2型糖尿病中分離出來。常見有:①葡萄糖基因突變糖尿病,也稱幼年早發型2型糖尿病(MODY型),是葡萄糖激酶基因突變引起,癥狀輕,患病時年齡<25歲,5年內不用胰島素可以控制血糖,無酮癥。治療與2型糖尿病相同。②線粒體基因突變糖尿病,由線粒體基因突變引起,本病傳女不傳男,患者有耳聾史,發病年齡<45歲,低體重。用輔酶Q10和胰島素聯合治療為好,但需6個月以上方能見效,治療2年后胰島功能有好轉,但預后不如2型糖尿病好。
妊娠糖尿病:指妊娠期發生的糖尿病(已患糖尿病而懷孕的婦女,稱糖尿病妊娠)。對有下列表現的妊娠婦女,應視為糖尿病高危人群,進行重點篩選:年齡>25歲、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診斷標準同2型糖尿病,但分娩6周后,70%血糖可以正常,30%變為永久型糖尿病。治療需用胰島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