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四面環海,所以臺軍中海軍所占比例相當大,近年來更全面加緊了海軍主要武器裝備的高技術化進程。根據“戰略持久、戰術速決、以海制海、決戰境外”的作戰方針,臺灣海軍以“艦艇武器導彈化、指揮管制自動化、反潛作戰立體化”為目標,以反潛、反水雷裝備為發展重點,積極開展裝備的更新換代。目前,臺灣海軍主要作戰艦艇已全部更新,基本形成了一支現代化程度較高、綜合作戰能力較強的海軍艦隊。
臺灣海軍力量總體情況
兵力編成與主要裝備 目前,臺灣海軍總兵力約為7萬人,其中機關和陸勤人員1.7萬人,艦艇部隊2萬人,陸戰隊3.1萬人。海軍艦隊主要由2個驅逐艦隊、2個護衛艦隊、1個掃雷艦隊、1個登陸艦隊、1個勤務艦隊、1個潛艇隊、1個導彈艇大隊和1個反潛直升機大隊組成。主要基地有高雄、左營、金門、馬公、基隆、花蓮、馬祖、中正等。陸戰隊由2個陸戰師、1個戰車團和1個輕型航空隊組成。
臺灣海軍擁有各類艦船約500多艘,大中型艦艇40多艘,總噸位約24萬噸,位居世界海軍前15名。其中主力艦艇130余艘,包括常規潛艇4艘、驅逐艦2艘(“基德”級“基隆”號和“蘇澳”號)、護衛艦21艘、導彈艇55艘、獵掃雷艦12艘和兩棲作戰艦艇21艘;另有其它艦艇近460艘,包括護航炮艦5艘、獵潛艦3艘、巡邏艇50艘、登陸艇282艘,其它作戰小艇99艘及輔助艦船20艘。臺海軍還裝備有反潛直升機19架,以及各種空艦、艦艦、艦空導彈。此外,臺海軍陸戰隊裝備有各型坦克156輛、裝甲車670輛、各種火炮140多門,以及反坦克導彈、直升機等。在主戰艦艇中,以“成功”級和“康定”級護衛艦、“海龍”級潛艇、“錦江”級和“龍江”級導彈艇最具代表性,技戰術性能也最為先進。
武器裝備特點 武器裝備體系配套、高低技術搭配,能適應近海防御作戰。臺灣海軍有常規潛艇、驅逐艦、護衛艦、水雷戰艦艇、兩棲戰艦艇、小型艦艇以及各類保障艦船,雖然有些艦艇數量偏少,但體系尚配套。另外,導彈、魚雷等武器以及電子裝備也比較配套。通過對舊艦進行現代化改裝,從國外采購先進裝備以及引進技術自行建造先進艦船,實現了新老并存,高低技術合理搭配的裝備結構,大大提高了近海作戰能力。加上臺灣空軍各類飛機的配合協同,能夠適應臺島300海里內的防御作戰。
艦艇自動化、直升機化和武器精確制導化程度較高,能適應現代高技術戰爭。臺灣海軍艦艇電子裝備由于不斷更新,其指揮控制、偵察、監視、搜索、跟蹤和火控系統基本實現自動化,而且這些系統技術水平較高。主要作戰艦艇普遍裝備了制導魚雷、反艦導彈和反潛直升機,具有較強的反潛、反艦和防空能力,能適應現代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
作戰能力分析
臺灣海軍依靠高額軍費投入,采取以購為主的方式,武器裝備的現代化程度迅速提高。上世紀80年代初,臺灣海軍裝備的采購費平均每年4億美元,90年代已達每年20億美元。目前,臺灣主戰艦艇均已達國際80年代中后期的水平,作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水面反艦能力 臺海軍換裝“二代艦”后,實現了反艦作戰以導彈為主,艦炮為輔。艦上裝備“雄風”或“魚叉”反艦導彈和中小口徑的全自動速射火炮。與老式“陽”字號驅逐艦相比,反艦導彈數量多、射程遠、精度較高、威力較大。其自產的“雄風”反艦導彈已生產了兩代,即“雄風”Ⅰ型和Ⅱ型。“雄風”Ⅰ飛行速度0.7馬赫,最大射程36千米,采用火箭發動機,制導方式為慣導加半主動雷達制導?!靶埏L”Ⅱ飛行速度0.85馬赫,射程80千米。和“雄風”Ⅰ相比,“雄風”Ⅱ在射程、速度和精度上均有較大的改善。特別是其末段采用紅外、主動雷達雙模制導,自導頭具有目標鎖定能力和抗干擾能力?!靶埏L”Ⅱ和“魚叉”的命中精度都較高,如果有艦載直升機中繼制導,則兩型導彈的最大射程可達100千米以上,加上這兩型彈數量較多,在戰時可對攻方海上編隊造成較大威脅。
艦隊防空作戰能力 臺海軍新接收的2艘“基德”級驅逐艦裝備有“標準-2”中遠程防空導彈,“成功”級裝備有“標準-1”中程防空導彈,結合“康定”級上的“海小槲樹”近程防空導彈,再加上各艘驅護艦上的艦炮、“密集陣”近程防御系統,基本形成了高中低空和遠中近程較為完善的對空防御體系。特別是“基德”級驅逐艦的入役,使臺海軍的編隊防空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難以對抗陸海空聯合“飽和攻擊”。臺海軍主要軍事目標暴露,且在對方兵力綜合作戰半徑內,易遭集中打擊。戰時,攻擊方可用轟炸機、多用途戰斗機從數個方向朝臺灣海軍驅護艦編隊連續發射遠程反艦導彈。雖然臺灣海軍作戰編隊的艦載雷達在110千米處就可以發現高空來襲的反艦導彈,并使用美制“標準”系列艦空導彈、“密集陣”系統及電子戰系統等對來襲導彈實施攔截,但攔截概率不會很大。首先,臺軍艦上的“標準”導彈數量有限,總共只有數百枚。除備用彈,能在艦艇上裝的數量就更少。實戰記錄證明,防空導彈在實戰中平均每擊落一個目標需要10~20枚導彈,因此“標準”導彈很難對付大規模、多批、多向攻擊。再者說除“標準-2”性能較好外,“標準-1”導彈性能較老,要對付新一代反艦導彈極為吃力。況且臺灣自己不能生產“標準”系列導彈,只能外購,這樣在戰時補充就存在很大問題。
臺海軍水面艦艇上配備的有源和無源電子干擾設備都有方向性,一部設備只能干擾20度~30度夾角范圍內的來襲導彈,而且艦上配備的干擾設備數量也有限,無力同時干擾從360度方向襲來的全部導彈。如果多枚導彈從多個方向連續飛來,每艘軍艦將同時遭到多枚導彈攻擊,艦載電子戰系統將很難應付。而臺灣海軍所有護衛艦上的MK-15“密集陣”近防系統都只有1座,其理論攔截率不超過50%,而在實戰中還要低,因此根本難以對付多批、多向反艦導彈的打擊。
偵察預警能力和電子戰水平 在艦載電子裝備方面,“成功”級、“濟陽”級均配有“長風-4”艦載電子戰系統,能在遠距離、高空、深水內探測、截獲對方的電子信息。它們的主動干擾設備能夠實施欺騙干擾和噪聲干擾,自動探測與干擾來襲導彈的制導系統。當采用主動雷達制導的反艦導彈來襲時,主動干擾設備能提供自動告警、并對其進行識別和測向?!翱刀ā奔壸o衛艦裝備有“達蓋”MK2電子戰系統,可根據當時的風向、航速和航向自動計算出應該發射哪種干擾火箭、數量、發射角和方向等。規避顯示器顯示本艦如何改變航向,以利于自衛。而“基德”級則裝備有AN/SPS-48E三坐標對空警戒雷達、AN/SPS-49(V)5兩坐標對空搜索雷達、AN/SLQ-32(V)3電子戰系統、MK-36型SRBOC干擾彈發射裝置及AN/SLQ-25A“女水妖”拖曳式魚雷誘餌等先進的探測和軟殺傷系統,可探測數百千米內的多批空中目標,并能對來襲武器實施欺騙干擾。此外,臺島已具有一套完整且較為嚴密的偵察、預警和指揮系統,臺灣海軍不僅可以接收E-2T空中預警機的情報信息,其艦載直升機也具有一定的偵察引導能力。
立體化反潛作戰能力 臺灣海軍一貫重視反潛作戰,擁有的反潛武器數量居世界前列。臺海軍艦隊反潛任務主要由“成功”級、“康定”級、“濟陽”級護衛艦載反潛直升機和“阿斯洛克”反潛導彈,以及MK-46型反潛自導魚雷等武器承擔,初步具備了空中、水面、水下立體反潛能力。其航空反潛力量有32架S-2T反潛機,12架MD500、12架SH-2F、20架S-70C(M)-2反潛直升機,裝備有MK-46反潛自導魚雷和深水炸彈。臺軍艦艇的搜潛設備如SQS26CX主動聲吶、可變深度聲吶和拖曳式陣列聲吶技術性能也較先進,反潛作戰范圍已擴大至60海里,部分達到100海里。
在2001年美臺軍售會議上,臺灣共向美方提出13項采購需求,有8項被美方接納,其中包括“基德”級驅逐艦、柴電動力潛艇、P-3C反潛巡邏機等6項,海軍裝備總價值高達40多億美元,占了極大的比重。如今,“基德”級已開始加入臺灣海軍,其上裝備的AN/SQS-53聲吶性能先進,可大幅提高臺海軍的反潛探測能力。而美國海軍現役的P-3C反潛機則能夠全天候偵測和攻擊水面及水下目標。美國亞洲安全問題專家認為,臺灣若采購P-3C,就可具備偵測中國大陸新型潛艇的能力。
臺灣海軍雖然有反潛能力較強的驅護艦,但在臺灣海峽這個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戰場環境中,它們難以發揮最佳性能。據外軍資料分析,水面艦艇上的先進搜潛設備要充分奏效,軍艦就必須低速航行。因為高速航行時艦上機器和流水的噪音將使最先進的聲吶探測靈敏度大為降低。在戰時高強度一體化作戰中,哪能容其從容實施反潛作戰。臺灣海軍的S-2T反潛機雖然機動性強,反潛系統比較完善,但它攜彈量少,不夠一次攻擊之用,這大概也是臺灣軍方將該機的改裝數量降為12架的原因。SH-2F反潛直升機性能已經落伍,實際反潛效能有限。S-70C(M)-2反潛直升機雖然較新,但該機是美國SH-60B的簡化出口型,綜合作戰能力不如美國原版SH-60B反潛直升機。再者,臺軍艦艇和飛機進行反潛全靠“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和324毫米MK-46魚雷,它們主要用于深水反潛(“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的戰斗部采用的就是MK-46輕型魚雷),不宜在淺水區使用。而臺灣海峽的許多地方水深都不超過50米,不足MK-46所需深度的一半,因此臺海軍在臺灣海峽的反潛能力將大受限制。
持續作戰能力 臺灣軍港數量有限、出入口狹窄,易受水雷封鎖。而臺海軍的掃雷能力非常有限,加上有些難以清掃的新型水雷以及攻方對雷場的武力掩護和補充布雷,使臺灣海軍始終面臨被困在港內或在外海無法得到物質補充的窘境。
臺灣海軍主戰裝備是一“仿”、二“買”、三“租”,其技術儲備和裝備配件有限,裝備的持續作戰能力受到極大的制約。裝備一旦受損,難以迅速組織搶修,不能保障武器裝備有較強的持續作戰能力。臺灣最先進的軍艦雖有較強的遠洋戰斗力,但自持力不超過50天,戰時補給也將是臺灣海軍面臨的主要難題之一。它在哪兒補給呢?回臺灣顯然不行,首先港口有雷進不去。即使進了港口也將面臨被炸或被困的結局。臺島缺乏縱深,使其艦艇根本沒有后方可退。臺灣海軍也早就認識到了這個致命的缺陷,為此還加強了東部港口的建設,并建造了海上補給船,多次演練對軍艦,特別是對油彈存量不足的導彈快艇的海上補給。但臺灣缺乏縱深的先天不足是無法從根本上改變的,在攻方的高強度攻擊下,臺海軍根本不可能為其海軍提供持續作戰所必需的后勤保障。此外,臺海軍還有一個致命的敵人,就是臺風。臺灣島每年都有多次臺風過境,臺灣島面積小,一旦臺風到來,全島都籠罩在狂風暴雨中。艦上武器即使再先進也無法有效使用;如果回島避風,在港內機動余地更小,下場可能更慘;如果編隊事先駛出臺風范圍,則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失去空中保護的孤立狀態,很可能遭到圍殲。
近幾年,臺灣海軍的總體實力雖有所提升,但其所購裝備的實戰水平還有待考量,加之本身所處的地理環境,這支原本就不成熟的海軍在與解放軍的對抗中勢必曇花一現,以失敗告終。